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歷史原創134期】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中國近代史就通過列強的船堅炮利拉開了序幕,而15年後的一場發生在中國雲滇邊界上的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擊敗列強的戰爭,這場戰爭也被稱為“鎮南關大捷”,它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近代中國史上,中國人反帝反侵略的力量,為我們後世樹立了楷模;那麼,當年中國正處於封建時期的清朝,如何戰勝完成工業革命,並且在世上已經建立了廣大殖民地的法國?老將馮子材,多年從軍經驗,多方統籌集聚抗法力量;
在1883年法國進攻越南順化,意圖迫使越南簽訂法越《順化條約》,迫使越南從清朝的藩屬國變成法國的藩屬國,而清朝頂層得知訊息以後朝野震動,立馬派兵前往越南與法國宣戰,但是出兵越南的清軍遭遇戰敗,前線的失敗導致後方軍心也跟著渙散,當時的廣西巡撫潘鼎新在法軍向戰略要地涼山進攻的時候竟然不戰自退,導致廣西門戶大開,法軍隨後順勢奪下鎮南關,自此法軍大開了廣西所有的前沿要地;
在得知廣西巡撫不戰自退的訊息以後,清政府馬上革去了潘鼎新的職務,命令七旬老將馮子材督辦廣西軍務,協助前線的抗法戰爭,馮子材剛剛接手的時候,廣西時務已經非常緊急,而且由於連年戰敗,許多清軍已經“聞法色變”,軍心不穩已經彈藥不足是馮子材面臨的主要難題,於是一方面上奏朝廷請求支援,另外一方面不斷團結當地各方勢力,對他們“曉之以國家大理,動之以家園被毀之情”,逐漸壯大了抗法力量,面對軍隊士氣低落的情況,馮子材利用一次法軍的黑人俘虜(當時謠言盛傳黑人不怕刀槍),解開俘虜的捆繩併發放武器,與之一對一單挑將其擊斃,徹底打破了法軍刀槍不入的謠言,並且告訴大家法軍是一定可以被戰勝的,就這樣經過多次伏擊戰,清軍的軍心逐漸恢復。
1885年爆發的鎮南關大捷,屬於近代史的前期,清朝力量還是有一定的力量;1883年開始法軍入侵越南,到1885年中間攻克鎮南關後又退守涼山重地,而清軍在前線總指揮馮子材的帶領下,逐漸走出早期的失利,期間馮子材提出了“保關克涼”的戰略,在清軍武器不如法軍的情況下,多次親自上前線視察,在前線依據地勢設定防守陣地,而且不與法軍直接對抗,採用迂迴、穿梭、偷襲後勤補給線,讓法軍的火力優勢發揮不出來,而自己軍隊本地作戰,將地利的條件發揮到極致;
清朝之所以在法軍進攻越南之後,馬上出兵越南與法軍交戰,這與後來八國聯軍侵華,慈溪發出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態度截然相反,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個是此戰之前清軍與列強打的交道還停留在兩次鴉片戰爭時期,當時清朝認為與英國的戰鬥失利,主要還是英國太強大,而且自己也並沒有拿出全部實力,另外一方面與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思想有關,當時清政府對世界的發展全然不知,只知西方列強當中英國最為強大,而法國只是後起之秀,因此清朝仍將法國視為蠻夷之列,決定組織力量對其進行打擊。
“不勝而勝,不敗而敗”的鎮南關大捷,一方面反應出清政府的愚昧虛弱,也從另外一方面反映出西強東弱的世界格局;歷史記載的此次鎮南關大捷,最終的結局是馮子材在經過艱苦的作戰以後,收復涼山重鎮,重創前線的法軍,並且讓法國國內的茹費理內閣下臺,但是戰場的勝利,卻在政治上輸掉了這場戰爭,當時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進行了會談,簽訂了《中法天津條約》,確定了清朝對越南失去宗主權,由法國全權管理越南,自此越南兩千年來第一次脫離中原王朝,而在此次條約的簽訂時,當時前線戰勝的訊息清政府也全然不知,而是片面相信法國談判代表帶來的前線失利的訊息,極大的諷刺了清政府政府低廉的運轉效率,也不懂的跟上時代採用現代電報等手段,對清政府的愚昧虛弱暴露無疑;
從雙方簽訂條約,到後來法國退出臺灣,清軍撤出越南的時候,當時法軍又新派了許多援兵前往越南,而前線經歷了兩年戰鬥的清軍,已經減員非常嚴重,而且清政府拿不出更多的錢財支援前線,可以說廣西清軍軍事處於缺糧少彈,人員不足的情況,如果條約不簽訂,將雙方的戰鬥堅持下去,結果很可能是清朝戰敗,這次的戰鬥以及最後條約的簽訂,只能說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鎮南關戰鬥”的取勝,對於中國現代史卻是有極大的意義,它向我們證明了近代列強並非不可戰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