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兩篇文章當中,筆者已經分別給大家介紹了明朝三大貨幣當中,銅錢和白銀的發展歷程。今天再寫一文,給大家介紹一下明朝的另外一種貨幣——大明寶鈔的發展歷程。
大明寶鈔的衰亡之路明朝初年,由於沒有足夠的原材料製造銅錢,銅錢的數量不能滿足流通的需要,所以國家急需一種新的貨幣。朱元璋在學習元朝制鈔的基礎上,開始發行明朝的紙幣——大明寶鈔。並且洪武七年設立了寶鈔提舉司,於洪武八年,正式開始發行寶鈔。
據《明太祖實錄》記載:“上以宋有交會法,而元時亦嘗造交鈔及中統、至正寶鈔,其法省便,易於流轉,可以去鼓鑄之害,遂詔中書省造之”。
大明寶鈔的發行與管理由寶鈔提舉司負責,並且下面設立了行用庫,專門用來負責寶鈔和金銀的兌換。
寶鈔的面值,按照大小排列,從一貫到五百文、再到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後來在戶部的建議下,又發行了從10文到50文一共五等小面值的鈔票。所有的鈔票都在最上面寫上了“大明通行寶鈔”的字樣,鈔票的整體顏色為青色。按照今天的計量尺寸,長大約338毫米,寬大約220毫米。
而為了配合寶鈔的推行,朱元璋特立頒佈法律條令,禁止金銀作為貨幣在市場進行流通,並且強制老百姓把手裡面的金銀兌換成寶鈔。按照當時的比價,一貫寶鈔,能夠兌換白銀一兩;四貫寶鈔,則能夠兌換一兩黃金。
除此以外,為了防止民間製造假鈔,影響寶鈔的正常流通。明朝政府還特意使用了特殊的防偽措施,比如加蓋鈔印,並且制定嚴厲的措施打擊製造假鈔的行為。
而所有的這些措施,都是為了保障寶鈔的順利發行。
總結一下朱元璋時期大明寶鈔發行的特點,可以這麼說:國家大力推行,迅速佔領主導地位。
朱棣即位以後,繼續寶鈔的發行,並且還制定了很多新政策,來為寶鈔的流通保駕護航。
第一,賦稅折鈔。對老百姓應該繳納的賦稅,允許他們按照一定的比例用寶鈔繳納。據《明會典》規定,三十貫寶鈔抵一石大米,二十五貫寶鈔抵一石小麥或者大豆,四十貫寶鈔抵一斤生絲。關於這一政策的記載,也可以從《明會典》中找到:
《明會典》記載:“令各處稅糧課程贓罰,俱准折收鈔”。
第二,以鈔中鹽。允許軍民用寶鈔領取勘合,然後換成食鹽。要知道食鹽可是生存的必需品,可見為了寶鈔順利發行,朱棣也是拼了。
此後的仁宣二帝同樣制定了一些新的措施,來保障寶鈔的發行。比如用繳納寶鈔的方式來抵除部分罪行。
《明仁宗實錄》記載:“以鈔法不通,命軍民犯笞杖罪者,定等第輸鈔贖罪”。
但是到了宣德三年,由於寶鈔市場存量過多,貶值幅度太大,明宣宗就下令停止寶鈔的發行,從此以後明朝再沒有發行新的寶鈔。
總結一下永樂至宣德年間寶鈔發行的特點,可以這麼說:提高發行速度,增加發行數量,最終停止發行。
不過也只是停止發行新的寶鈔而已,國家並沒有禁止寶鈔的流通使用。因為市場上還有大量的寶鈔,所以完全可以滿足需要。因此從正統皇帝開始,寶鈔仍然在政府的支援下,繼續在商品領域流通。國家也經常使用寶鈔來支付王公大臣的俸祿,或者作為賞賜外國使臣的獎品。
這一時期寶鈔流通的特點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流通規模較小,但仍苟延殘喘。
萬曆皇帝即位以後,考慮到鈔法帶來的弊端已經嚴重阻礙到了王朝的經濟發展,所以這才下令廢除了鈔法。一直到崇禎皇帝亡國,寶鈔再也沒有登上明朝的舞臺,徹底的成為了一種歷史上的貨幣。
這時寶鈔也徹底結束了它的使命,走完了它作為國家貨幣的生命歷程。
衰亡的原因寶鈔從興盛,一直到最後的衰亡,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下面就來給大家簡要的分析一下:
第一,缺乏準備金,幣值不堅挺這一點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有所提及。政府發行貨幣,為了保持幣值的堅挺,一般會採取兩種方式:第一憑藉政府的信用作為擔保;第二,與白銀或者黃金等貴金屬掛鉤。很顯然大明寶鈔屬於前一種,明政府並沒有為發行的貨幣準備相應地準備金,完全憑藉政府信用作為擔保。
但是如果政府制定科學的經濟政策,能夠進行有效的巨集觀調控倒還好,倒也能保證幣值堅挺。但是很顯然明政府不具備這種能力,這點可以從他們採取的很多措施看出來。
比如,明初強制老百姓把金銀兌換成寶鈔,卻不提供寶鈔對金銀的兌換,非常具有掠奪性。長久下去,政府就失去了公信力,也就不能為寶鈔幣值的堅挺提供保障。
第二,國家隨意發行,貶值速度快剛才提到明政府把寶鈔當作掠奪財富的工具,為了迅速的積累財富,大量發行寶鈔,卻絲毫沒有意識到濫發貨幣可能會造成的危害。至於當時濫發貨幣到什麼程度,我們可以從明政府發行寶鈔數量的依據來看。
明政府發行寶鈔有兩個依據,第一個是原料的總量,第二個是工匠的生產能力。寶鈔印製需要的主要材料是桑皮紙,然後需要專業的工匠進行長久製作。如果原料充足,工匠生產能力有保證,明政府一般不會停止寶鈔的印製。朱元璋時期唯一一次暫停發行寶鈔的原因,就是因為體恤工匠,為了讓工匠休息。
而在這種高密度的生產下,明朝究竟發行了多少寶鈔就可想而知了。
這麼大規模的發行,造成的一個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寶鈔大幅度地貶值。根據記載,成化年間“每鈔千貫止值銀四五錢”,對比寶鈔發行之初一貫寶鈔摺合一兩白銀的比價,百年間貶值幅度竟然高達千倍。
這麼一來,最終深受其害的還是普通老百姓。他們覺得自己手裡面的錢越來越不值錢,為了財產的保值,他們索性放棄了手中的寶鈔,尋求更加具有保值功能的替代貨幣。在這種趨勢之下,寶鈔被遺棄也就不足為怪了。
第三,白銀的衝擊白銀因為其貴金屬的屬性,開採量有限,所以價值比較穩定。當老百姓發現,還是白銀具有良好的保值功能以後,他們自覺地把目光投向白銀,想盡辦法把自己手中的寶鈔置換成白銀。
恰當其時,來自西班牙、日本等地的商人帶來了大量的白銀嚮明朝採購貨物,使得這一時期市場上的白銀開始充實。已經足以滿足老百姓的需要,這也就加速了寶鈔的淘汰程序。
第四,偽鈔的衝擊明政府在印製寶鈔的時候,雖然採取了比如加蓋鈔印的方式,來進行防偽識別。但是由於古代的生產技術並不發達,這些防偽措施經過一些人的研究,製成的偽鈔竟然和真鈔差別不是太大。而且這種行為愈演愈烈,很多人都想通過這種非法的方式來牟利。當然明政府對這種行為進行了嚴厲的打擊。
據《大明律》記載:“凡偽造寶鈔,不分首從及窩主,若知情行使者,皆斬,財產併入官。告捕者,官給賞銀二百五十兩,仍給犯人財產”。
雖然政府的打擊很嚴厲,但是仍然有人冒著風險來製作假鈔。比如句容縣楊饅頭組織人印製假鈔,印製的規模很大。最終被官府查處,因為此案被殺的人非常的多。
當這些假鈔流向市場以後,相當於增加了寶鈔的市場存量,就進一步加劇了寶鈔的貶值。所以最後受到衝擊的還是寶鈔。
總結在經歷了一時的風光以後,寶鈔短暫地佔據了明朝貨幣領域的龍頭地位。但是由於缺乏準備金作為幣值堅挺的保證,政府又無限制地發行寶鈔,再加上偽鈔的湧入,使得寶鈔開始大幅度地貶值。於是民間開始逐步地放棄寶鈔,而白銀的大量湧入,就猶如壓倒寶鈔的最後一根稻草,使寶鈔徹底的退出了流通領域。
大明寶鈔,就這麼成為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