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家還是少年之身,歸來已是報國之軀。
“哥哥是家裡的老大,大家都聽他的話。他作戰勇敢,參加過解放戰爭很多大的戰役,遼瀋戰役、渡江戰役,一直打到了海南島……”陳虎山聲音嘶啞,“他最後一次來信是1949年從海南島寄來的,之後就音信全無。”
多年後,陳虎山的五叔、也是志願軍戰士的陳鳳萬回國後告訴家人:陳曾吉犧牲了,再也回不來了。
“大哥犧牲了,全家都很難過,媽媽最傷心,成天哭,總是念叨。”陳虎山說,每逢過年、八月十五,媽媽都會在飯桌上給大哥盛一碗飯、擺一雙筷子。
今年清明節期間,陳虎山接到了老家吉林省延吉市有關部門的電話,對方說正在尋找志願軍烈士陳曾吉的家屬。經過反覆確認,並進行了DNA的檢測比對,最終確定22號棺槨裝殮的就是烈士陳曾吉,也就是陳虎山的大哥。
9月29日,陳曾吉烈士弟弟陳虎山在烈士英名牆上尋找哥哥名字。
這是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前夕,通過DNA 技術手段找到的6位抗美援朝烈士其中一位烈士的親人。根據已掌握的情況,這六名烈士犧牲時最小的19歲,最大的31歲。他們於1950年至1951年北韓戰場上犧牲,遺骸一直留在了南韓境內。
9月29日,退役軍人事務部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認親儀式,6名志願軍烈士確認了身份,與親人“團聚”。
雖然這並不是中國迎回的第一批烈士,但這是第一批找到親人的烈士。
自2014年起中國先後六批迎回599具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讓他們可以安眠在祖國的懷抱。但是這些英烈當中很多都沒有姓名,甚至他們的家人都並不知道他們已經魂歸故里。為此,央視新聞聯合退役軍人事務部以及多家媒體,在今年清明節期間共同發起了“尋找英雄”大型媒體行動。
2
讓無名者有名,讓英雄找到親人。
今年4月,退役軍人事務部在網上發起了“尋找英雄”的活動。最直接的依據是工作人員從上千件烈士遺物中發現的24枚個人印章,上面文字清晰可辨。此次確認身份的6位烈士的印章就在其中。
現在,現已通過DNA檢測的方式,確定6名烈士的身份和親屬關係。
在2014年第一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後不久,民政部就啟動了烈士遺骸DNA檢測及資料庫建設工作,為了保證DNA最終鑑定結果的準確性,中國派出了一支來自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的科研團隊,他們從2015年開始至今,一直在為烈士能夠早日與親人相認而努力工作著。今年7月,該部又委託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首次通過DNA比對進行志願軍烈士身份鑑定。
DNA被認為是身份鑑定的終極手段和金標準,但前提是能夠獲得足夠的DNA。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DNA序列,因此,DNA鑑定被認為是身份確認的“金標準”。在可用的所有樣本中,骨骼樣本DNA提取難度最大,戰爭環境下陳舊遺骸的DNA提取則是難中之難。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大多經過長時間的土埋日晒和微生物侵襲,成功提取出有效DNA是遺骸鑑定工作的最大挑戰之一。
採用常規的提取技術,耗時長、成本高且成功率很低,無法滿足後續DNA分析和鑑定要求。帶著一份對烈士的尊重和對烈士親人的告慰,團隊用近10個月時間,查閱大量資料,篩選了上百個配方,最終解決了烈士遺骸DNA提取這個關鍵的技術難題,並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烈士DNA資訊資料庫。
身份鑑定是團隊面臨的另一大挑戰。絕大多數志願軍烈士犧牲時都很年輕,沒有後代,犧牲時間距今已近70年,父母和兄弟姐妹健在的極少,身份鑑定基本利用遠親DNA進行比對,這是又一個國際性難題。
科研團隊針對遠親這種複雜親緣關係鑑定進行深入研究,使用新一代測序技術,建立了多型別、多位點的遺傳標記比對方法,為烈士身份鑑定奠定了充分的資料基礎。經過不懈努力最終成功確認了6位烈士的身份併為他們找到了親人。
3
獻給最可愛的人
在烈士認親現場,退役軍人事務部副部長錢鋒表示,這6位烈士與其他千千萬萬犧牲的烈士一樣,是新中國最閃亮的名字。此前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長眠著123位志願軍烈士,包括黃繼光、邱少雲等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志願軍烈士。
自2014年起,從南韓歸來的599名志願軍烈士遺骸也陸續安葬在這裡。此次的認親儀式也是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紀念廣場舉行。根據中韓雙方達成的共識,雙方將繼續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進行發掘、鑑定,每年清明節前進行一次常態化交接。
每逢清明節,在陵園正中的抗美援朝烈士紀念碑前,都會擺滿鮮花,人們紛紛鞠躬行禮。許多輓聯上面寫著“獻給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