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一身甲冑肆橫行,滿腹玄黃未易評。”這是李自成在《螃蟹詩》中所做的句子,從中足可見其志向之高遠。而他長大之後,果然也沒有忘記自己少年時的“霸氣”,成為了明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

而他推翻的帝王統治,就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朱由檢曾經自我評價,認為自己“非亡國之君”,至於大明真正覆滅的原因則在於“諸臣誤朕”。後世誠然有學者對這種觀點表示了贊同,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為這是朱由檢在推卸責任,實際上明朝被推翻和他剛愎自用、冒進自大的性格是分不開的。

但無論怎麼評判這段歷史,李自成帶兵攻入北京,確實導致了朱由檢最終自縊於煤山一帶,帶來了明朝最後的滅亡。可也就是在明朝覆滅的前一天裡,歷史上卻也發生了兩件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怪事。

而要說這兩件怪事,就不得不先說說怪事的主人公。其中一位,就是在1611年,作為皇太子朱常洛的第五子,在紫禁城慈慶宮中出生的朱由檢。當時,由於他的生母並不受寵,甚至時常遭到父親的責罵,所以五歲那年,在母親去世後,朱由檢就被送到了後來的康妃處撫養。而後,由於康妃也孕有了自己的兒女,朱由檢又被送給莊妃撫養。

換言之,朱由檢雖然貴為皇族,但從小就“寄人籬下”,很少能感受到親情。而在1615年,明神宗朱翊鈞又在群臣施壓下,不得不和太子朱常洛一起接見大臣,用來表明太子的地位穩固。也是在這一次,朱由檢和另外兩名皇孫、一名皇孫女也被要求在場。當時只有四歲的朱由檢第一次看見皇帝當眾緝拿臣子,也第一次感受到了權力的重要性,而這也為他登基之後,召見臣子時必須有錦衣衛隨侍在側的習慣埋下了伏筆。

少年時期的朱由檢喜好讀書,而且性格早慧,不像別的孩子一樣愛笑愛鬧。在他身上,最常出現的動作就是“正襟危坐”。但他也並非死讀書之人,而恰恰相反,時常微服私訪,體察民情。也是在這一時期,朱由檢的兄長即位,朱由檢被封為信王。五年後,兄長無嗣而崩,他則繼承了皇位。

登基之初,早就知曉了權力重要性的朱由檢就實施舉措,剷除了魏忠賢及其黨羽。此外,他還勤於政事,少年時期常常在北京城中走動、對民間情況十分了解的經歷使他格外明晰物價,曾經多次制止官員貪汙受賄。

某種意義上,朱由檢可以說是一位胸有大志、想要振興大明的“好皇帝”。只是好景不長,不久後,後金就再次來勢洶洶,攻入塞內,對中原大地做出了一系列的劫掠舉動。這是“人禍”。而無獨有偶,當時,陝西和河南等地又因為趕上“天災”,接連爆發農民起義。朱由檢一時陷入內憂外患,雖然試圖尋找措施解決問題,但最終無果,面對李自成帶兵攻入北京,只能選擇自縊。

有被推翻的皇帝,就自然也有行推翻之舉的起義軍。這兩件怪事的另一位主角,就正是當時的起義軍首領李自成。

1606年,李自成的父親做夢,夢見了一個黃衣人走進自家的土窯,因此,就給剛出生的李自成取了個名叫“黃娃子”的小名。而或許是應了這“黃娃子”從土中誕生的意味,李自成從小就身體強壯,從還在為當地地主放羊的幼年時就展露出了自己喜歡舞刀弄槍的一面。

而後來這一特點果然也繼續放大,在1629年,他就成為了闖王高迎祥的部下,一貫以性格勇猛出名。在眾人聚首滎陽大會,商定策略時,又提出了“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主張,得到眾人的認可。

不久後,高迎祥去世,李自成就接過了“闖王”的名號,一路宣揚“均田免賦”。一方面聚攏了各地水深火熱中生活的百姓民心,一方面也接連壯大了自己的勢力,逐漸成為各地起義軍中人數最為龐大的一支。

自古以來,亂世出英雄。而英雄也好,梟雄也罷,當手握足夠的兵馬和話語權,怎麼會不想著紫禁城中、金鑾殿上的那把龍椅?李自成也不例外。因此,1644年,他就自稱皇帝,建立了大順政權,定自己的年號為“永昌”。隨後就攻進北京,推翻了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只可惜李自成的龍椅並沒能做坐多久。四月,多爾袞就率領八旗軍隊和吳三桂匯合,打敗了李自成。

說完了故事的兩位主角,我們終於可以把目光重新投向明朝滅亡前24小時裡,發生的這兩件令人匪夷所思的“怪事”上。

第一件,就是當時李自成明明手握重兵,但面對軍備空虛的朱由檢卻曾經提出了自己可以投降的主張。《小腆紀年附考》中就曾經這樣記載:“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換言之,當時李自成讓一個叫作杜勳的太監去和朱由檢談判,如果答應封李自成為西北王,給他一百萬兩白銀,他就願意退兵。之後還是不聽明朝管控,但是可以幫朱由檢平定其餘的起義軍勢力。

這就讓人想不通了。李自成既然已經起義,甚至成為了首支攻進北京的軍隊,為什麼放著唾手可得的皇位不要,而是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呢?這就是第一件怪事。至於第二件怪事,則是發生在朱由檢身上。當時,面對大軍壓境,朱由檢決定派人勤王。他給唐通、吳三桂、左良玉、黃得功四個人都發去了消息,要他們帶兵救駕,不過只有密雲總兵唐通第一時間做出了迴應。

這本來是表現了唐通的忠心耿耿。結果朱由檢卻疑心病爆發,他雖然明面上賞賜了四千兩白銀,但背地裡卻派了人去監視唐通!不僅如此,面對李自成沒有第一時間就選擇進攻的舉動,朱由檢其實完全是有時間,也有機會逃跑保存血脈性命的,但他沒有。反而是拖到不能再拖,就殺了自己的後宮和女兒,派人送走兒子,還不死心地又和李自成正面衝突了一波,理所應當地收穫了失敗。

其實,換個角度思考,這兩件怪事或許也能找到合理的解釋。李自成雖然離皇位只差臨門一腳,但他卻沒被權力矇蔽,而是意識到了自己或許正處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局面。即使攻進北京,也可能會被後來者趕下臺,倒不如和明朝求和,有錢有權做個“土皇帝”。只是可惜,最後談判破裂。

至於朱由檢,他是在森嚴冰冷的宮中長大,忠心在他看來遠沒有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權力重要,這麼一想,他派人監視唐通的舉動也就不奇怪了。而本可以逃跑而不逃,或許就是所謂帝王家的“面子”作祟而已。

所以,就像歷史往往不止擁有單一的面貌,面對任何事物,任何情境,我們都要全方面、多角度,辯證地去看待和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儘可能違規風險,獲得成功。

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靖康之恥後,南宋的復仇有多狠?700萬金人最後只剩下1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