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事的人有脾氣,這從古至今都是普適性的道理。只有一身的本事,才能撐起滿身的性格,這種人格特徵,在古代的武將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就拿三國時期的張飛和關羽兩名著名將領來說,他們性格迥異,結局也很不一樣。
我們一般把張飛叫做“猛張飛”,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張飛性子直,屬於橫衝直撞的秉性;關羽雖然沒有讀過多少書,但是為人義氣當先,相比張飛,他要內斂許多。
只不過,這兩個結拜兄弟,在蜀國滅亡之後結局卻完全不一樣。為何張飛的一家人無人敢動,在魏國過的風生水起,再看關羽,後人被滿門斬殺?其實原因很簡單,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一下。
根據野史小說中的記錄,關羽在襄樊之戰的時候,因為呂蒙隊伍的計策,死於非命。就這樣,結義大哥劉備怒火中燒,將所有的兵力都傾瀉到東吳,只不過,在戰鬥過程中,三弟張飛又不幸殞命。此後蜀國就一蹶不振,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再無往日的蜀國。
自桃園三結義開始,兄弟三人齊心協力,關羽和張飛二人在大哥的帶領下,開始慢慢地發展自己的勢力。犧牲了很多蜀中地區兒郎的性命,才換來了三足鼎立的形勢,只不過,最終這三兄弟卻沒能守住江山,張飛、關羽二人也下場悽慘。
雖然這兄弟二人本人都沒有善終,結果相似,但是他們二位的家人後代之結果,卻大相徑庭。蜀國滅亡之後,關羽的兒子關興還在,因為父親被殺,關興一直在找機會報仇。
最終皇天不負苦心人,關興手刃仇人,還拿到了父親的信物,關羽雖然安息了,但他赤膽忠心的兒子還是戰死疆場。至於關羽的女兒,歷史只用一句話草草帶過:盡數被殺。
關羽一家人的結局都是非常悽慘的,然而作為同樣身份的張飛,卻和自己的二哥迥然不同。雖然張飛被殺,但是他的後代,命運都是非常不錯的,至少和關羽的後人相比,是很好的。
張飛的兩個兒子,一個戰死沙場,算是為國盡忠,小兒子則因為投降鄧艾,撿回了一條命。至於張飛的女兒們,都是蜀漢皇后,最終雖然蜀漢國滅,但是這兩個女兒都是吃喝不愁,沒有性命之憂。
張飛後代何以無人敢動?
從這結義兄弟後代的結局來看,貌似很不合理,畢竟在聲望、武功方面,關羽可能更勝一籌,但是為何張飛的後代就無人敢動呢?我們且來分析一下。
其實小說和演義,畢竟是帶有文學手法的,通過這些描述,我們無法客觀立體地去認識一個歷史人物。小說中的張飛一直是“猛張飛”的形象,除了武功高強、赤膽忠心之外,再無優點。
但是真實歷史中的張飛卻不止如此,除了武力值很高之外,張飛因為出身卑賤,其實對市井人情有著非常深刻的體驗。因此,他洞察世故的能力,可能比關羽還要強。
其次,張飛的後人也非常給力,光是女兒皇后的身份,就能夠保他們一世平安。先是大女兒成為了蜀漢皇后,去世之後,二女兒又緊接著替了姐姐的班,這一來二去,為張家後人設下了一道重要的保命符。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大多數人都不瞭解的,張飛的妻子——夏侯氏。雖然張飛出身卑微,但是這偶然天成的姻緣,卻是十分不簡單。這夏侯氏一族在曹魏的地位就不用多說了吧?
正是因為如此,曹魏的皇親國戚對於夏侯氏相關的血親,自然是不會怠慢。因此,在曹魏一統之後,張飛後代非但能夠平安無事,還能再朝廷之中處在重要的位置之上,可見其後期身份的尊貴。
兄弟二人,反觀關羽關二爺的後人們,可就不是一般的淒涼了。儘管史書中大篇幅描寫的,基本上是關羽的結局,對於其後人,只不過是寥寥數語,道出了其均被滅門的事實。然而正是這草草幾句話,就說出了關羽後人的悽慘。
關羽的戰鬥史中,“水淹七軍”自然是不得不提的了,雖然對於蜀漢、對於關羽,這一仗打得非常漂亮,用兵如神,出其不意。
但是,正是這場戰爭,為關羽後人的結局埋下了伏筆。在襄樊這場戰役中,關羽不受降,直接手刃了龐德,就導致關羽家族和龐氏家族有了殺父之仇。
你關興能夠給父親關羽報仇,那麼龐家人給自己的老父親報仇又有什麼奇怪呢?只不過,對待歷史事實不能片面討論。雖然龐德後人是關羽後代沒有好下場的直接原因,然而關羽本身的秉性,才是這一切的根本原因。
關羽其人,在歷史上突出的就是“忠義”二字,不管是在何等境遇當中,關羽最先想到的總會是劉玄德一家人。桃園三結義成為了關羽的桎梏,面對當時勢力最大的曹丞相的邀約,關羽依然選擇了自己的大哥。
這倒也沒什麼,問題是關羽的性格太過孤傲,除了自己的兄弟,關羽誰也看不起。不管走到哪裡,只要是敵對勢力,關羽從來不考慮別人願意投降與否,全部都用來祭奠青龍偃月刀。這樣幾十年下來,又怎麼可能少得了仇家?
有句臺詞說得好:“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江湖是人情世故”,如果關羽早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導致自己這一脈斷了傳承。如果在某些將領表示願意投降的時候,關羽能夠接受,或許就會多個朋友,少個仇家。
然而,關羽的本來秉性就不允許他這麼做。別說是敵人了,就連自己這邊的人,關羽也看不起,老將黃忠不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嗎?可嘆一代武聖,寧折不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