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魯迅,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可能是現代文學裡最無法忽視的存在。

愛吃甜食,擁有數十個以上筆名,與表面看起來很反差地寵娃。

有獨特的時尚品味,曾經教導蕭紅如何穿搭,罵過半個民國文人圈……

直到他去世後的幾十年,他的言論和預言再度頻繁地出現在各大新聞事件中,人們才逐漸意識到,我們失去的是什麼。

【逝世 0小時】

1936年10月19日早晨5點,魯迅終於因肺病醫治無效,病逝在上海。

這一天,他本與好友內山完造有約,卻只能臨時取消,用最後一點力氣,寫下了一封信:“出乎意料之外,從半夜起,哮喘又發作起來了。因此,已不能踐十點鐘的約,很對不起。”

這成為他的絕筆。

【逝世 0.5小時】

噩耗傳到他摯友耳中,相距只有幾百米的內山完造第一個趕到。

他到的時候,魯迅的額頭還溫暖,手也還溫暖。但呼吸已經停止了。

“我用一隻手握著先生的手,一隻手按在先生的額上,溫味漸漸地消失下去了。”

【逝世 1.5小時】

7歲的“小白象”周海嬰從沉睡中醒來。

僕人許媽眼睛發紅,低聲告訴他:“爸爸嘸了,儂現在勿要下樓去。”

但話還沒說完,他已經衝下了樓。

【逝世 3小時】

蕭軍得到訊息趕來。

他沒有猶豫,沒有停歇,沒有客套和應酬,直撲到魯迅遺體的床前,跪倒在地。

這個關東漢子就在魯迅的床前嚎啕大哭,好久沒有起身。

直到許廣平對他說:“不要哭了,我們做事吧。”

【逝世 4-8小時】

在寓所裡,治喪委員會成立。每一個,都是當時有名的文人和名士。有蔡元培、內山完造、宋慶齡、茅盾、胡風、周作人……

他們向全世界發表了魯迅先生的訃告和遺言。裡面有一條是:

“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錢。”

“除祭奠和表示哀悼的輓詞花圈等以外謝絕一切金錢上的贈送。”

——這時全世界才開始得知魯迅先生去世的訊息,舉國悲痛。

【逝世 9小時】

魯迅的遺體被移到了膠州路萬國殯儀館的二樓。殯儀館派車來接。

殯儀館的弔唁大廳和走廊,早已經掛滿了輓聯,直到大廳外的空地上,都拉起繩子掛滿了雪白的挽幛。

【逝世 13小時】

他生前的好友奧田杏花,用特殊的技術為魯迅製作了一個石膏遺容。在製作的過程中,還粘下了魯迅先生臉上的20根鬍鬚和2根眉毛。

一個人死了,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刻”下他的樣子。

【逝世 24小時】

她看不懂,但心裡已經隱隱不安。

她在書裡寫道:「在我看來,雖是早晨,窗外的太陽好像正午一樣大了。」

她前幾天買的那本準備送給魯迅的畫冊就這樣永遠留在了手上,再沒能送出去。

葬禮之後,她曾經寫了一首詩:

我就在你的墓邊豎了一根小小的花草,

但,並不是用以招吊你的亡靈,

只是說一聲:久違。

【逝世 28小時】

瞻仰遺容。靈堂上被各界送的輓聯和花圈塞滿。

上海菸廠工人的輓詞是:“精神不死”。

而郭沫若的輓詞則是:“方懸四月,疊墜雙星,東亞西歐同殞淚,欽誦二心,憾無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生前的「世紀罵戰」,人死後,終於恩怨全消。回頭想來,還有點懷念的熱鬧。

【逝世 58小時】

在萬國殯儀館舉行「啟靈祭」,在最後的行禮瞻吊後,魯迅的面容永遠隔絕。

簽名的人一共有九千四百七十人,但還有更多人沒有簽名。

很多人就只是靜靜地來了,呆了一會兒,又悄悄地離開。不知道背後有多少個故事。確定的是,魯迅先生用筆寫成了一張網,將那個時代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逝世 75小時】

出殯的日子。

儀式下午才開始,但是從早上開始,殯儀館門前就已經站著長長的隊伍了。

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就等在這裡的,可能是天還沒亮的時候。

他們自覺地,安靜地站在這裡。透過層層疊疊的人群,有各種各樣的臉。卻都是一樣的表情。

【逝世 81小時】

開始出殯。

宋慶齡、蔡元培、沈鈞儒和作家巴金、蕭軍扶柩上了靈車。。

隊伍跨著沉重的步伐前進,沿途又有許多群眾加入了行列,送葬的隊伍越來越長。長到望不見頭。

終於,在哀樂聲中,宋慶齡將一面繡著“民族魂”的白綢旗子,覆蓋在靈柩上。

【逝世 83小時】

人群在暮色中默哀,魯迅先生終於安息在土地裡。這一片他曾經用筆捍衛過的土地裡。

全世界也終於慢慢消化了這個事實。

在他生前的遺言裡曾這樣寫道:

一,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

四,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塗蟲。

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

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禮儀,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了別人。

魯迅卻說: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逝世 83年】

今天,正好是魯迅先生離開後的83週年。

他在這個時代翻紅又翻紅,面目反而一點點親切了起來,好像從來沒有離開,就好像他說的: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魯迅始終還活著。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1、 老調子將中國唱完,完了好幾次,而它卻仍然可以唱下去。 我想,凡有老舊的調子,一到有一個時候,是都應該唱完的,凡是有良心,有覺悟的人,到一個時候,自然知道老調子不該再唱,將它拋棄。但是,一般以自己為中心的人們,卻決不肯以民眾為主體,而專圖自己的便利,總是三翻四復的唱不完。於是,自己的老調子固然唱不完,而國家卻已被唱完了。

——《老調子已經唱完》 2、 窮人的孩子,蓬頭垢面在街上轉,闊人的孩子,妖形妖勢,嬌聲嬌氣的在家裡轉,長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會轉,同他們的父親一樣,或者還不如。…… 中國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們的人,不負教他的責任。雖然“人口眾多”這一句話,很可以閉了眼睛自負,然而這許多人口,便只在塵土中輾轉,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隨感錄二十五》

3、 中國大約太老了,社會上事無大小,都惡劣不堪,像一隻黑色的染缸,無論加進甚麼新東西去,都變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來改革之外,也再沒有別的路。 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懷念“過去”,就是“希望將來”,而對於“現在”這一個題目,都繳了白卷,因為誰也開不出藥方。所有最好的藥方即所謂“希望將來”的就是。 ——《兩地書》

4、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時間永是流駛,街市依舊太平,有限的幾個生命,在中國是不算什麼的,至多,不過供無惡意的閒人以飯後的談資,或者給有惡意的閒人作“流言”的種子。至於此外的深的意義,我總覺得很寥寥,因為這實在不過是徒手的請願。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當然不覺要擴大。至少,也當浸漬了親族,師友,愛人的心,縱使時光流駛,洗成緋紅,也會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藹的舊影。

——《記念劉和珍君》

5、 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即一天一天的墮落,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 在事實上,亡國一次,即新增幾個殉難的忠臣,後來每不想光復舊物,而只去讚美那幾個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後,也每每不思懲凶,自衛,卻只顧歌詠那一群烈女。

——《論睜了眼看》

6、 中國人的雖然想了各種苟活的理想鄉,可惜終於沒有實現。但我卻替他們發現了,你們大概知道的罷,就是北京的第一監獄。 這監獄在宣武門外的空地裡,不怕鄰家的火災;每日兩餐,不慮凍餒;起居有定,不會傷生;構造堅固,不會倒塌;禁卒管,不會再犯;強盜是決不會來搶的。住在裡面,何等安全,真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了。但缺少的就有一件事:自由。

——《北京通訊》

7、 我先前總以為人是有罪,所以鎗斃或坐監的。現在才知道其中的許多,是先因為被人認為“可惡”,這才終於犯了罪。

——《可惡罪》

8、 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法。 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 其二,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於打撲,使他畏葸退縮,彷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們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

——《海上的兒童》

9、 戰士死了的時候,蒼蠅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嘬,營營地叫,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但是戰士已經死了,不再來揮去牠們。於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為牠們的完全,遠在戰士之上。的確的,誰也沒有發見過蒼蠅們的缺點和創傷。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戰士和蒼蠅》

10、 我獨不解中國人何以於舊狀況那麼心平氣和,於較新的機運就這麼疾首蹙額;於已成之局那麼委曲求全;於初興之事就這麼求全責備?

——《這個與那個》 11、 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他們就看了滑稽劇。北京的羊肉鋪常有幾個人張嘴看剝羊,彷彿頗為愉快,人的犧牲能給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而況事後走不幾步,他們並這一點也就忘了。

——《娜拉走後怎樣》

12、 我先前的攻擊社會,其實也是無聊的。社會沒有知道我在攻擊,倘一知道,我早已死無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為他們大多數不識字,不知道,並且我的話也無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否則,幾條雜感,就可以送命的。民眾的懲罰之心,並不下於學者和軍閥。

——《答有恆先生》

13、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

——《無聲的中國》

14、 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

——《未有天才之前》15、 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冷笑家的贊成,是在見了成功之後……

——《中國語文的新生》

16、 “可惜中國人但對於羊顯凶獸相,而對於凶獸則顯羊相,所以即使顯凶獸相,也還是卑怯的國民。這樣下去,一定要完結的。” “我想,要中國得救,也不必添甚麼東西進去,只要青年們將這兩種性質的古傳用法,反過來一用就夠了;對手如凶獸時就如凶獸,對手如羊時就如羊!”

——《忽然想到·七》

魯迅先生還是一位藝術天才。

民國初年,當他還在北洋政府教育部當小科長時, 曾被政府要求去設計中華民國國徽。

魯迅和許壽裳、錢稻孫合作設計的中國民國國徽圖樣

中國最著名學府北京大學延用一百年的經典校徽, 也是由他在1917年設計出來的。

而課本常見的那些他的作品的書籍封面, 也多是由他親自操刀。

《而已集》封面

這隻有自喻用意的貓頭鷹,可稱得上是中國書籍裝幀史上的經典

死有分,活無常,魯迅繪《朝花夕拾》插圖

他一生設計了60多個書籍封面, 個個典雅蘊藉,同時又極有時代感。

他的書法融治篆隸,用郭沫若的話說: “樸質而不拘攣,灑脫而有法度。遠逾宋唐,直攀魏晉。”

對收藏,先生頗為痴迷。 他收藏了圖書、碑帖3800多冊,外國版畫原拓作品2100多幅,石刻拓片6000多種,共購入古錢幣數百枚。

魯迅藏山東漢代畫像石拓本

最後,重溫先生的這一段名言: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蟲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END

為傳播而發,特此宣告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二戰十大著名戰役,都知道歷史必須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