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封建王朝,很多人都會想到唐朝,他的繁盛令人自豪和振奮。但再厲害的朝代,也無法避免由強盛轉到衰敗,而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就是唐朝的轉折點。
自安史之亂到唐末朱溫將唐昭宗帶到洛陽,大唐一共經歷六次國都被攻陷,天子被迫九遷,但即使在衰落期,大唐政局依然保持穩定,甚至還多次出現短暫的中興,最終得以延續289年,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自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此後數代帝王勵精圖治,對內進行改革發展,不斷出現輝煌燦爛的發展局面。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武則天的“貞觀遺風”,以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
從貞觀到開元年間,唐朝幾代繼承者的不懈努力和奮鬥,讓大唐在百餘年間不斷的發展壯大,積蓄了強大的國力,這為唐朝安穩度過難關奠定了基礎。
無論是安史之亂,還是黃巢起義,經歷這兩次動亂的皇帝,都選擇四川為落腳點、這裡作為自古以來的“天府之國”,以特殊的地理優勢,避免戰爭的侵擾,並且這裡自然環境優越,可以為唐軍的反擊和鎮壓,提供豐沛的物質基礎和兵源。
另外在安史之亂之後,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破壞,物產豐富的江南、淮南地區,成為大唐財政穩定的基礎,再加上大運河的貫通,可以讓東南地區的稅賦不斷輸送中央,完全可以壓制潛在的敵對勢力。
雖然唐朝後期的藩鎮林立,但絕大多數聽從中央政府的調遣,而且位於西北和西南的藩鎮也協助朝廷承擔這些地區的國防任務。最後朝廷還建有神策軍,這也能維持中央的穩定。
1、唐朝後期,簡直成為獨立王國的河朔藩鎮,是僅有朝廷無法調控的藩鎮勢力,而對於其他藩鎮,大唐中央則採取堅決不顧惜的態度,任何要搞割據的都遭到堅決鎮壓。
2、唐朝後期的宦官專權非常嚴重,甚至到了廢立皇帝的地步,但藩鎮勢力與宦官勢力相互制約,並沒有對國家穩定構成致命威脅。
3、對於唐朝政治出現的朋黨之爭,其本質是士族集團與世族勢力的爭鬥,經過上百年的發展,世族勢力已經非常強大,可以威脅到唐朝的統治。唐天子通過科舉取士,提拔這些人形成新貴,組成新的派別牽制世族勢力,對維護皇權是非常有利的。
而藩鎮、宦官干政、牛李黨爭,在地方,中央形成一個三角形般的政治格局,他們相互牽制,卻也誰也無法消滅誰,皇帝卻可以利用三者之間的矛盾,從而穩定政治局面。
綜上所述,大唐經歷安史之亂後,國力日衰,之所以能夠長時間延續,除了穩定的經濟、軍事基礎,更重要是幾股勢力的一種平衡,一旦有朱溫這樣的強大的勢力出現,大唐終究走向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