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西域的民間商貿往來早在商周時期就已開始,但是直到漢武帝派張騫通使西域,建立起漢朝與西域的官方關係,才使西北絲綢之路交通順暢,中西文化交流進入鼎盛時期。其間,原產於中國的多種植物品種也隨之傳入西域、並經由西域的商隊傳至歐洲,而最為突出的是,原產自中國的桃、杏、梨等水果的西傳。
張騫,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漢中市城固縣)人,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建元二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經過10餘年艱苦努力,張騫翻越蔥嶺,抵達中亞費爾干納的大宛,經位於錫爾河流域的康居而到達大月氏,元朔三年(前126)回到長安。
他此行雖未達到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的目的,卻對西域各國的軍事、地理、物產有了深入了解,體會到了西域諸國對中國物產的喜愛和與中國開展友好往來、商品貿易的迫切願望。作為漢朝官方使節,張騫實地考察了東西交通要道,司馬遷謂之“鑿空”,意味著東西交通大幹線“絲綢之路”的正式開闢。
元狩四年(前119),張騫再次受漢武帝派遣出使西域,還分別派遣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於闐等國,返漢時又帶回了許多國家的使者。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此後中西交通暢通,貿易大盛,天山南北成為中西交通的橋樑,“絲綢之路”真正成為中西文化交流大動脈。
隨著張騫“鑿空西域”、西北絲綢之路暢通,原產於中國的桃、杏、梨等水果也傳入西域,並經由西域商隊傳至歐洲。
桃子,曾被認為起源於波斯地區,通過絲綢之路向西傳播到中國,但後來經過大量研究和考古發現證實,桃子的原產地是中國。
佟屏亞在《果樹史話》中指出,“中國是桃樹的故鄉。近代中國考古學家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六七千年前的野生桃核。在河南鄭州二里崗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發掘出數量極多的野生桃核。1973年,河北藁城臺西村出土了距今約3000多年的栽培桃的桃核,經鑑定,它和今天的栽培桃完全相同”。這證明中國栽培桃的歷史至少在距今3000年以前。
2010年雲南的一次考古發現為桃樹起源於中國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證據,據《中國科學報》2016年1月的報道,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組研究人員在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發表題為“中國西南化石證明:桃子比人類先達”一文,以2010年在雲南昆明發現的桃核化石為證,宣佈在中國西南發現世界上最早的桃核化石,將桃子的演化史向前推進到距今260萬年,併為桃子起源於中國提供了有力證據。
精絕國尼雅遺址中發現的桃樹及桃核的意義也十分重要,除了枯死的桃樹外,多處房址中都採集到10多枚桃核,進一步證明桃的傳播應該是由中原地區沿西北絲綢之路,經由中亞向西傳播到波斯,再擴散到地中海沿岸各國。
精絕國尼雅遺址出土桃核
中國桃種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2世紀時傳入波斯,再傳入亞美尼亞、希臘,到公元1世紀時傳入羅馬。
杏子,原產地也是中國。蘇聯植物學家瓦維諾夫通過研究,確認了杏的原產地在中國。
他把杏栽培種的起源總括為3個起源中心:第一是中國中心,包括東北、華中、華西以及西至甘肅和西藏東北部的廣大山區;第二是中亞細亞中心,包括天山以南經阿富汗的興都庫什山脈至克什米爾的廣大山區;第三是近東中心,包括自伊朗東北部以迄高加索和土耳其中部的整個山系。
《管子》有“五沃之土,其木多杏”的記載,當前的考古發現,秦漢時期新疆早已種植杏樹,若羌瓦什峽古城就發現過杏核。
至今,最早的杏的野生型別仍可見於天山西、中、東部和西藏以及秦嶺山脈至北京北部諸山的雜林中。因此,杏是從中國傳至中亞細亞,經伊朗進入外高加索地區而向西傳播的。
《伊朗中國編》指出,桃和杏是中國傳到西方的。這兩個禮物或許是綢緞商人帶去的,首先帶到伊朗(前200年或前100),從那裡再到亞美尼亞、希臘和羅馬(第一世紀),至遲羅馬帝國的第一世紀才有這兩種樹。
中國桃種也很早傳入印度。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卷4中記述了中國桃和梨傳入印度的情況,“昔迦膩色伽王之御宇也,聲振鄰國,威被殊俗,河西藩維,畏威送質。迦膩色迦王既得質子,賞遇隆厚,三時易館,四兵警衛。此國則質子冬所居也,故曰至那僕底。質子所居,因為國號。此境已往,洎諸印度,土無梨、桃,質子所植,因謂桃曰至那你,梨曰至那羅闍弗呾邏。故此中國人深敬東土”。
從此記錄可知,桃、梨均是從中國甘肅的河西地區一帶經由西北絲綢之路傳入印度,至今在印度桃被稱為“中國果”,而梨被稱作“漢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