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bīng)州是古九州之一,亦位列東漢十三州。其轄區在歷史上時有變化,最大時包含今山西省全境與河北、內蒙古的部分地區;魏晉南北朝時,幷州則基本不出今山西省境。作為邊地,秦漢時期的幷州在政治上並不突出;可漢末三國以後,它卻異軍突起,一躍成為當時的風雲中心。東漢末年,王綱解紐。董卓、呂布率領幷州涼州軍事集團悍然入京,把持朝政;此後若干年中,以董卓、李傕為首的涼州武人與呂布(幷州五原郡人)、楊奉(其麾下白波軍亦來自幷州西河郡)代表的幷州武人互相傾軋,對時局產生了深遠影響。至魏晉更替,司馬昭以幷州六郡及司州二郡為封地,又以幷州古稱“晉”作為日後之國號。
兵家必爭之地
山西之形勢,最為完固。幷州主體位於黃土高原東部,地勢險固,易守難攻。加之其周圍特殊的地理條件,進而造就其自身的絕佳戰略地位。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山西方輿紀要序》稱:“其東則太行為之屏障,其西則大河為之襟帶。於北則大漠、陰山為之外蔽,而勾注、雁門為之內險。於南則首陽、底柱、析城、王屋諸山,濱河而錯峙,又南則孟津、潼關皆吾門戶也。”
民族交融之地
幷州擁有絕佳的戰略地位,佔據此地,即可居高臨下,俯瞰河南(洛陽)、河北(鄴城)、關隴(長安)等地,從而快速進入中原各地。基於此,幷州自漢末以降,就成了北方少數民族南下進入中原的必經之地。換言之,亂世之下的幷州,不僅是兵家必爭之地,還是民族交融之地。論及這種情況,還要從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開始說起。
經濟緩衝之地
考察幷州成為亂世割據中心的原因,當從經濟、軍事、地理、政治都方面綜合考慮。地理與政治形勢上文已述,再從經濟條件看。一般情況下,河北平原地區的經濟實力明顯優於山西的高原地區。但也正因如此,每逢亂世,經濟條件更佔優勢的兩河流域更容易飽受戰火之摧殘,導致農業、手工業等一蹶不振。反觀位於“四塞”之地的幷州,受戰亂影響較少,比較太平。此消彼長之下,其經濟文化實力反而要比鄰近的河北地區更為發達。所以在金元之際,山西始終是華北地區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區;而太行山東麓的河北平原地區,屢受刀兵之災,人口稀少,於是就有了明朝初年的大舉移民。尚武善戰之地
接著再看軍事條件。少數民族何以擁有強悍武力?幷州能成為亂世下的割據中心,又僅僅是因為少數民族在此割據嗎?不盡然也。不妨先探討一下少數民族在軍事上的優勢。匈奴如何能成為秦皇、漢武的心腹大患?司馬遷有過總結:“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對匈奴或其他遊牧民族而言,騎射就是他們日常生存的必備技能。又據《後漢書·西羌傳》記載:“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為雄。”羌、胡各部以強者為尊,遵循著“貴壯健,賤老弱”的基本法則,可謂“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餘”。在此情形之下,他們的戰鬥力可見一斑。而其中的佼佼者,更是出類拔萃,有稱雄一方的潛質。需要指出的是,遊牧民族的組織是較為鬆散的,長期處於各自為戰的狀態。可一旦他們當中出現了一位靠強悍武力降服草原各部的梟雄人物,遊牧民族被團結在一起後,其實力就會空前強盛,進而對中原政權造成強大威脅。如西漢初年的匈奴單于冒頓與東漢後期的鮮卑大人檀石槐。然而,“強者”並非是始終存在的,所以冒頓、檀石槐去世後,原本強大的草原聯盟頓時就四分五裂。三國時代,鮮卑大人軻比能再次統一各部,漸成氣候。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深感其威脅,不惜採用暗殺手段,遣刺客韓龍將其刺殺;而隨著軻比能的暴斃,原本統一的鮮卑各部也再次陷入了混戰。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