首頁>歷史>

大家好,我是馬利。

今天我想和各位聊聊關於關島戰役的歷史。請注意,這篇文章中所涉及的關島戰役發生在 1941 年,而不是我們熟知的 1944 年美軍重返關島的戰事。日本在戰爭準備階段期間,就已經對西方國家在亞太地區的各個島嶼和殖民地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了獲取必要的戰爭資源以維持中國國內的戰事和解決日本的危機,荷屬東印度群島(Dutch East Indies)、英屬馬來亞(Malaya)、巴巴新幾內亞(Papua New Guniea)、菲律賓(Philippines)等地都成為了日方打擊的目標。

請大家注意,我接下來講述的許多戰役儘管在更新時間和順序上有先有後,但是在歷史上,日方對這些地區的入侵行動幾乎是同時的。部分戰役牽扯到許多我們不太熟悉的地區,因此我先簡要的介紹相關地區的地理位置、民族分佈以及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的簡史。

今天,我先來聊一聊關島(Guam)的基本資訊以及第一階段的戰事。

一、世外桃源:受兩國冷落的一座孤島

關島在哪兒?雖然“關島”這兩字頻繁地出現在各類新聞標題和軍事評論節目之中,它常常和“第二島鏈”綁在一起,但是我們作為普通民眾仍然不清楚關島的具體位置和重要的戰略意義。關島的位於東經 144° 47′,北緯 13° 28′,總面積為 540 平方公里。它是馬里亞納群島(Mariana Islands)中面積最大,位置最靠南面的一個島嶼。我們在了解關島之前,大致講講馬里亞納群島的歷史。

馬里亞納群島是一個南北向長條狀的群島,一共包含 15 個島。它的西面就是菲律賓海,東面是北太平洋。1521 年,西班牙Nautilus費迪南·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在第一次環球航行之時發現了此處。最初,西班牙人將群島命名為“大三角帆”島(Islas de Los Velas Latinas),同時群島還享有另一個名稱“強盜群島”(Islas de Los Ladrones)。1565 年,西班牙便出兵佔領了群島,並宣稱群島歸屬西班牙所有,正式將島嶼的名稱命名為馬里亞納(Las Marianas),一位西班牙皇后的名字。

▲布面油畫肖像:西班牙公主瑪麗雅娜/馬里亞納

畫家: 迪耶戈·維拉斯奎茲(Diego Velázquez)

珍藏地點: 法國凡爾賽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

馬里亞納群島最早大約有 75000 名查莫羅人(Chamorros)由外地遷徙至此。雖然民族學界對於這個族群的起源有一些爭議,但是目前普遍公認的一個事實是,他們大約在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從東南亞遷徙到馬里亞納群島。查莫羅人在語言上屬於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languages),印度尼西亞、中國臺灣、馬拉加西、紐西蘭、菲律賓等地的土著和他們基本上都屬於同個語系。但可惜的是,查莫羅人這個名稱是由西班牙人命名的。查莫羅人在 1670 年至 1695 年間,與西班牙人在各個島嶼上進行了長達 25 年的衝突以反抗殖民統治,但是西班牙殖民者對該族人進行了殘暴的屠殺,查莫羅人到最後幾乎面臨滅種的危險,因此現在純種的查莫羅人已經找不到了,目前倖存的查莫羅人幾乎都擁有西班牙血統或是菲律賓血統。

▲照片中的幾位女孩已不再是純粹的查莫羅人了,此照可能拍攝於 1938 年。

在西班牙人和查莫羅人的熱戰結束之後,關島就一直是被西班牙人統治,但是久而久之,由於關島與世隔絕的地理環境所致,島上的西班牙人對世界在 19 世紀末產生的深刻變化毫無所知。1898 年,美西戰爭爆發後,美國海軍向菲律賓的馬尼拉派了一條防護巡洋艦“查爾斯頓”號(USS Charleston, C-2),艦長是美國海軍少將亨利·格拉斯(Henry Glass)。亨利·格拉斯表面上是要前往菲律賓,但是他的另一個祕密任務是要奪取關島。當這艘艦與其它三艘隨行的運輸艦在 1898 年 6 月 20 日到達關島的時候,西班牙人並不知道美國和西班牙已處於戰爭狀態。“查爾斯頓”號向西班牙人的堡壘開炮,結果西班牙駐軍司令卻親自從堡壘中走出來,感謝美國人的禮炮。他向美國人道歉:因為堡壘中沒有足夠的彈藥,所以西班牙人無法使用禮炮回敬美國人。之所以會出現如此荒唐的場面,是因為當地的西班牙駐軍沒有收到開戰的資訊。美國海軍發現關島的港口中只有一艘日本的商船,一艘拿來練手的西班牙艦船都沒有,水兵們都感到沒勁兒。失望的水兵、驚訝的西班牙人、好奇的當地土著人,這三者的組合共同完成了關島主權交接儀式,美國人便在第二天 6 月 21 日的下午正式接手關島。

▲1898 年 6 月,美國海軍“查爾斯頓”號防護巡洋艦正在關島的阿迦納港口的入口處航行。“查爾斯頓”號的火炮並未給島上的西班牙駐軍帶來嚴重的損害。

官方編號: NH 353

關島除了在 19 世紀末被西班牙人冷落之外,20 世紀的美國人也並沒有對它引起足夠的興趣和重視。由於西班牙在美西戰爭中戰敗,因此除了美國佔領的關島外,馬里亞納群島中的其餘島嶼就被西班牙賣給了德國。又因為德國在一戰中戰敗,因此國際聯盟就在一戰後將這些島嶼委託日本管轄。這些被佔領的 14 個島嶼被稱為北馬裡亞納群島(Northern Mariana Islands),塞班島(Saipan)是這些島嶼的發展重心。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馬里亞納群島中的其餘 14 個島都由日方佔領,唯獨關島是美方佔領。

1899 年,美軍在關島中部西岸的皮蒂地區(Piti)修建了一個海軍船塢,並於兩年後在蘇美地區(Sumay)修建了一個軍營,供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官兵駐軍。在 1922 年之前,美軍已經在現有的設施上修建了一座裝煤站和六座 6 英寸的岸防火炮,島上也有海軍陸戰隊的水上飛機部署。但是由於 1922 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日美雙方在馬里亞納群島的修築工事被迫擱置。美軍在 1930 年拆除了之前修建好的岸防火炮,並在次年撤回了部署在那兒的水上飛機。儘管美國作出了遵守條約的誠意,但是日本卻在之後退出了國際聯盟,這又迫使美國不得不重新考慮關島的部署計劃。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美軍並沒有在關島興建大量的軍事設施。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美國國會內部對於關島興建的意見不統一,導致設施建造計劃無法快速落地。

2,美國國會在心理上害怕在關島興建軍事設施後會激怒日方,讓日方抓住了進攻關島的藉口。因為此時的日軍已經橫掃了大半個中國,並且美日兩國走向衝突的步伐已經無法阻擋,太平洋戰爭爆發只能是時間問題。

3,美國認為一旦太平洋戰爭爆發,關島會首先陷落,因此避免在關島部署過多的軍隊能夠減輕開戰之後落入敵手的損失。言下之意,關島很可能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已然成為了美國人率先準備犧牲的一座島嶼了。

1941 年 5 月,島上設施建築的進度有所加快,但是收效甚微。面對準備充分、訓練精良且戰略主動的日軍來說,關島上美軍的投降也只能是時間問題。

二、排兵佈陣:日軍的入侵計劃和美軍的守備情況

為了確保在開戰之初,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無法支援菲律賓的戰事,日軍必須在執行 Z 計劃(即偷襲珍珠港)之外,同時進行其它的作戰方案。其中進攻關島的計劃被稱為 G 計劃,屬於日本南方作戰(Southern Operations)的一個組成部分。

別看關島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島嶼,雖然西班牙和美國並沒有在此駐紮大量的軍隊,但這並不代表它的戰略價值就是一紙空文。相反地,如果我們仔細檢視一下太平洋地區的地理分佈,我們就不難發現關島和威克島是美軍進入東南亞的門戶。只有將菲律賓、關島、威克島、中途島、夏威夷等地串聯起來,美國海軍的艦艇才能在油料充足的條件下任意航行,因為關島充當了燃油補給站的作用。另外,關島同時也是泛美航空公司(Pan Am)水上飛機的中轉站和商用電纜的中繼站。

為了達到快速、徹底地佔領關島的目標,日軍在 1941 年組建了南海支隊(South Seas Detachment),其部隊主力主要抽調自日本帝國陸軍第 55 師團(55th Division),支隊總指揮為陸軍少將堀井富太郎(Tomitaro Horii)。進攻關島的陸軍人數一共是 4886 名,包括新組建的步兵第 144 聯隊(144th Infantry Regiment);而真正參與入侵行動的是日本帝國海軍的舞鶴鎮守府第二海軍特別陸戰隊(2nd Maizuru Special Naval Landing Force)中的第五中隊。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每個海軍特別陸戰隊的規模相當於一個聯隊,或者說一個團不到的樣子。第五中隊的人數大約在 370 人左右。

▲ 堀井富太郎(Tomitaro Horii),生於 1890 年 11 月 7 日。1911 年畢業後一直服役於日本帝國陸軍,並曾經參與對華作戰。奪取關島成功後,他奉命指揮陸軍奪取莫爾茲比港(Port Moresby),但是在科科達小徑(Kokoda Track)撤退之時,在河流中溺亡。死後,他被追授為陸軍中將軍銜。

除了地面部隊主力外,日本帝國海軍從第四艦隊(4th Fleet)中抽調出了 4 艘驅逐艦、一艘水上飛機母艦、一艘佈雷艦還有一堆炮艦、驅潛艇和掃海艇支援登陸作戰。另外還有 4 艘重巡洋艦作為海軍的支援艦隊隨時待命。

有人可能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日本在戰爭動員期間準備了一個旅團的陸軍,但最終真正參與兩棲登陸作戰並於美軍交火的人數的卻只有 370 人呢?關於這個疑問,或許有以下三種解釋。

第一,日軍並沒有料到戰事會很快結束;第二,日軍與美軍沒有交過手,過於高估了美軍的地面作戰力量,但是第三個也是我個人認為最為核心的是:關島根本裝不下那麼多人。

這個問題就牽扯到關島的地理特徵了,儘管我的聽眾當中肯定有人早已去過關島,但是考慮到大多數聽眾,我還是跟各位簡要地介紹一下關島的地理特徵。

雖說關島是馬里亞納群島中面積最大的島嶼,但是島上的每寸土地並不都像今天這樣經過了城市化的開發。關島大致可以被分為兩大部分,南面陸地為南北走向,包含著眾多的山谷、溪流,也包括了關島的最高點蘭蘭山(Mount Lamlam),海拔 407 米;北面陸地為東北-西南走向,是平均海拔在 122 米以上的石灰岩高原,充滿了茂密的雨林。而就當時來看,人口真正密集的區域也就是連線兩塊陸地的中部地峽,這裡坐落著本島的首府阿迦納(Agana)及位於北部的杜夢灣(Tumon Bay),這兩處都位於本島的西海岸。而沿著西海岸向南延伸,便是部署了海軍船塢的皮蒂以及包含了軍營的蘇美地區。在開戰之初,關島上的所有人幾乎都集中在以上這些地區,而除了西海岸的中部地區之外,其餘地點都不太適合人類長期居住。因此,日本無需派遣額外的部隊去佔領那些沒有戰術價值的地區,且本身美軍在島上的部署也較為輕便,輕便到連一輛坦克、一門榴彈炮乃至一座機場都沒有,就更別提什麼航空兵了。

▲1940 年 6 月 3 日,飛機拍攝的關島首府阿迦納(Agana)。阿迦納是島上人口最為集中的地點,1941 年粗略統計表明,阿迦納常住人口為 12550 人左右。另外 3000 餘人居住在離阿迦納 10 英里範圍內的各個村莊中,而島上的第二大城鎮蘇美,同時期卻只有 2000 餘人居住。

官方編號: L40-11.09.07

截止到 1941 年 12 月初,關島上所有的美軍部隊以及本土的武裝人員總共只有 750 人左右。其中包括 271 名海軍人員,有些是炊事員,有些是軍樂隊的,大部分沒有武器裝備。海軍指揮官為喬治·J.麥克米林上校(Cpt. George J. McMillin);而作為美國駐軍的主力,也就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卻只有 153 名官兵。陸戰隊的指揮官為威廉·K.麥克努提中校(Lt. Col. William K. McNulty)。這些主力部隊配備的最好武器只是少量的Mk.6 路易斯機槍(Lewis)以及 M1918A1 勃朗寧輕機槍(BAR),大部分部隊的日常裝備還是老舊的 M1903 春田(Springfield)。而對於島民來說,他們雖然人數較多,但是訓練水平和裝備都更為落後。比如關島巡邏隊(Guam Insular Patrol)作為本地的警察部隊,儘管分佈面積大,但是每人只裝備了一隻 .38 口徑的左輪手槍。

▲喬治·麥克米林(George J. McMillin)是關島的第 38 任海軍地方長官,出生於 1889 年 11 月 25 日。他於 1911 年服役畢業於美國海軍學院,並參與了 20 世紀初的各大戰爭。但是在關島陷落後,他就淪為了日軍的俘虜並被轉移至各地的戰俘營。1949 年退役後,他的最終軍銜為海軍少將。此照拍攝於 1925 年 11 月。

攝影師:© Harris and Ewing

官方編號: NH 101602

而美軍的海上力量,也是相當的單薄。噸位最高的艦艇也只是一艘掃雷艦“企鵝”號(USS Penguin, AM-33),另一艘油輪“羅伯特·L.伯恩斯”號(USS Robert L. Barnes, AG-27)停在關島的阿普拉港(Apra Harbor),不具備任何戰鬥能力。除了兩艘艦之外,還有兩艘巡邏艇。本來“金星”號運輸艦(USS Gold Star, AK-12)應該在關島駐留,但是她當時要奉命前往菲律賓以及為運輸聖誕節禮物做準備,就在日軍入侵之前離開了。在日軍入侵之前,美軍在此地沒有部署任何空中力量。

三、進攻序曲:白晝高調空襲,夜間低調滲透

隨著美國對日展開石油禁運,美日兩國的關係也正迅速地滑向戰爭。美方在 1941 年入秋以來,便逐步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但是對日本可能進攻的地點仍不清晰。

1941 年 10 月 17 日,美方撤走了駐紮在關島的美國公民隨軍家屬,包括了所有的婦女和孩子。當地的查莫羅人無法前往美國,也只能守護在自己的土地上。

1941 年 12 月 4 日,美國海軍部向關島發出了戰爭警告,麥克米林作為當地的駐軍總司令兼地方長官迅速回應,並於 12 月 6 日燒燬了所有機密檔案。他們時刻等待著華盛頓與東京談判的最新訊息。

然而,在華盛頓方面給出外交談判的準信之前,日本便迅速地偷襲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駐紮地:珍珠港。麥克米林上校在關島時間 1941 年 12 月 8 日的凌晨 4 點 45 分,收到了珍珠港被偷襲的訊息。而就在他收到訊息約 3 個半小時之後,也就是當天早晨 8 點半左右,日本海軍航空兵的戰機便開始空襲關島。他們準確地轟炸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軍營、皮蒂海軍船塢、無線電通訊站、標準石油公司的油罐區以及泛美賓館(Pan American Hotel)。

除了地面目標外,日軍也盯上了位於阿普拉港口的兩艘美軍艦艇。當空襲開始的時候,“企鵝”號掃雷艦便駛離港口,來到外海,以確保有足夠的機動空間來躲避日機的空襲。當“企鵝”號使用機槍對日機掃射之時,日機也盯上了“企鵝”號。雖然並沒有一枚航彈直接命中“企鵝”號,但是一連串的近失彈(Near-Misses)也讓“企鵝”號迅速失去了戰力。白天的進攻使“企鵝”號損失了一名水手,其餘 60 多名水手受傷,不過也成功地擊落了一架日機。為了不讓艦艇落入日軍手中,美軍主動鑿沉了“企鵝”號,並讓生還者乘坐救生艇上岸,繼續抵禦日軍的空襲。諷刺的是,掃雷艦“企鵝”號裝備了兩門 76mm 艦炮和兩挺 .50 口徑的機槍,是整個關島駐軍中口徑最大、火力最強的裝備。這艘艦本來應當作為良好的打擊平臺抵抗日軍的進攻,但美軍卻在開戰首日就將其鑿沉,這種過於保守的戰法在某種程度上也讓日軍的兩棲登陸更加暢通無阻。

▲20 世紀 20 年代,掃雷艦“企鵝”號在上海附近水域航行。照片前景可見具有東方特徵的小船。“企鵝”號在中國航行之時不為掃雷,只作為在水上商道中負責護航的炮艇使用。

官方編號: NH 50755

另一艘艦艇,也就是油輪“羅伯特·巴恩斯”號。她還沒來得及出港,便遭到了日機的掃射。雖然上層甲板在機槍的掃射下毀傷嚴重,艦艇也開始漏水下沉,但是美軍沒能成功地將她送入海底,在戰後便被日軍繳獲。

▲1932 年,可能在關島附近航行的油輪“羅伯特·巴恩斯”號。這艘艦艇在 1918 年 10 月 19 日服役,全艦沒有安裝任何武器,反倒是搭設了大量的遮雨棚來保護物資。

攝影師: © Roscoe C. Stevens

官方編號: NH 99600

為什麼日軍能夠準確地轟炸這些重要的行政設施和軍事重地呢?咱們別忘了早在戰前,馬里亞納群島中的其餘 14 座島嶼全部由日軍佔領。除了日軍在 1941 年使用偵察機對關島進行高空照相之外,本土的查莫羅人也被日軍收買。美軍在撤離了首府阿迦納和蘇美兩個地區的平民後,隨即便逮捕了大約 50 名日裔居民,並將他們囚禁於阿迦納的監獄之內,但是間諜並不是只有本島的居民。

12 月 8 日的傍晚 17 點,最後一波空襲貌似是結束了,但對於進攻方的滲透部隊,他們的任務才剛剛開始。當天晚上,有 9 名來自塞班島的原住民偷偷地在關島最北端的利堤迪安(Ritidian Point)登陸。美軍在當晚便逮捕了這一支偵察小組中的 3 名原住民。美軍通過審問得知,日軍可能在 9 日早晨進行兩棲登陸,但是具體地點連這些給日軍賣命的原住民自己也不知道。當這些口供傳到麥克米林上校耳朵中的時候,麥克米林作出了一個大膽的判斷。他認為日軍之所以讓偵察部隊落入美軍手中,是為了讓美軍相信日軍會在關島北部地區進行登陸,這樣日軍就可以在美軍主力北調的同時,趁機奪取本島最重要的阿普拉港、蘇美以及首府阿迦納。麥克米林選擇忽略原住民偵察兵的“提示”,繼續加強現有防禦設施的建設。戰鬥之後,美軍發現這些原住民中,至少有一個登陸地點是準確的,但是他們搞錯了登陸時間。

12 月 9 日,美軍並沒有等來日軍的登島部隊,反倒是前一天的日軍飛機又來騷擾。早上 8 點半,9 架日機再一次打擊了前一天空襲的目標。不過這一次,他們向關島首府的行政大樓投放了航彈。關島防衛部隊(Insular Force Guard)是由本地人組成的民兵,他們在保護阿迦納的行政設施之外,便奉命呆在了各大哨所之內。除了有 28 名陸戰隊的士兵在領導當地的警察部隊之外,剩餘 122 名陸戰隊士兵和前一天鑿沉的“企鵝”號上的生還者,共同在奧羅特半島(Orote Pennisula)的東側,也就是陸戰隊的軍營處加固防禦。

▲關島首府阿迦納的行政建築。此照拍攝於 20 世紀初,建築前的道路經過整修後,取消了原先用於公共交通的直行大道。

官方編號: USN 901832

9 日的夜晚是靜謐的,但是一切都在 12 月 10 日的凌晨 4 點被打破。

非常感謝你閱讀這一篇文章,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介紹關島戰役第二階段的戰事以及介紹一個士兵的傳奇。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胤禔已經被康熙圈禁了14年,雍正登基後,為什麼還是沒有放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