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張居正可能不太符合傳統的儒家道德標準,這也是他死後遭到清算的時候,那些人找到的理由。但是也不妨礙他是一個好官,在他任內閣首輔的期間,明朝確實內政邊患均有好轉。中國人喜歡標準的道德模範,如海瑞。但是海瑞是做不成事情的,他的名聲在外,卻因過於剛直而導致施政不成、連下屬都不願意與他一起處事。

張居正劇照

通過高拱揭露伍長魯獻俘一事讓跟著張居正同心協力變法的官員得到了實惠,可他卻當著皇帝的面揭露真相,不但讓跟著他的人寒心,更讓皇帝沒有面子,別說搖搖欲墜的明朝,就是唐太宗時期也會讓官員寒心!這是不懂得變通,失敗之一。其次,皇帝率領百官出城迎接,殊不知皇帝迫於李太后,即使是真心,也不應該自負!所以,這種人註定不長久,也註定遭到清算!

明王朝經過兩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張居正的改革讓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生機。 不然萬曆這48年恐怕是撐不過去的。不過張居正並沒有改變明朝財稅制度深層次的弊病,而且威柄之操,幾於震主,卒致禍發身後。就像海瑞評價張居正的那句“工於謀國,拙於謀身。”很多人說其“以相自居”“不遵循祖宗陳法”等等,大概沒有意識到這世界上沒有方形的圓,畢竟那些各方面完美無缺的、符合所有預期的人是不存在的。

萬曆皇帝

只要是個實實在在的人,其能力就有限,也必然會有其無法控制的各種約束條件(諸如:出生、時代、意外、時間等),那麼他就需要在多重目標、手段之間做出選擇。但是不能同時做兩者,因為有客觀條件的限制。在以虛與委蛇和務虛為主調的官場,要推行面對整個國家的觸犯很多人既有利益的政策,對於我們這些看客也一樣道理,有人看重是個人清廉是三綱五常,那或許張居正不是你的菜;有人看重實際的成果,那麼張居正身上就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有人看重的是後世的名節,而有人看重是在自己的一生中為了自己的理想滾燙的活過。

張居正做為一個內閣首輔,以其宰相之實,推行改革,其阻力、約束不僅來自百官,更來自於傳統和時代。所以對於他的理想,從他的時代、他的位子、他的環境、他所收到的各種約束來看,我想他是盡力做到最好了,大概也沒有人能在相同的條件做得更好。從其實用主義角度來看,如果在當時告訴他,後世對他評價的是是非非,他聽了以後,或許會長嘆一聲,然後義無反顧繼續自己的做法吧。

王安石改革,讓北宋提前亡了,因為宋朝亡得太快勢力足夠,才有南宋。張居正改革,讓明朝推遲亡了,因為明朝頹廢太久,內困大於外敵,民心盡去,才讓滿清輕易坐穩江山。但不能因此就說王安石的改革是好的,張居正的改革是錯的。王安石變化不論目的是什麼氣,條文有哪些,外國人多誇他,結果就是失敗了,離奸臣傳一步之遙。(如果他真進了奸臣傳,不久北宋滅國,沒有統一中國的金朝,會有人像清代洗白袁承志一樣洗白他嗎?估計他正好成為推託責任的垃圾桶,就像宋朝的其他幾位奸相一樣)。張居正的改革,不論怎麼抹黑,手段多被虛偽的文人階級鄙夷,確實讓明朝變強了。

張居正大面上是個好官,但絕對不是于謙那種清正廉潔型的,《明》裡說他的私人大轎內建獨立衛生間。至於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做法並非都光明磊落,但目的證明手段是正確的,重循吏不用清流實際上是個正確的做法,而且他也明白自己做的事有多大的阻力,死後他確實被反攻倒算,但作為一個改革者,一個治世能臣,他生前無人能敵以人性之複雜,事物之立體多面,對一個人的評價很難達到完全的客觀公正。簡而言之,張居正大能,但以儒家一貫標準而言,其品行有虧。

明朝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中國悲劇的開始,而在這之中留在青史的則分為兩種人物,重要人物和關鍵人物。重要人物比如俞大猷、熊廷弼、楊繼盛等:而關鍵人物有張居正、于謙、王陽明等。張居正在位期間推行的改革,一者利於國計民生,二者延續了明王朝的統治。對於張居正本的後人評價,有人說應該採用什麼二分法來看待,既有功也有過,這純屬扯淡和不負責任的評價。我堅持認為,張居正是一個偉大的政事家和改革者。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噶爾丹為什麼膽大到,敢攻打如龐然大物的清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