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讀明朝前半截歷史,你會發現,有兩位皇帝彷彿撞了“劇本”——

一位是建文帝朱允炆,一位是明宣宗朱瞻基。這兩位皇帝,都是在十幾歲的年紀被立為皇太孫。他們有著同款強悍的爺爺,有著一樣早逝的父親,還都有一位造反的叔叔。就連他們的智囊團,都像是統一配發的……開場如此相似的兩位皇帝,如何走出不同的結局?又是什麼在影響著他們的命運?

明宣宗朱瞻基的對手是漢王朱高煦。這也不是一個好對付的藩王。當年靖難之役,朱高煦出生入死,奮勇衝殺,多次救父親朱棣於危難,立下戰功赫赫。

儘管朱高煦早已表露反心,但是朱瞻基上位後並沒有急著削藩,反而對朱高煦極盡優待。據《明史》記載:“高煦日有請,並陳利國安民四事。帝命有司施行,仍復書謝之。凡有求請,皆曲徇其意。高煦益自肆。”

朱瞻基的示好,讓朱高煦越發自負。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在封地樂安起兵造反。當年朱棣靖難時,不少大臣甘為內應,但在朱高煦這裡,他費盡心思勾結曾經的舊屬英國公張輔,結果卻被張輔告發了。朱瞻基御駕親征,很快殺到樂安城下,命令士兵將勸降信射入城中,城內叛軍紛紛傳閱,軍心大亂。眼見大勢已去,朱高煦決定投降。此處還有一個小插曲:朱高煦想要出城時,被手下阻攔。他竟假裝回府,然後偷偷從小路溜了出來。朱高煦投降後,朱瞻基將他貶為庶人,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一次,朱瞻基前去探視朱高煦,朱高煦突來一個掃堂腿,想要絆倒朱瞻基。朱瞻基大怒,命人用銅缸將其罩住,又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將他活活烤死在銅缸中。

篡位者朱高煦,只學了父親的勇武,卻無父親的謀略,最終敗在了侄兒的腳下。

高大上的團隊

朱允炆和朱瞻基,都有一個高大上的智囊團。

說來也巧,他們的核心班子都是三個人——

建文帝朱允炆這邊是“學院派”三劍客:黃子澄、齊泰、方孝孺。

由於朱元璋晚年濫殺,到朱允炆上位時,能征善戰的老將已經沒有幾個。而朱允炆本人又是一個書生氣頗重的皇帝,所以他靠著相投的志趣來組建的領導班子,也是清一色的書生。就連軍事人才,他們也只會將擅長“紙上談兵”的李景隆當成戰神來推薦。

明宣宗朱瞻基這邊最有名的是“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

除此之外,還有夏原吉、蹇義等人也頗得重用。不同於朱允炆團隊的同質化,朱瞻基身邊的大臣們可謂各顯神通,其中“蹇義簡重善謀,楊榮明達有為,楊士奇博古守正,夏原吉含弘善斷。故事涉人才,則多從義;事涉軍旅,則多從榮 ;事涉禮儀制度,則多從士奇;事涉民社,則多出原吉”,至於楊溥則是個特殊的人才,性格內向,操守高尚,為眾臣歎服,是很好的朝政粘合劑。

朱允炆和朱瞻基的團隊,看起來都是精英薈萃,但是真正遇到事兒時,一邊可能化身“豬隊友”,另一邊卻都是“神助攻”,差距不言而喻。

看似雷同的劇本,終究演繹出了不同的人生。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被推翻,從此下落不明。而明宣宗朱瞻基平穩上位,並與父親完美接力,共同開創了“仁宣之治”。

歷史總在重演,但每個人拿到的都是不同的劇本。既然劇本無法選擇,那就認真演好每一場。或許演著演著,劇情就變了……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毛主席與《別了,司徒雷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