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駕崩,太孫朱允炆繼嗣,改元建文,以明年為建文元年,大赦天下。建文帝與乃祖不同,太祖乃創業之主,建文帝乃守業之主,祖孫二人經歷迥異,風格不同。太祖以嚴刑厲法治天下,建文帝以仁政治天下,薄徭役,寬刑法,天下歸心。

繼位之初,建文帝採納兵部侍郎齊泰,太常卿黃子澄之言,倉促削藩。自古以來,削藩是正確的,這個不容異議,只是稍涉倉促。齊侍郎主張宜先削燕王朱棣,理由是諸藩之中,惟燕王朱棣勢最盛。黃子澄則不然,以為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齊王朱欂,岷王朱楩多行不法,宜先削出。建文帝採納了黃子澄建議。

燕王朱棣雄才大略,眼見諸弟被廢,甚覺悲慼。時燕王府上有一謀士,姓姚名廣孝,是個和尚。這個姚廣孝是個方外之人,能知未來禍福,恭維燕王有帝王之象,極力攛掇朱棣謀反。

建文元年,建文帝密詔布政使張昺收繳燕王衛軍,命右都指揮張信暗中擒拿燕王。不意張信背叛,密告朱棣。是年九月,朱棣以清君側誅奸賊為由,起兵謀反。

建文帝優柔寡斷,紕漏頻出,先是命長新侯耿炳文為大將軍,出師不利,連著敗了幾仗。繼而聽信黃子澄之言,另任李景隆為兵馬大元帥,撤換耿炳文。

這場戰役,怎麼看南軍都有優勢。大明土地廣袤,國庫充實,利在持久。燕王孤處一隅,兵力,糧料皆不足,利在速決。

李景隆素以知兵著稱,其實心胸狹窄,紙上談兵。最有成算的一戰,是包圍北平城,大將瞿能父子身先士卒,率先攻破張掖門。李景隆聞訊,慌命擊鼓收兵。

那時瞿能方破了外城,父子二人齊心強攻,欲要一鼓作氣,再破內城門。忽聞鳴金收兵,乃仰天嘆惜;‘豎子不足與謀。’是晚,天氣寒冷,滴水成冰,城內軍民掘土潑水築城,破口修復如初。

你看這個李景隆,心胸狹隘不狹隘,北伐兩年,一敗再敗,將個五十萬大軍喪失殆盡。建文二年,大將盛庸取代李景隆,打了幾場漂亮戰役,互有勝負,總體燕軍處劣勢。

建文三年,燕軍糧餉匱乏,軍心不穩。燕王聽從姚廣孝之言,避開南軍主力,取道南下,決定孤注一擲。

朱棣看中了皇侄的心事,不敢傷自己性命,有恃無恐。南軍則不然,數敗燕軍,只因建文帝諭旨;‘勿傷皇叔,使朕背罵名。’致使燕王朱棣數次僥倖逃脫,南軍懈怠。

建文四年初,燕王率兵繞過德州,經由定陶,汶上南下,焚燬沛縣糧草,斷了南軍糧道。然後直取泗州,轉戰淮安,逼近揚州。偏偏高郵,六合兩縣歸降,燕軍乘勢合圍都城。

京師告急,建文帝用谷王朱橞,李景隆守城。緊要關頭,這哼哈二將竟獻了金川門,開門納降,賣主求榮了。

城既破,朱棣大喜。忽見宮殿火起,朱棣忙派人進城,找尋建文帝,活要見人,死要見屍。那火勢甚大,士卒只搜出幾具焦屍,經內侍辨認,卻是皇后及太子屍身,建文帝不知所蹤。情急之下,朱棣伏屍慟哭;‘果然,何若痴也。’

谷王朱橞,李景隆,姚廣孝等擁戴燕王朱棣繼帝位,改元永樂,以明年為永樂元年。朱棣弒君自立,終究心內難安,為掩蓋歷史,取消建文年號,以太祖年號充之,這就有了洪武三十五年。

建文帝生死不明,朱棣對外宣稱建文帝焚火而亡。有說建文帝出逃的,削髮為僧,與青燈為伴,了此殘生。有說建文帝被火焚死的。數百年來,建文帝生死真相,終成未解之謎。

康熙十八年,朝廷開鴻儒博詞科,招納賢才。嚴繩孫,潘耒,李因篤,陳維崧,汪琬,湯斌,毛奇齡,尤侗,朱彝尊等高中。是年,重啟明史館,命大學士徐元文為總纂修官,是科進士盡充明史館修史。

康熙二十四年,書成,大學士徐乾學送呈御覽,康熙不置可否。

康熙二十六年,康熙問大學士王熙明史進程,說道;‘從來論人甚易,自處甚難,若不審己之所行而徒輕議古人,雖文辭可觀,亦何足道。朕嘗博覽群書,與古聖君哲後,未敢漫加評陟。’

這裡就涉及隱諱問題,纂改歷史問題。以建文帝下落問題為例,萬斯同是傾向於遜出說。但是,一旦明史將建文帝下落歸為遜出說。明史再修一百年也修不成。

在建文帝生死下落問題上,朱棣的看法與滿清是同樣的。就是說;建文帝自焚,朱棣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稱帝。若是建文帝還在世,朱棣稱帝就是大逆不道,不忠不孝。

再說滿清,一片石之戰後,吳三桂勾結滿清,打著替朱明太子復位的幌子,竊取中原正統。滿族人坐了江山,始終心懷鬼胎。這種心理的陰暗,體現在明史,就是力主自焚說,藉以掩蓋不光彩的事實。

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翡玉盛世」為何選擇和田玉牌子而不是掛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