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被稱讚為華夏兒女的母親河,歷史上關於它的古詩詞並不少。
黃河作為我國第二長的河流,起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流經高原、山地、平原等,最終流入渤海。
古代人們都是依山傍水而居的,黃流流域為人類提供了棲息繁衍的條件,逐漸形成了輝煌的中華文明。
而如今,黃河卻成為了一條“懸河”,比地面還高10m,增加了決堤的風險,那麼為什麼不組織清理河底的泥沙呢?
“懸河”黃河
黃河,顧名思義,指的就是這條河流常年都是渾濁不已的泥黃色。而之所以會成這樣,是因為黃色攜帶了大量的泥沙,才會導致它濁浪滔天。
那麼,黃河自古以來、從頭到尾都是泥黃色嗎?事實可能和我們想的有些出入,黃河自古以來確實都是泥黃色的,但在黃河的源頭以及上游地區,它也和其它河流一樣的清澈。
可是因為它流經了黃土高原,這裡含沙量非常高,水流沖刷泥沙,泥沙跟隨水流一起流向了下游。黃土高原作為我國四大高原之一,面積並不小,泥沙源源不斷被沖刷,泥黃色的河流奔流不息,卻也形成了另一番壯麗的景象。
也因此,黃河成為了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這可不是浪得虛名,據統計,一噸河水含沙量高達35千克,這還是平均下來的數字。
在黃河含沙量最高的河段,含沙率超過1/10,甚至還有一碗水半碗沙的說法。
每年黃河攜帶的泥沙高達16億噸,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泥沙沉積,河床越來越高,就形成了如今的“懸河”。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日積月累的付出,“懸河”也是如此。
“懸河”隱患大
需要知道的是,黃河並不是全部都高於地面的,但是“懸河”也仍然佔據了一段很長的距離,大約有800裡。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懸河”都高出地面10m,這是高的部分,矮的地方雖然1m不到,但仍然是高於地面的,也需要引起重視。
從春秋時期人們就開始給黃河修築堤壩了,當時也是由於水災的影響,才會有這樣的工程,古人也是大有智慧的。
修築了穩定的堤壩,水流就會根據設定好的路線穿流,對於治水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可是,穩固堤壩是為了減少決堤的風險,並沒有解決泥沙沉積的問題。
據史料記載,西漢末年的時候,河南浚縣的河床已經比房屋還高了,是名副其實的黃河之水頭上過。
如此嚴峻的“懸河”本身就有很大的隱患,對百姓的生產生活也影響甚大。通過對有記錄的數據進行統計,黃河決堤次數達到了1500多次,直接將堤壩沖毀的次數也不少。
為什麼不清理淤積的泥沙?
建國以來,相關部門對於黃河治水還是很重視的,經過大家的齊心協力的努力,黃河沒有再出現決堤的情況,可是“懸河”仍然是存在的,下游的泥沙甚至已經淤積了百億噸。
可見,“懸河”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始終是無法預測的隱患,始終是百姓的一塊心病。既然問題如此嚴重,為什麼不考慮清理黃河淤積的泥沙呢?
古代都是靠人工進行掘土挖沙,因為他們沒有工業化的機械,無法進行這麼大的工程,但現在機械化早已普及於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何不借助機械的力量清理黃河的泥沙?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每年都會有1億噸左右的泥沙被清理,這些被清理之物還成為了建設中必不可少的基礎。
然而黃河之水滔滔不絕,泥沙也是源源不斷的,即便每年都會清理,清理頻率增加,但似乎還是看不見盡頭。
面對如此巨大的泥沙量,應該往哪裡運,這也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除此之外,大工程消耗的是巨大的財力、人力和物力,結果是否會得不償失也是難以預估的。
解決“懸河”問題,還得靠治本
面對“懸河”的問題,有很多的方案,清理淤積的泥沙是其中一種,還有人工改道的方案,但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案。
如果上游的泥沙減少,那麼下游的泥沙不會堆積那麼多,很多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了。
出於這樣的考慮,相關部門一直在提倡退耕還林,改善環境,對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土地因地制宜進行改善。對於“懸河”而言,植樹造林、恢復植被具有很大的意義。
跟隨可持續發展的大方向,退耕還林也顯示出了一定的成效,比如陝西地區黃土地的植被覆蓋率高達60%。植被用根系固定土壤,積少成多的落葉減少了雨水的沖刷,對緩解水土流失作用很大。
如今,黃土高原的泥沙流失量較之前相比降低了80%,如此讓人激動的數字換來的是黃河每年有20天左右的清澈期,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同時,這說明了黃河問題真的有所好轉,所有的努力沒有白費,退耕還林是有意義的。
結語
水土流失問題得到了解決,黃河泥沙也有所減少,從前泥沙會填充下游平原,雖然現在填充速度有所變緩,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解決水土流失問題和泥沙淤積問題才是重中之重,畢竟洪水如猛獸。
生態環境的維護和每個人息息相關,因此需要全社會一同參與,共同為我們的家園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