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加班狂魔,他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在位13年,批閱了1000多萬字的奏章。因為太過痴迷於工作,雍正花在女人身上的時間極少,存活下來的兒子就更少了,算上乾隆也只有四個。
另一方面,雍正自己就是經歷過九子奪嫡的人,知道兄弟相殘的痛苦,所以很早就給乾隆鋪好了路,防止自己進村的四個崽兒再自相殘殺。
按理來說,乾隆跟自家兄弟的關係應該很不錯,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個兄弟被他打擊到鬱鬱而終。那麼這個人是誰呢?又有著怎樣的故事,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備受寵愛的小兒子
這個下場淒涼的皇子,就是雍正帝的小兒子——愛新覺羅·弘瞻,雖然他和乾隆名為兄弟,但實際上當乾隆登基稱帝的時候,弘瞻才兩歲,還是個沒斷奶的小娃娃。
再加上,當時他僅有的三個兄弟又死了一個,所以對於這個幼弟乾隆亦父亦兄,一直都是當親兒子去寵的。弘瞻出生於雍正十一年,是雍正的第十個兒子,母親是謙妃劉氏。
他打小就住在圓明園裡,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兩年後雍正駕崩,繼位後的乾隆看到幼弟,覺得自己有責任替父親照顧好他,就破例讓他繼續住在圓明園裡、格外寵愛。
有一天退朝之後,乾隆想念起弘瞻,就專門跑到圓明園去看他。但弘瞻年紀太小,乾隆登基初期又很忙,倆人見面的機會少之又少,所以弘瞻還記不得這個哥哥對自己有多好。
看到烏泱泱一堆人朝自己走來,弘瞻認生外加心裡害怕,於是拔腿就跑。乾隆雖然心裡十分不爽,但並沒遷怒自家兄弟,把伺候弘瞻的小太監狠狠罵了一頓,對他的寵愛一如從前。
後來,弘瞻到了啟蒙入學的年紀,乾隆就找來大詩人沈德潛給弘瞻當老師。沈德潛不光詩寫得好,而且當過內閣學士和禮部尚書,學問堪比狀元郎。
有這樣一位博學鴻儒當老師,弘瞻的學問自然是突飛猛進,他極喜歡收藏書籍,書房之中據說可以跟怡王府的明善堂相媲美,也使得弘瞻在詩詞方面有很大的成就。
他被譽為“詩詞歸於正音,不為凡響”的一代名家,看到幼弟學有所成,乾隆心裡面自然欣喜萬分。同時,乾隆也開始給弘瞻鋪陳一條足夠讓他盡享榮華富貴的道路。
恰好他叔叔果親王允禮膝下無子,請求乾隆皇帝把弘瞻過繼給他,乾隆覺得這樣一來弘瞻能一直留在皇室,日後還能繼承到一個親王的爵位,於是答應了叔叔的請求。
貪贓枉法辜負信任
隨著時間的推移,弘瞻長大成人,到了能為國分憂的年紀,乾隆開始鍛鍊他的能力、委以重任。弘瞻十八歲時,就當上了武英殿、圓明園八旗護軍營的老大,御書處和藥事房的管理工作也落到了他的頭上。
兩年後,乾隆又把管理造辦處事務的肥差交給了他。正所謂“過猶不及”,乾隆如此疼愛弘瞻,本是想著讓弟弟以後的日子過得舒服一些,卻忽略了弘瞻繼父果親王的影響。
果親王允禮當時總理事務領著親王雙俸,深受乾隆信賴,生活也十分富足。他死後弘瞻繼承了爵位,得到的租稅收入十分豐厚,每年都能賺到一筆鉅款。
弘瞻當時不過二十多歲的年紀,正是年輕氣盛、狂妄無知的歲數,難免變得有些浮躁,染上了貪財的壞毛病,乾隆如果能夠及時教訓他一頓,或許就能避免日後的悲劇。
可惜的是,他肩膀上扛著大清國,每天忙裡忙外根本顧不上弘瞻,而且他對弘瞻向來寵溺,又變相助長了後者的壞毛病,就這樣弘瞻變得越發目中無人。
藥事房和造辦處,原本就是皇宮中油水最多的肥差,足夠弘瞻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但即便如此,再加上果親王的收入,也無法滿足他日漸膨脹的貪慾。
為了積累錢財,弘瞻開始將手伸向老百姓,讓官窯侵佔百姓的產業,趁機中飽私囊。同時由於乾隆的過分溺愛,弘瞻的行為逐漸出格,發展到了目無尊長的地步。
有一次,乾隆命他前往盛京恭送玉牒,但弘瞻卻更想去打獵,他抗旨不尊,直到打完獵返程之時,他才順道跑了趟盛京。換成別人早就被乾隆砍掉腦袋了,但弘瞻只被乾隆臭罵了一頓,並沒受到處罰。
遭受打擊鬱鬱而終
乾隆的溺愛與縱容,讓弘瞻做事也越發過分,最終引起了他的不滿。乾隆二十八年,恃寵而驕的弘瞻,被牽扯進兩淮鹽政高恆替京師王公大臣販賣人參牟利的案件當中。
經過親自審查,乾隆發現弘瞻在此案中利用皇族身份幫助商人謀利,是幕後主使之一。和此前的小事不同,此次乾隆沒有再輕饒他了,聯想起弘瞻此前的種種荒唐行為,弘曆決心徹底查清他幹過多少缺德事。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弘瞻借造辦處名義強取豪奪,讓軍機大臣替其門客謀取差事,圓明園失火時姍姍來遲毫無關念之情,種種惡行被大臣們接連扒出。
乾隆這下徹底憤怒了,乾隆二十七年九月初四,他廢除了弘瞻的果親王爵位、降為貝勒,並將其一擼到底免除一切職位。弘瞻從小受到哥哥寵愛,可以說是蜜罐子裡泡大的,根本沒遭受過這麼大的打擊。
經歷此事後,他從此閉門不出、終日鬱鬱寡歡,很快就一病不起。上述提到,乾隆對這個幼弟一直是當親兒子看的,所以他這次重重責罰弘瞻,本質上還是為弘瞻好,盼望著他能改過自新重回正道。
誰知弘瞻經不起半點風雨,沒多久便病入膏肓,乾隆南巡迴來的路上,聽說了弘瞻病重的事,下令恢復他的郡王爵位,回京後還親自前去探望。
看到病床上的幼弟,乾隆後悔萬分,失聲痛哭道:“我因為你年輕不懂事,怕你不知悔改,所以才對你稍加處分,希望你能改掉浮躁的脾氣,沒想到你會因此患病不起。”
雖然弘瞻重獲果郡王爵位,但三年之後還是撒手人寰,死時僅33歲,乾隆悲痛至極,還專門寫了詩文鐫刻在他陵寢的石碑上。
弘瞻年少之時志得意滿,但德行方面卻無人加以引導規勸。德不配位、必有餘殃,因此才在錯誤的道路上漸行漸遠,將自己逼上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