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祖龍,長眠驪山
驪山有著優美的風景和舉世聞名的華清池溫泉,按照古時的風水學來說,驪山絕對算得上是一塊風水寶地。史書記載:“始皇帝大興厚葬,營建冢壙與麗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玉,始皇帝貪其美名,因而葬焉”。秦始皇妄想將自己的皇位傳至千秋萬世,對自己的身後之事自然十分看重,他把自己的皇陵建在驪山的“蓮花穴”中,以此保佑秦朝傳萬世。根據後世人勘查,始皇陵封土的中心最高點與陵園的南北門和驪山最高峰都在一條直線上,南面靠山,東西北三面環水,每一道山脊都成花瓣形狀,始皇陵在花蕊位置,民間稱之為“蓮花穴”,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秦始皇獨獨鍾愛驪山作為身後長眠之地。
皇陵朝向大有講究
走進驪山,巍峨雄偉的秦始皇陵令人驚歎,但是其坐西朝東的方位更令人迷惑。自古以來,中原大地的墓葬大都坐北朝南,為什麼秦始皇陵要選擇東西向的結構,這的確是個歷史謎題。
有人說秦始皇畢生追求長生不老,派遣徐福出訪東瀛三島尋仙訪藥,多次巡遊天下到琅琊、芝罘一帶祭拜東海神仙。徐福遠渡東瀛杏無音訊,始皇帝日夜期盼長生不老的期望落空,所以在身後墓葬面向東方,以求得到東海神仙指引。
也有人說,秦始皇陵坐西朝東,顯示了自己東出函谷,一統天下的豐功偉績,也彰顯了“諸侯盡西來”的霸氣。在始皇帝去世後,他仍要山東六國匍匐在他的腳下,注視著大秦傳承萬世的霸業。
還有人說,始皇陵坐西朝東,僅僅是秦始皇為了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而已。秦漢以前,人們的待客之道都是坐西朝東是尊者位,秦始皇作為“王天下”的始皇帝,自然要佔據最尊貴的位置,生前身後皆如此,所以他的陵墓坐西朝東也就不難理解了。
現代史學家認為,秦始皇陵墓坐西朝東可能和當時秦人流傳的習俗有關,也可能與當時流行在中國西部的文化或者宗教信仰有關。秦始皇陵的墓葬形式,也許傳承著秦人特有的風俗,一切都等待更多的發現。
幽幽地宮,深及九泉
史書記載:“始皇陵穿三泉,已深已極,深極不可人”。據傳說,秦丞相李斯率民夫建造驪山始皇陵,挖到最後連火都點不著了,只能聽到空空的聲音,好像挖到“九泉”似的。
現代人利用地球物理和遙感等最新探測技術對始皇陵的深度進行測繪研究,得出結論:根據科技手段測得數據推測,秦始皇陵地宮最深度在500-1500米之間,具體地宮“幽幽深幾許”,只能等到將來的某一天,秦始皇陵真正打開之時才能知曉。
仰觀天文,俯察山川,巡遊九州
秦始皇陵墓的地宮到底有多深,目前仍然沒有足夠的證據來確定,但是從陪葬的兵馬俑等規模來看,秦始皇陵墓的規模一定是超乎想象的大。史書記載:“始皇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極盡奢華,以寶石作星辰,以水銀為江河湖海,始皇帝乘坐金制的棺材漂浮在水銀的江河上,日夜巡遊自己的地下王國"。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水銀,近年來隨著考古技術的發展,秦始皇陵墓的考古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人們對始皇陵封士進行了多點位的採集分析,結果都顯示:“封土堆的採樣結果水銀含量大大超出正常值,封土堆周圍的土壤採樣未發現任何水銀含量”。這充分說明了始皇陵地宮內真的含有大量的水銀,司馬遷的記載可能是真的:“地宮頂上有珠寶做成的日月星辰,地面做成五湖四海的樣子,九州山川點綴其間,江河用水銀加以灌注,始皇帝乘坐金質的棺材,日夜巡遊在水銀灌注的江河山川裡,巡視九州疆域,掌控著自己的地下王國”。
秦始皇遺體真的可能完好如初
眾所周知,始皇帝生前追求長生不老,曾多次派人入東海尋找長生不老神藥,結果都是失望而歸。熱衷於冶煉丹藥,古時術士們煉丹的重要原料之一就是水銀。始皇帝大量服用術士練就的不老仙丹。當始皇帝巡遊天下在沙丘去世時,當時雖為炎炎夏日,但是書籍記載當時的夏季尚未有如今這般高溫酷熱,天氣還是比較涼爽的。水銀具有防腐作用,始皇帝為追求長生大量服食丹藥,水銀在體內沉積,很可能對遺體起到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所以在陰差陽錯的過程中,始皇帝的屍體很可能完整的保護下來。當回到咸陽後,被放入始皇陵內,陵墓內巨量的水銀更能有效隔絕空氣防止腐爛,所以很多人猜測,始皇帝遺體很可能完好的保存在地宮中。
作為掃六合一統天下的君王,秦始皇身上隱藏著太多的秘密。而他為了自己身後事一手建立的永生王國,更給我們留下神秘與迷惘。始皇陵的“天文地理”到底是什麼,始皇帝真的乘坐金質棺材巡遊地宮?這些疑問只能等到始皇陵真正開啟的那一天才能真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