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監國制度是西周時期周王朝統治地方的一項重要制度。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軍監製度和監官制度。

論西周監國制度中的軍監

西周軍監製度的沿襲

隨著殷商統治的衰落,原先被征服的方國,甚至臣屬的侯、伯等都蠢蠢欲動,有的則直接與商朝統治者交鋒了。其中鬥爭最激烈的要數夷方和周方。夷方或稱人方,是殷商的勁敵。武丁時,在商的打擊下,曾一度向商王臣服,商王可以命令夷方做事,而且還關心夷方是否受庇佑。

而到了東夷強大之後,便不斷的與商族發生戰爭。到了商代最後一位王帝辛時,與東夷方面有發生了大規模的軍事戰爭,經過這次大規模的征伐,殷商軍事實力也元氣大傷。而此時的周方趁勢崛起,成為殷商的終結者。

在文王在取得征伐之權後,確實對殷商西部的眾多叛國進行攻伐。然而與其父親一樣,文王利用紂王賜予的征伐權力來不斷擴大自身勢力,這大概就是文王盡心事紂的真實目的。

而且《容成氏》中所謂的“九邦”也不盡是紂王所允許征伐的。文王降服密須後,殷臣祖伊震恐,即可看出九邦之中有些並非是紂王授意征伐的。然而紂王卻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

周文王的經營,使周方勢力迅速增長,如孔子所說“三分天下有其二”,為日後武王伐紂奠定了基礎。

周原卜辭中還有“伐蜀”“徵巢”“楚子來告”等記錄,蜀、巢、楚都是後來武王伐紂時的聯盟方國,可見文王、武王對這些地區都有過征伐或籠絡。

紂王殺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師疵、少師強抱其樂器投奔周,於是武王以為時機成熟,遂興兵伐紂。然而,此次戰爭進行的異常順利。從雙方的兵力來看,武王有“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及“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而商紂王則發兵七十萬人,武王的兵力顯然不及紂王,而且開戰時,武王並未將兵力全部投入,結果武王卻出乎意料的勝利了。

當然,武王的勝利,與其自身軍隊的訓練有素是密不可分的,但殷商軍事實力的下降和軍心的渙散也是重要原因。文獻記載,兩軍交戰,紂王軍隊倒戈,於是武王很快就佔領殷商政治中心。並對殷商舊部進行了毀滅性打擊。

至此,西周也就開始了,然而武王面前又遇到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如何去治理佔領的廣闊疆地。由於自身實力的限制,雖然打敗了眾多方國,但想完全掌控在周王手裡是不現實的,而殷商通過軍監形式進行征伐、擴張,鞏固統治的策略,仍舊是最佳選擇。

於是武王沿襲殷商舊制度,在各軍事據點設置軍監,以點帶面,為其鎮守各方。傳統上所說的“三監”,也就是這一制度延續的產物。而且武王決定要在天室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坐鎮天下的中心。這一想法,其實也是數都制的延續,更是出於對殷商“以天下中心帶動地方中心,以地方中心帶動周邊”這一統治模式的借鑑。

武王採用了殷商的經驗,於是派遣部分同姓宗族在各軍事要點,如周公在周地為軍監,管叔在管地為軍監,蔡叔在河南上蔡一帶為蔡地的軍監,霍叔則在山西霍縣一帶的霍地為軍監等,一方面使佔領的土地有所管理,而最重要的則是對周圍地區的軍事動態有所掌握,以備不虞。

為了暫時穩住殘存的各地方勢力,尤其是殷商舊部,於是讓紂王之子武庚居商邑,以守商祀。其他如神農之後封焦,黃帝之後封祝,帝堯之後封薊等等。但這些封地完全在周王所派駐的軍監的監視範圍之內。

對於廣大的東夷地區,武王大概是鑑於殷商徵夷方的教訓,未敢進行深入打擊。但有管叔、蔡叔等鎮守東方,恰可以作為防範夷人的屏障,也可作為進軍東方的基地。這也正是軍監的作用之一。

管叔

管叔是傳統“三監”之一,他是西周典型的軍監。

管叔作為武王最年長的同胞兄弟,被派在管地駐守防衛。管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它西面是殷商舊都,東面則為廣大的東夷地區,北面有廣闊的平原地帶,南面則有黃河之險。武王將管叔安置在此,意圖再明顯不過,一方面監視殷商遺民及東夷地區,隨時壓服周邊和防衛,另一方面則作為進軍東方的基地。管叔是周初眾多軍監的典型代表。

管叔作為軍監,其證據有以下幾點:

首先,管叔作監,這是史書所明確記載的。管叔所作之監,不可能只是輔佐武庚的官吏,而是駐守東方的軍事將領。他是武王所封,因此直屬周王管轄。他擁有軍隊,故而能與周公對抗。

其次,利簋中說“王在闌師”,恰能說明管地的軍事據點性質。闌師獨立於武王的軍隊,由管叔統轄。而闌監鼎中“闌監”是職官之名,則直接說明管地的軍監性質,而且直到西周中期依舊延續軍監製度。

第三,管叔敗亡之後,中旄父被派駐管叔轄地。中旄父應是繼管叔之後管地的另一軍監,但已在衛康叔的封地範圍之內,即所謂的“相土之東都”。不過,雖在衛國境內,仍屬中央直轄,也是讓其在此建立據點,以供周王東來巡狩練兵,可見管地依舊為軍監性質。

論西周監國制度中的監官

西周監官制度的源起

武王克商,天下初定。由於宗周遠在西部,對於新佔領的廣大東部地區不能進行有效的控制,於是在東部重要的軍事據點設置軍監,以期達到鎮守東方的目的。軍監駐地是武王克商時佔據的重要軍事地區,也是武王設想日後繼續東進,徹底實現天下皆王土計劃的根據地。而軍監的設置,也確實為穩定西周初年的政局起到一定了作用。

然而,武王克商後很快就去世了,留下了年幼的成王來治理天下,並由自己的弟弟周公旦輔政。成王年幼,各方舊勢力蠢蠢欲動;周公輔政,也引起眾多同室宗親的猜忌。一場反叛與平叛的鬥爭,在武王去世後不久爆發了。這次反叛的勢力是相當大的。廣大的東夷、淮夷地區都反叛了。不僅如此,宗周附近地區也不安定。

在這種情況下,周公“卜並吉”,並以“不違卜”為由,興兵平叛。周公東征,經過艱苦的戰鬥,總算是勝利了,管叔自殺,蔡叔被流放,武庚北逃,而東夷、淮夷地區的叛軍也被打敗,天下大定。然而管、蔡的教訓,使得周王朝不得不重新考慮天下的統治方式問題。這次平叛,周王朝用武力徹底征服天下,這也為實現新的政治管理方式提供了條件。

夏商滅亡的原因,依《系年》所說當是因為沒有封建同姓宗親。而《左傳》所說,封建親戚的原因是因為管叔、蔡叔的叛亂。

其實,兩者都是針對殷商的方國聯盟下的軍監製度而言的。殷商軍監雖受商王管轄,但許多軍監都是原佔有地區的貴族,因此這些地區對商王時叛時服。

管叔、蔡叔是在沿襲舊制度的情況下設置的地方軍監,不可避免的會存在地方強大後反叛的弊端。周公正是鑑於軍監製度的弊端,才對原有的政治制度進行了改革。

周公進行的改革,據《系年》、《左傳》所說,當指封建親戚。但管叔、蔡叔也是武王的親兄弟,與“封建親戚”的措施似乎是矛盾的。其實封建親戚只是措施之一而已。封建親戚的目的,即如果有昏庸的周王使得國家敗落,眾宗親諸侯能夠輔助拯救。

周天子正是憑藉對這種血緣關係的信任,才分封兄弟親戚,使之保衛周王室。然而這只是一方面,封建親戚故然可以憑藉血緣關係因為共同的利益團結在一起,但管蔡之亂的教訓卻使周王並不能因此而徹底放心。於是,一種新的管理方式——監官制度也就應運而生了。

監官制度,其源起當在武王之時。這裡的“三監”不是傳統上與管叔等相關的三監,而是一種新的管理方式,即派駐在殷地,輔助並監視武庚的三名官員。這應該就是周公創制監官制度的最早的源頭。

西周監官制度分析

晉國是周王同姓,其國內設有監官。比如:著名的齊晉鞍之戰後的事,晉侯派鞏朔向周王獻捷,然而鞏朔並非周王在晉國的“命卿”,與禮制不合,因此不見鞏朔。但鞏朔已經到了王都,不見又不合適,於是讓三公以諸侯克敵制勝後的告慶之禮接待他,這種禮要比“卿禮”低一等。這段記載中明確說出了“命卿制度”存在的事實。鞏朔不是周王所任命的上卿,因此單襄公說其“未有職司於王室”。這從側面也反映出周王確實在晉國有任命的卿士。

又比如晉武公殺死晉哀侯時對欒共子說的一段話,意思是:如果欒共子不死,則帶他去見天子,讓天子冊命他為晉國上卿,管理晉國的政治。晉武公的這段話,與鞏朔之事相互補充,反映出了命卿制度的一種模式。

另外,《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分魯公以……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分唐叔以……職官五正。”祝、宗、卜、史、官司、職官五正都是周王所封,自然都是上卿,負責監管魯國、晉國的政治、禮法等,這既幫助諸侯維護著地方穩定,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諸侯權力過大的作用。

西周王朝可謂是政治制度的大變革時期,它在商代制度的基礎上,不斷革新、創新,使得分封制度、王位繼承製度、軍事管理制度等各方面都重新確立了一套新的體系。而作為分封制補充的監國制度,則對後世職官制度產生了重要影響。

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與妻相守68年,98歲還想掙錢給妻看病,至死不知,愛妻已離世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