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擒殺永曆帝看吳三桂的後半生結局,為何歷史永遠無法給其正名
從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到1662年南明永曆帝被殺,在這段明亡清興、地動山搖的歷史大變革時期,有名有姓背明降清的漢臣有136人,死於抗清殉明的忠臣多達3787人,在這些人中吳三桂絕對是最特殊的一個,他世出名門,父親吳襄、舅父祖大壽都是明末名將,吳三桂一生先背明後背清,他戎馬一生,從遼東到雲南他的足跡踏遍半個中國,為滿清統一中原立下了赫赫戰功,如果說吳三桂背明降清的原因還可以看作是走投無路、身不由己的話,那他在降清後的所作所為確實讓後世難以釋懷,1662年吳三桂擒殺永曆帝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明朝掘墓人,朱元璋傳世13代的血脈最終終結在了他的手中,他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叛將和逆臣。
一:叛將吳三桂
吳三桂
公元1660年,順治17年,這時候已經是吳三桂效忠滿清的第17年了,順治皇帝給了他一個至高無上的榮譽,封藩雲南,位享人臣之極,但是滿洲人雖然給了他爵位,但對他並不信任。吳三桂的大本營本是在遼東,但是清廷確把他封為了雲南王。吳三桂是降將,他對清朝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滿清對他來說是利用再利用,對吳三桂的政策可以說是外鬆內緊。作為吳三桂本人,從他31歲鎮守遼東開始就可以看出來他天生就是個行動派,在投降滿清,與漢人對立開始他考慮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如何取得滿人的信任。從這一年開始吳三桂做了讓世人瞠目結舌的一件事,他把槍口對準了南明的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
二:朱家血脈
永曆皇帝
1.崇禎死後,明朝雖然亡了,但是朱氏子孫仍然在南方建立著自己的政權,弘光政權、魯監國政權、隆武政權、永曆政權,還在持續著做恢復大明的努力,剛開始的時候,南明還是有無上的號召力的,但是南明也改不了一個老毛病,窩裡鬥,文臣忙著爭權奪利,每個南明政權都是亡於內鬥,沒有例外。南明政權被清軍追的東逃西竄,永曆皇帝是南明的最後一個皇帝,政權到了永曆手裡的時候已經是被清軍追的無路可退了,作為皇帝的永曆經常是食不果腹臥不成眠,最後逃到了藩國緬甸。
南明政權
2.公元1659年,永曆13年,清順治16年,永曆皇帝攜南明殘餘的2000餘人避難緬甸,緬甸政府給明朝流亡過來的皇帝蓋了個城寨,永曆皇帝避難藩國才得已儲存性命,按說,永曆皇帝的最終結局也就是在緬甸無聲無息的終老就完了,這時候,滿洲人也沒有興趣追殺永曆皇帝了,緬甸政府已經給了清軍非常明確的態度,緬甸宣誓效忠清朝,明朝君臣被軟禁在緬甸永遠不會在回到中國,滿洲人其實已經完全放心了。
3.但這時候吳三桂卻給順治提出了一個要求,必須擒殺永曆皇帝。我們不能理解吳三桂當時是何種心情,我們只能去猜測,當時吳三桂可能深深的感受到了滿清對他的不信任,即然自己已經背明降清作了歷史惡人,那就把這個惡人做到底好了,所以他很有可能會想到,乾脆借剷除明朝後裔的機會再進一步的對滿清表達忠心。其實當時的順治皇帝已經打算放永曆帝一馬了,永曆已經躥入荒夷,不可能東山再起了,已經無力對清朝構成威脅,但是作為昔日的明朝大將吳三桂確一再要求斬草除根,他給順治皇帝寫了一封奏摺,闡述放過永曆帝對大清來說有三患兩難,在吳三桂的一再要求下,順治最後答應了他的請求,吳三桂領兵入緬。
苟活於緬甸的永曆皇帝得知吳三桂領清軍前來的訊息後驚恐至極,他對這位昔日的大明良將內心深處還是抱有一絲幻想的,永曆皇帝提筆作書,給吳三桂寫了一封信。
將軍新朝之勳臣,舊朝之重鎮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崇禎)於將軍,可謂甚厚。詎意國遭不造,闖賊肆惡,突入我京城,殄滅我社稷,逼死我先帝,殺戮我臣民。將軍(指吳三桂)志興楚國,飲泣秦廷,縞素誓師,提兵問罪,當日之本哀,原未泯也。奈何憑藉大國(指清朝),狐假虎威,外施復仇之虛名,陰作新朝之佐命,逆賊授首之後,而南方一帶土宇,非復先朝有也。南方諸臣不忍宗社之顛覆,迎立(我)南陽。何圖枕蓆未安,干戈猝至,弘光殄祀,隆武就誅,僕於此時,幾不欲生,猶暇為宗社計乎?諸臣強之再三,謬承先緒。自是以來,一戰而楚地失,再戰而東粵失,流離驚竄,不可勝數。幸李定國迎僕於貴州,接僕於南安,自謂與人無患,與世無爭矣。而將軍忘君父之大德,圖開創之豐功,督師入滇,覆我巢穴,僕由是渡沙漠,聊借緬人以固吾圉。山遙水遠,言笑誰歡?只益悲矣。既失世守之河山,苟全微命於蠻服,變自辜矣。乃將軍不避艱險,請命遠來,提數十萬之眾,窮追逆旋之身,何視天下之不予哉?豈天覆地載之中,獨不容僕一人乎?抑封王賜爵之後,猶欲殲僕以邀功乎?弟思高皇帝櫛風沐雨之天下,猶不能貽留片地,以為將軍建功之所,將軍既毀我室,又欲取我子,讀鴟鴞之章,能不慘然心惻乎?將軍猶是世祿之裔,即不為僕憐,獨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獨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獨不念王(指吳三桂)之祖若父乎?不知大清何恩何德於將軍,僕又何仇何怨於將軍也!將軍自以為智而適成其愚,自以為厚而反覺其薄。繼此而後,史有傳,書有載,當以將軍為何如人也!僕今者兵衰力弱,煢煢孑立,區區之命,懸於將軍之手矣。如必欲僕首領,則雖粉身碎骨,血濺草萊,所不敢辭。若其轉禍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倘得與太平草木,同沐雨露於聖朝,僕縱有億萬之眾,亦付於將軍,惟將軍是命。將軍臣事大清,亦可謂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負先帝大德也。惟冀裁之。
這封信的文筆非常的好,永曆皇帝可以說是字字帶血,筆筆帶淚,讓每一個在儒家正統思想下長大的人都不忍細讀,信中道盡了心酸委曲,句句充滿著哀切。這封信的大體意思是,我現在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也沒什麼好說的了,可是將軍你確不避山遙水遠,提數十萬之眾前來抓我,你吳三桂也是讀者明朝的書長大的,世代也受明朝的恩惠,你的祖上也是為官的,你覺得你對得起你的祖先嗎?你殺了我對你有什麼好處,永曆皇帝一針見血指出了吳三桂擒殺自己對吳三桂本人的害處“將軍自以為智而適成其愚,自以為厚而反覺其薄”連對世受恩祿的舊主都斬盡殺絕,不留一絲情面的人,作為異族的清廷能不對你有疑心嗎?後人對你吳三桂會有什麼樣的評價你不考慮嗎?吳三桂看完這封信後的感觸我們不得而知,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是在接下來在吳三桂見到永曆帝時候的表現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吳三桂是受到了很大的觸動。
這篇文章大家可以去看看,寫的非常的好,永曆皇帝終日逃亡,情真意切的寫出了這麼漂亮的一篇文章,但是永曆皇帝畢竟是政治經驗太少了,跟他的老祖宗朱元璋比起來顯的過於天真了,他幻想用文字打動吳三桂,但文字永遠都是最蒼白無力的,吳三桂剛讀完的時候可能有很深的感觸,也可能有些許的羞愧,但是這種羞愧對於一個早已對自己的人生做好規劃的判臣來說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三:入緬擒王
吳三桂入緬
1.1660年年底吳三桂的大軍進入緬甸,緬王驚恐萬分,吳三桂只有一個要求,交出永曆帝,否則,清軍將要屠城,在緬王的欺騙下,永曆帝被清軍擒獲,押進了吳三桂的大營。
2. 據明末《行在春秋》一書上記載,永曆在被擒獲後吳三桂曾前去探望,永曆當時居住在緬甸人給他搭建的一個竹樓裡面,永曆皇帝面南而坐,頭戴一頂瓦楞帽,身穿一件純絹的大袖袍子,象徵性的在腰間繫了一條黃色絲帶以示自己的皇家身份,這就是朱元璋的最後一位皇孫在史書上留下的最後形象,他終身逃亡,四處漂泊,但是,永曆皇帝畢竟是皇家子弟,這個人儀表偉岸,舉止端莊,還是很有皇家子弟的威嚴,這是從小養出來的氣質,永曆皇帝一動不動的坐在竹椅上,眼神空洞的看著前方,也不知道在看些什麼,吳三桂撩開門簾,當他一看見這個人的時候就停下來不走了,永曆因為不認識吳三桂,問道“何人”。吳三桂張嘴但是沒有說出話來,永曆又追問了一句“來者何人”這時候吳三桂撲通一下跪在了永曆皇帝面前,但是他仍然沒有說話,吳三桂起不來了。永曆說“你就是平西王吳三桂吧”,吳三桂也沒有回答,只是低著頭喃喃自語,也不知道是回答永曆皇帝的問話還是在說給自己聽,非常小聲了說了兩聲“是,是”。接著這個屋子裡就沒有人再說話了,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永曆皇帝長談了一聲,說“現在說什麼也無意了,只是朕是北人,想見到十二陵再死”。但是吳三桂沒有回答,永曆輕輕的揮了揮手,這時候的吳三桂汗流浹背,已經站不起來了,跟著吳三桂進來的護衛趕緊把他攙出去了。這就是吳三桂見到永曆皇帝后的表現,這讓我不得不想到南朝時侯景攻陷臺城見到梁武帝時的情景,但不同的是,吳三桂絕非侯景那樣的人,他是一名儒將,是深受儒家正統文化影響的人,他內心有強烈的負罪感,內心的痛苦和掙扎只有他自己能夠體會到,有歷史筆記曾記載永曆皇帝對吳三桂進行了“責問”,以永曆帝的性格來看恐非實情,在得知落入吳三桂之手後,曾有人勸說他效法崇禎以身明志,但是他始終抱有幻想,他在數十年的逃亡生活中一直抱著苟且偷生之念,不可能對掌握著自己命運的人加以斥責。
四:永曆之死
吳三桂
1.吳三桂看完了永曆皇帝的那封信到底有沒有作用,不用說肯定有作用,他確實是心裡有愧的,從他33歲引清兵入關開始他已經想好了自己的命運,與其在這種忘恩負義的內疚感中備受折磨,何不跟之前劃清界限,眼不見,心不煩,在吳三桂被攙走之後他就再也沒有見過永曆皇帝,他沒這個勇氣,4個月後,吳三桂上疏順治要求在昆明就地處決永曆帝,為了進一步表現他的”一腔忠心“他非要把永曆帝和永曆年僅12歲的太子腰斬,讓他們身首異處,此時的吳三桂心靈已經扭曲到了極點,連與他一起作戰的滿族大將愛星阿和宗室卓越羅都心中不忍,勸說給永曆保留全屍,在滿族人的勸說下,朱元璋的最後一個皇孫才得已全屍而死。
永曆帝墓碑
2.1662年4月15日,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榔和他12歲的太子被吳三桂絞死在昆明篦子坡,時年40歲。吳三桂將二人焚屍揚灰,棄骨荒野。南明就這麼結束了,政權結束在了吳三桂的手裡,明朝最後一個血脈也結束在了吳三桂的手裡,悄無聲息。
五:職業叛將的宿命
清順治帝
1.吳三桂殺掉了永曆以後舒舒服服的做起了“雲南王”他實現了早年自己夢寐以求的“為官當做執金屋,娶妻應娶陰麗華”的夙願。昆明離北京很遠,離他的起家之地遼東更遠,這兩個地方他肯定不願再回去也不願再回想。他所有的一切已經遠遠的超過了他最初的願望,雲南幾千裡的地方都是他的,在這裡可以為所欲為,他在昆明一共蓋了三座宮殿,在這裡他窮奢極欲,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但是在雲南的這20年中他肯定沒有過一絲心理上的平衡和安寧,永曆皇帝曾經給他寫過的信還是應驗了。
2.滿洲人不信任吳三桂正是從他一定要擒殺永曆皇帝開始的,永曆皇帝的信裡已經非常清楚的告訴了吳三桂,永曆皇帝看的很清楚。
“將軍自以為智而適成其愚,自以為厚而反覺其薄”。
我們分開來看,作為吳三桂來說追殺永曆帝對他來說是有好處的,一來可以向滿清表明忠心。二來我吳三桂已經沒有了任何回頭路,擒殺舊主與漢人已經徹底的勢不兩立,效忠滿清已經是不置可否的事情了。但是作為順治來說,我們先拋開“鳥盡弓藏”這點,你吳三桂有必要這樣做嗎,永曆帝的死對你有什麼好處,如果永曆帝不死又有什麼好處,這是每個當權者都會考慮的,思來想去,對於滿清來說永曆帝的死好像真沒什麼必要。
第一,如果不剷除南明政權的話,漢人想反清復明的希望在緬甸,這已經是鐵板上的事實了,永曆沒有翻盤的可能,你吳三桂卻三番五次的要求擒殺這個苟且偷生的政權目的是什麼。第二,你剷除永曆以後是不是想取而代之,找明朝的殘餘勢力搞些事情,清廷最大的風險現在不是別人,正是你吳三桂。第三,作為順治個人來說,他理解不了吳三桂這種表現,在情感上可能有所信任,但是最為一個帝國的舵手,他會感到害怕,吳三桂這個殷勤獻的有些過頭了,這好比是一條狗,這條狗向它的主人表達忠心的方法是把之前的主人咬死,這讓一個正常人都會毛骨悚然,何況是剛得天下的異族皇帝。
六:鬱鬱而終
清康熙帝
1.順治18年,康熙繼位,康熙跟順治不一樣,他是大清第一個在和平時期長大的皇帝,他的祖先來自白山黑水,但他不是,他是大清第一代接受漢文化的皇子,接受的是正統的漢文化教育,到了他這一代,愛新覺羅家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實用主義野蠻的遊獵民族了,這時候他完全搞明白了什麼是儒家,知道了什麼是天理人慾,什麼是忠孝節義、世道人心,康熙是有儒教的道德信條的,這時候的康熙再看吳三桂會是什麼樣,你吳三桂毫無道德準則,你是一個傳統儒學體系下的官員嘛,顯然不是,你為了利益完全沒有底線。
三藩
三藩勢力
2.康熙非常痛恨吳三桂的賣主求榮,他內心無法接受,吳三桂成了他內心的一顆釘子,他對吳三桂是厭惡、猜疑還有些害怕,他必須要解決這個心頭大患,削藩在康熙看來成了勢在必行。1673年9月,康熙下達撤藩詔書,次年,62歲的吳三桂不得不再次披掛,他又做了叛將,起兵之初,他的大軍所向披靡不久就攻克了南方數鎮,當他陳兵長江南岸的時候,他確停止了進軍,他想用這個行動告訴康熙自己並非真想反叛,讓康熙收回成命,保全自己應得的利益。但是康熙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將吳三桂留在北京做人質的長子吳應熊和長孫吳世霖處死,用實際行動告訴了吳三桂他撤藩的堅決。
3.吳三桂戎馬一生,武功赫赫,但其家人卻兩次被殺,對於一個60多歲的人來說是何其悲涼,他已無心再戰了,在清軍舉國之力的攻勢下,戰局急轉直下。公元1678年,起兵反清5年後的吳三桂在痛苦中死去,終年67歲。
七:感想
1.個人覺得縱觀吳三桂的一生對其影響最大的有4個人:洪承疇、祖大壽、李自成、康熙。
祖大壽
2.這4個人前兩個有恩,後兩個有仇,而且皆是大恩和大仇。洪承疇和祖大壽的降清給了年輕的吳三桂巨大的觸動,改變了他對正統思想的認知,一個是自己的上級,一個是自己的至親,兩個最不可能叛變的人都叛變了,二人也成了他效仿的物件。但是,這二人哪一個也是吳三桂比不了的,洪承疇雖在乾隆年間被列入《貳臣傳》,但他還是有自己的道德底線的,降清後他未曾有過屠殺漢人的記錄,歷史評價譭譽參半。作為吳三桂舅父的祖大壽降清後就成了三國時期的徐庶,從未給滿清效力過一天,降清後6年就病死了,歷史也給予了他比較正面的評價。
3.至於“衝冠一怒為紅顏”中的主角陳圓圓,在這種歷史大變革中作為一個女子可以說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這只是後世文學作品中的一個美麗傳說,“風流將軍”的名號更是跟歷史上吳三桂毫無瓜葛。
4.李自成斬殺其父一家38口,吳三桂開始瘋狂的報復漢人,在明末清初的所有將領中他可以算是對滿清統一中國貢獻最大的一個,從這一刻起,他的內心已經完全扭曲。而康熙在他晚年又殺死他的長子和長孫,此時的吳三桂內心已經徹底的崩潰,當回首自己的一生時,不知他會作何感想!
吳三桂
吳三桂只是歷史上的一個精明的投機者,終其一生難逃逆臣叛賊的罵名,從他的所作所為來看可能這一點他生前就早已經清楚了,這個人有將才但終究難成大器,在特定的時間段內他可以隨意的穿插其中游刃有餘,但是他缺乏引導歷史和創造歷史的眼光和見識。還是那句話,首鼠兩端的人終究難有好的下場,吳三桂也永遠定格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參考資料:《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
-
1 #
-
2 #
有永曆在緬甸,康熙絕不敢削藩,飛鳥盡良弓藏…
-
3 #
鏡能正衣,史能正人。
-
4 #
吳三桂真是有辱吳氏大姓,必將遺臭千古!
-
5 #
無論如何,從吳三桂開關延納滿清入關那一刻起,他的名字就已經永遠寫在恥辱柱上了。
真麼好的歷史題材文章是怎麼做到的?太好了,我讀了好幾遍,還很有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