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范進中舉出自於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我們之所以瞭解到這個故事是由於初三的語文課本。故事的主人公范進在參加了二十多次科舉之後,才在54歲時考中了舉人,但是考中舉人後由於太過興奮竟然神經錯亂了起來,最終被胡屠夫一掌打醒。

就是因為這個故事,所以范進在我們眼裡一直都是一個被封建教育迫害的,只會死讀書的人,直至今日還有人嘲笑,但是范進真的只是一個愚昧無能之人嗎?他後來有多厲害?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古代科舉制度

很多人對范進只是中了個舉人就發瘋感到嗤之以鼻,但是殊不知古代考個舉人有多困難。古代的科舉制度其實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高考,高考現在有多重要,當初的科舉也同樣重要,而且難度還不在一個等級。

現在的高考基本上是全民普及的,誰想參加都可以,但是科舉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參加的,首先家中不能有人經商,其次還要向上審查你的三代,身家清白,沒有任何犯罪記錄的人才能參加。

在進入考場前還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查,現在我們為了防止作弊會使用一些屏蔽手段,而古代就完全是靠人工審查了,從頭到腳,從裡到外,甚至連鞋子都不放過。

而且為了防止舞弊,科舉考試好幾門都是在一起考的,一場考試持續好幾天,到了吃飯的時間自然會有人專門來發放食物,考生是不能離開考場的,所以說在古代如果你想考上功名,不僅僅得有學識,還得有一個好的身體,很多人就是因為身體堅持不住中途棄考。

現在我們的學歷從小學到博士分為了很多個等級,古代的科舉考試同樣也有等級之分。最初級的便是秀才。但是想要成為秀才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經過三場考試,首先是縣試和府試,顧名思義就是縣裡組織的考試,通過了之後就能成為童生,繼續參加第三場的院試。

不過如果你能在縣試或者府試中考第一名,那麼你將直接成為秀才,不用參加之後的院試。其中縣試的通過率還算高,但是府試一般只錄取十個人。之後院試的通過率也在10%左右。明朝嘉靖年間的,三年全國只錄取了四萬多秀才,對比一下現在,光是秀才就大概有大學生的水準了。

而你如果想要成為朝廷官員,還需要繼續考,接下來就是鄉試,鄉試是省級大考,每三年才舉辦一次,通過率只有3%左右,大概全國每次能錄取一千多人,考上的便是舉人。

別看舉人只是第二個關卡,但是他的難度可以說是最高的,所以當時有金舉人,銀進士這個說法。當然考試難度大,待遇自然也一樣高,首先是擁有了免稅權,其次便是擁有了做官的權利,雖然官位可能不高,但是依然讓人們趨之若鶩。

所以說古代的舉人可以說比現在的清北都難考,很多人考一輩子可能都只是個童生,連科舉的門都入不了,范進54歲能考上已經算是很不容易了。這也是為什麼他在得知自己中舉後會興奮到神經錯亂的原因。不僅僅是多年苦學有了結果,還意味著他將擺脫平民階層,成為朝廷的官員。

中舉之後

在范進成為舉人之前,他只是那個時代普普通通的讀書人之中的一員,很多人想靠科舉改變命運,但是大多都失敗了,很少有人會將一輩子都耗在科舉上,況且古人的壽命也不長,但是范進卻很執著,不過他的執著並不能被人們多理解,所以隨著他年齡越來越大,人們也越發的看不起他。

但是在他考上舉人之後,這一切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僅僅是街坊鄰居,就連一些富豪鄉紳都趕來拜訪祝賀他,范進一躍成為了人上人。

不過不久之後他的母親也因為心情激動而去世了,范進為母親守了三年孝,同時也在為接下來的會試做準備。

甚至有時候沒吃的了,他還專門去知縣府中蹭吃蹭喝,知縣倒也不介意,熱情地款待了他,宴席中,他拒絕了銀碗銀筷,但是卻不顧自己還在孝期,就大吃大喝,可見他的虛偽和圓滑。

三年過後,他踏上了會試的道路,之後范進的路就一直走得非常的順利,先是在周學道的幫助下成功考中了進士,之後朝廷又將他封為了御史,自此范進終於實現了他做官的美夢。

范進雖然年紀很大,但是辦事卻很老練,朝廷對他也很是重視,幾年之後就把他提拔為了山東學道,後來還被升任為通政,這個是朝廷正四品官員。可想而知,如果范進真是一個書呆子,又怎麼可能上升到如此職位。

范進確實不簡單,在做上官之後,他一改之前唯唯諾諾,迂腐死板的性格,很快就與當地的富人,以及一些貪官汙吏打成一片,常年窮苦的生活讓在獲得權勢之後就迷失了自我,失去的讀書人的本性。

結語

之後的他手握大權,雖然也沒做什麼傷天害理之事,但也不是一個好官。這也是作者的精妙之處,通過刻畫這樣一個小人物在中舉前後截然不同的表現,來諷刺科舉制度下封建官僚的本質。

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明憲宗晚年感嘆膝下無子,太監直言:有一子已6歲,現在冷宮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