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做個排行榜,投票選出最讓家長苦惱的教育問題,我猜,“孩子太磨蹭”估計能進入前十名吧。
磨蹭,貌似一大頑症,從四五歲到青春期,橫掃各個年齡段,很多家長為此頭疼不已,無計可施。
每催一次,我的火氣就往上躥一分,到最後,往往以吼來為這部“催催催”交響曲壓軸。
這一早晨下來,弄得大人煩躁惱火,小孩兒心情沮喪。然而第二天,歷史又一次重演......
孩子為什麼會越催越慢?
1. 擾亂了孩子自己的節奏
孩子雖然在對身體的控制方面不如成人,但也有屬於自己的節奏。家長常常會以自己的標準來評判孩子,那孩子的能力自然是比不上成熟的家長的。
於是家長就會產生焦慮,其外在表現就是催促孩子。
當家長在催促孩子的時候,也就是在打亂孩子自己的節奏,孩子也就更加跟不上大人的節奏,於是就會“越催越慢”。
2. 給孩子帶來了負面情緒
如果家長不催促孩子的行動話,孩子動作起來雖然慢,但也不會慢太多。
可是家長在催促的時候,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好臉色,孩子看在眼中,自然就會在心裡產生負面情緒。
孩子在帶著負面情緒動作的時候,又怎能寄希望於他們有多快呢?甚至一些孩子會帶上逆反心理,越是催促,越是故意慢下來。
3. 給孩子以心理暗示
其實有些家長催孩子,純粹是習慣使然,因為他們自己就是風風火火的急性子。
但是在孩子的心中,他接受到的反饋信息,就是自己的速度太慢了,由此產生了自我懷疑。
在這種近乎被“催眠”的狀態下,孩子就會在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是真的速度“慢”了,外界肢體上的動作也就會不知不覺的配合心理活動,最後真的是“越催越慢”。
教孩子如何快,比催促更重要
“ 家有拖沓童,必有催促娘”,有拖延習慣的孩子,身後一定有個急性子的爸媽。
父母為什麼會看不慣孩子的慢動作?因為時間的推遲會打亂大人的節奏。
為了讓自己的生活節奏迴歸正軌,父母選擇“一催到底”,也會導致孩子的生活節奏更加混亂。
對於這種沒有時間概念的拖延,父母首先要讓孩子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與規劃。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時間觀念,他就不會覺得原本一個小時就能完成的作業卻用了兩個小時是一種時間浪費,會對他帶某種損失;
如果孩子做事沒條理缺乏計劃性,不知道如何把握事情的重點,那麼效率自然低下。
當孩子自己意識到了時間的重要,他會開始自主分配屬於自己的時間。
首先,提高孩子自身的能力。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孩子掌握的知識足夠多,能力足夠強,才不會輕易被事情難倒。
其次,獎懲並舉。孩子做事拖拉可能是因為並沒有用心,短期來看這沒什麼,但如果養成拖拉的習慣的話,對他以後的人生是沒有好處的。
所以,父母在孩子沒有用心做事拖拉時,可以給予適當的懲罰,讓他們產生一定的危機感。同時,孩子做得好也要給予獎勵,以激發孩子的積極性。
最後,定下規矩。說得誇張一點,就像法律法規一樣,比如規定完成某一件事情的時間,並讓孩子遵從,這樣孩子做事也會更有效率。
總之,要想讓孩子變得不拖拉,父母應該採取正確的方法。既不能一味打罵、斥責,也不能縱容孩子,覺得拖延一時半會兒沒關係。
家長越早引導孩子學會管理時間、調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孩子在學習上的優勢也就越強。
給大家分享一套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的讀本《上學就看》系列。
這套書共8冊,適合低年級孩子閱讀,分別對應了孩子學習中很關鍵的問題,比如怎麼去管理自己的時間,怎麼去輕鬆地完成作業。
《誰偷走了我的時間呢》引導孩子合理安排時間,不做“小拖拉”。
《上學原來是這樣的呀》這本書可以幫孩子輕鬆明白上學是怎麼回事。
《寫作業再也難不倒我》告訴孩子,寫作業其實很簡單。
《考試,我不怕》告訴孩子,這樣做,能考出好成績。
一套8冊,價格也不貴,卻能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變成優秀的孩子。
書中通過風趣幽默又充滿想象力的故事,將現實生活加入了適當的童話色彩,把故事講到了孩子心裡去。
閱讀故事的同時,書中還實實在在地提出了很多實用的方法,教孩子該如何管理時間、如何更好地完成作業……
這套上學就看讓孩子學會自我時間管理是從韓國引進的一套課外讀物,可以幫孩子快速適應學校生活、培養好的學習習慣,並從小養成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