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0月1日
新中國成立71週年紀念日
升國旗、唱國歌……
大家紛紛用各種方法
為偉大祖國母親慶生
你知道嗎
在網路不發達的上世紀七八九十年代
舉辦歌詠大會
是人們慶祝國慶的主要方式
今天
原縣廣電局退休幹部林志民
與我們分享他參與全縣歌詠大會錄製的點滴故事
……
九月底,本是我很忙碌的時段,現在退休的日子卻總是很休閒。看著電視上的迎國慶文藝節目,忽然被觸發起當年參與錄製全縣慶國慶歌詠大會的回憶。
歌詠大會,是解放初期由部隊或機關學校的“拉歌”進化而來的。當時開大會之前為了暖場,幾個隊你唱完了輪我唱。如果對方不唱,另一方就喊“一、二、三,快快快”或“唱得好不好,妙不妙,再來一個要不要”。對方如果不唱則迴應:“一二三四五,我們唱得好辛苦”或“一二三四五六七,我們唱好要休息”……
到了七十年代,縣裡開始有了歌詠大會。在操場上,各單位在場地周邊圍成一圈,按編好的順序輪流拉歌唱歌,樂隊則設在場地中心。
當時,在縣委宣傳部的高度重視、精心組織下,各單位的文藝骨幹積極配合,歌詠大會的檔次迅速提高,形式上也有很好的創新。例如設立總合唱臺,解決分散話筒擺設等問題。由於在歌詠大會進行中,各隊換場的時候冷場了,於是在換隊的時段又增加了中心臺節目表演。這樣的設計,使歌詠大會既有唱又有跳,讓人耳目一新。
歌詠會的主持人也應運而生,使歌詠會主題更加突出,更具思想性和感染力。
各隊的指揮員也是歌詠會上的亮點,他們揮動著節奏感極強的雙臂,變換著臉上的表情,全身心投入……
伴奏的樂隊更是辛苦。由於歌詠大會上各隊演唱的曲目中,大部分沒有用伴奏帶,特別是根據本行業特點而創作的歌曲,都得由樂隊來伴奏。樂隊排練時已經是夠辛苦的了,到演出時,整一個晚上下來,疲憊不堪。
歌詠大會的電視實況轉播經歷了從低階逐步走向完善的過程。首次試轉播是在1989年的國慶歌詠大會。當時剛好綏南無線電廠捐送給縣電視轉播臺一部30瓦電視轉播機,還沒運上山安裝,於是就用這臺機器作為現場直播發射機。另外還調來鹿溪糖廠的一臺m-1000大1/2攝像機,這樣就兩臺攝像機互相切換。我們還自己製作了簡單的音視訊切換器和對講機,採用有線電視用的-5電纜作為視訊傳輸電纜,就這樣匆匆上演了。訊號覆蓋了縣城,雖然效果不怎麼樣,但畢競是初試,這為今後的電視轉播提供了經驗。
隨著時間的推移,攝像裝置逐步更新換代,現場直播的品質有很大的提高。特別是1995年,電視採編播裝置用了高帶系列,攝像機、切換臺和字幕機都一起升級,使電視播出有了質的提升。
我參與錄製的歌詠大會中,最精彩的當屬1997年“慶迴歸 頌祖國”和1999年的慶祝新中國成立50週年這兩場。
登臺演唱的人員中來自各行各業,小至幼兒園的小朋友,大至老年大學學員;有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幹部職工,駐軍部隊官兵,還有農民朋友……在慶祝國慶50週年歌詠大會中,共有十三個合唱隊和十三個中心臺節目。中心臺節目展現了兒童們的天真活潑、畬族青年慶豐收的奔放、老年大學學員們的柔力與穩健……
主持人鏗鏘有力的朗讀,激盪著全場的熱烈氣氛。合唱隊在指揮的雙臂有力引領下,引吭高歌;中心臺的舞蹈時而優雅,時而熱烈奔放;樂隊的演奏配合默契,和諧同步,更增添了大合唱的感染力。不管是參加演唱的人員還是觀眾,無不歡欣鼓舞。
歌詠大會增進了全縣人民的愛國情懷,弘揚了正氣,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現在,留下的錄影資料很值得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