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但是,不論是當時的人還是現在的人對當時清朝後期的評價也是有所不同,但是大多數都是對清朝的詬病。
正是因為清朝的夜郎自大和天朝上國的想法才讓我們落後於世界,也才會有之後的鴉片戰爭,也才會成為列強砧板上的魚肉。但為了國家,為了人民,我們還是得去學習西方。
所以當時清朝也派了人員去到西方學習,但派去西方的人選應該慎重考慮,誰又能夠成為這一個合適的人選呢?李鴻章無疑是最好的選擇!當李鴻章訪問美國時,他第一次看到了高樓大廈,同時也說出了一番令中國人非常心酸的話。
清朝後期的混沌狀況
一說起清朝,人們對清朝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但對於清朝來說也不是整個時期都是萎靡的,混沌的,不堪的。在康熙,乾隆時代也算得上是鼎盛時期,但我們往往都會說盛極必衰,或許真是因為經歷了這樣的盛世了之後夜郎自大,慢慢的開始萎靡。
當清朝開始閉關鎖國的時候,也正是我們開始落後於世界潮流的時候。清朝的閉關鎖國,不僅僅只是關閉國門這樣的簡單,它限制了經濟,政治,文化等一切與外來國家的交流,使得在之前領先於外國的中國開始落後於西方。
雖然在清朝後期統治的時候也採取了一些措施,如洋務運動等此類的運動,它引進了一系列西方的先進技術,大力的興辦軍事企業和民用企業,有一定的積極和促進作用,但是總的來說,還是治標不治本,並沒有挖掘到它的根源。
那就是思想先要轉變過來才能付出運用到實際上。在洋務運動當中有一個人也十分積極地將自己投入到當中,那就是李鴻章。
為了增強當時我國的軍事實力,李鴻章還組建了北洋艦隊等四支近代化海軍,而這支海軍在當時也是排在了世界第九、亞洲第一的位置,但最後還是因為一些指揮不當等原因,最終導致了軍隊的淪沒。
與同時期的美國對比
看到了如此的清朝,那我們再轉眼看一看同時期的美國,當時在清朝的我們出行工具還有一部分都是轎子之類的,很少有一部分會是黃包車或者自行車,而當時的美國雖然說也有馬車等出行工具,但當時在美國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有軌電車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明顯的差距,那就是電。當時美國參與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時代,在美國的街道內都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電線,說明當時他們已經通電了,當時我們的清朝還在使用煤油燈或者蠟燭來照明。
在當時美國就已經有各種各樣的商業街開始擺賣物品,開始進行著一系列的商業活動,而我們國家卻因為閉關鎖國,導致我國的經濟發展緩慢落後其他國家。
當時的我們還在處於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狀態下,我們國家的人民也都處在一個水深火熱飽受侵略之苦的狀態中,而美國就已經參與到了工業革命當中開始步入現代化社會,如此的差距讓我們聽了都會感到心酸。
李鴻章訪問說出心酸話語
為了讓我們看到外面世界的繁華,為了讓我們跟緊時代的步伐,清朝必須也不得不派出人前去西方學習,而李鴻章無疑是合適的人選。
雖然說我們在當時落後於西方的國家,但是西方的人民對於我們東方的中國也帶有著一種好奇又尊敬的態度來看待。所以當李鴻章到達美國的時候,美國也是恭敬有禮地對待我們國家的人員。
但很快,一個格格不入的局面便表現出來了。當時的李鴻身穿著清朝的服裝坐在美國的馬車上,這看上去,畫面似乎十分的不協調。
與之同行的美國人都是西裝革履,但我方的人員還在是長袍馬褂,或許可以理解為李鴻章對於本民族服飾的一種情結。雖說李鴻章一席清朝官服,但是他透露出來的氣質卻掩蓋不住。
當時的紐約是全世界最繁華的城市之一,自然是高樓林立,非常熱鬧。這樣的景象也深深地吸引了李鴻章,對於這樣的繁華景象也不免發出讚歎,就像一個孩童一樣,對周遭的事物都透露出好奇和“羨慕”。
當與對方在交談的時候,李鴻章看到了一個二十多層的高樓發出了感嘆,“在這裡居然能見到這麼高的大樓和摩天大廈,而這樣的房子在大清的帝國是從未見過的。”
李鴻章的表現在當時就像是一個沒見過世面的一個人,而這也從另一個方面體現出當時清朝是如此的落後,背後是如此的心酸。
不過毋庸置疑,當時的美國參與到工業革命當中,他們美國人的眼中這樣的高樓已經習以為常,而對於我們閉關鎖國,還未“涉世”的清朝來說確實是打開了我們的眼界。
但是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我們回想起李鴻章所說的話,心中也不免有心酸之意,一方面也真實地展現出我們當時確實落後於世界,另一方面,也必須督促我們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能落下。
小結:
其實回想起那一段黯淡的時光,有一部分人心中固然有報國之意,但是卻沒有才能施展之處,一方面透露出無限的心酸,另一方面也展現出當時的無奈。也有眾多人們知道我們當時在落後,但還是因為當時形勢的逼迫,卻並不能夠讓我們真正地跟上時代的步伐。
當然這中間也透露出了一個從古至今非常重要的道理,那就是落後就會被捱打,只有將自己發展強大,成為強國才不會淪為砧板上的魚肉,才不會受到欺凌,才不會受到侵略。
這是古人總結和留下來的道理,也更需要我們後人謹記,不斷地提醒我們要發奮圖強,讓祖國變得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