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懸掛著代表國家莊嚴形象的國徽,由於天安門獨特的地理和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使城樓中心高懸的國徽,更加萬眾矚目,很多人看到國徽後肅然起敬,足以見得設計者的天才構思。
國徽是很多設計師共同凝練的成果,但是初期有很多不足,林徽因提出的想法,在關鍵時刻拯救了國徽的整體形象,也使國徽不沿襲滿清的線條風格,而是另闢蹊徑,使用了漢唐線條,看懂了國徽,就知道林徽因的境界有多高了。
每個國家的國徽都像是一枚勳章,它代表著這個國家發展過程中經歷的一些值得紀念的故事,就比如美國的國徽主體是一隻白頭海雕,白頭海雕是勇氣、力量和自由的象徵,這也是美國一直以來體現的精神文化。
因為在美國沒有獨立之前,他們的人民受到過很多壓迫和剝削,所以在崛起之後,國家的政要認為,能夠讓美國獨立的原因是人民有勇氣,有力量,他們渴望自由,所以就將這些元素融入到了國徽當中,成了獨特的國家象徵。
通過每個國家的國徽不難看出,國徽表現得不單單是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意識形態和風土人情,還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利。接下來就來說一說我們國家的國徽,又有著怎樣的深意。
我國的國徽整體是圓形,表達了包容天地萬物的意思。由外向內看,外圈是金色的麥穗和齒輪構成的圓盤,圓盤中間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邊是五顆五角星,最大的五角星在正中間,下面環繞著四顆小星星,五角星下面則是雄偉壯闊的天安門,代表著中國氣勢磅礴的國家形象。
國徽的主體顏色是紅色和金色,採用這兩種顏色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在中國人的心中紅色代表喜慶,新中國成立是大喜事,必須用紅色慶祝,同時紅色也是革命的顏色,採用紅色是為了牢記歷史。
而金色從古至今都是尊貴的象徵,金色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彷彿象徵著國家永遠繁榮昌盛,所以採用了這兩種顏色體現出了設計者們的良苦用心。
在設計初期,只有這些主體框定了下來,將這些內容合理地安排起來,當時可是耗費了很多人的心血,並且在設計國徽的過程中,還發生過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最終敲定國徽的款式時,很多人都激動的落下了眼淚。
1949年7月,在新中國即將成立之際,國旗、國歌和國徽的選定成了大家都很關注的問題。有關部門開始向全國人民徵求意見,並提出了明確的設計要求,一是要體現中國的特徵,二是要莊嚴、富麗。
徵求意見一經提出,就獲得了社會各界人士的紛紛響應。短短二十幾天時間就收到了將近900個設計稿件,國旗和國歌的最終形式很快就落實下來,但是國徽的設計卻遲遲沒有公佈。
因為在眾多稿件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徽的樣式是完美的。在這樣迫在眉睫的情況下,著名的建築家梁思成和他的夫人林徽因就主動參與到了國徽的設計中。他們二人的設計天賦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國家非常信任他們。
除了他們二人之外,還有很多在美術界享譽盛名的大師,也參與了國徽的設計過程。由於馬上就要到1950年的國慶節,為了能在國慶節時掛上新國徽,有一個新的面貌,林徽因和其他的幾位學者絞盡腦汁的思考如何設計和展示國徽,甚至林徽因夫婦二人還因為這件事發愁生了一場大病。
在參考了各界人士的意見之後,最終敲定了國徽的樣式。麥穗代表農民階級將汗水揮灑在遼闊的土地上,長出一茬又一茬的麥子,讓人們能填飽肚子。
而齒輪則代表工人階級,工人們不斷的生產和製造,帶動了國家經濟的發展,兩者的共同努力,才能讓國家走向繁榮和富強。
飽滿的國徽設計獲得了眾多好評,最後能如期地掛在天安門城樓上,也體現了製作團隊的精妙構思,但是關於國徽使用漢唐線條而不用滿清線條也有了諸多解釋。
滿清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有著特殊的歷史地位,但是清朝現在已經滅亡,如果再使用滿清的線條,會讓國人覺得有些晦氣。滿清體現出的衰敗放在一個新生的國家中寓意也不好,所以林徽因拒絕使用滿清線條,雖然滿清線條非常流暢,但是放在國徽中並不合適。
國徽想要體現的是一種生機勃勃、繁榮昌盛的感覺,所以應該使用一種大氣磅礴、有大家風範的線條,漢唐線條正好就符合這一要求。
漢朝是公認的有骨氣的朝代,唐朝時期的文化傳播達到了鼎盛,通過研究漢朝服飾也能窺見漢唐與滿清的區別。漢朝服飾對橫向的線條使用是非常謹慎的,尤其在領口、袖口或者是裙裝的下襬處,很少使用橫線條作為裝飾,因為漢唐時期認為橫線是非常刻板的。
國徽應該靈巧精緻,所以滿清線條被否決。滿清雖然曾經繁華過,但是它所表現出的奢靡、浪費,也不符合國徽設計的初衷,在林徽因的堅持下,國徽終於有了一個全新的樣貌。
國徽中體現的雍容華貴和包羅萬象也證明,我國是一個包容性極強的國家,林徽因為我國,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雖然她的私生活屢遭詬病,但是我們還是要公私分明,肯定林徽因在設計領域的造詣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