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古代”,是個時間跨度太大的概念。

就中國來說,舊石器和新石器時期略去不談,從相傳黃帝時代發明了鞋算起,距今也有5000年左右,皆可稱“古代”。

在這一漫長階段來看——

第一,“鞋”並非都是“前端翹起的”。

第二,所謂古時稱“鞋”為“足衣”,大約不盡如此。“足衣”指“韈(wà)”,當為革制,後來因為材質變化,才改為用“襪”字。

第三,上古稱“鞋”為“屨(jù)”,如《孟子》所曰“捆屨織蓆”。“屨”的別名叫“舄(xì)”。可以細分,“單鞋底”稱“屨”,而“雙鞋底”稱“舄”,《方言》載,木底之舄可以踐泥。

第四,除去上面的“總稱”外,上古的“鞋”還稱“履”,仍為“踐”義,多為有“鞋帶”之“鞋”。《荀子》曰:“麤(cū,粗)布之衣,麤紃(xún)之履,而可以養體。”具體說,“履”中還包括“鞮(dī)”“(áng)”和“屝(fèi)”。

第五,古代,草鞋盛行,稱“蹝(xǐ)”或“蹝、躧”,讀音相同,還叫“蹻(jué)”,與“腳”同音。《孟子》說:“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說帝舜不貪戀天子之位,像扔破草鞋一樣不心痛。《史記》說虞卿“躡屩簷簦(dēng)”,就是腳蹬草鞋扛著長柄斗笠去會趙孝成王。

第五,從上古開始,“鞋”中還有“屐(jī)”,就是木頭製成的鞋,木底有薄有厚,一些還有“齒”。《莊子》說,墨子之徒常穿這種“鞋”。

第六,還要說的是,“鞋”的本字是“鞵(xié)”,當為革制“屨”之一種,時間長久,“鞵(鞋)”反而成了“屨”之統稱。

通過以上所說,可知古代的“屨”或“鞋”,並非都是“前端翹起”的,比如“蹝”和“屐”。

《世本》雲:“於則作屝履。”《注》:“於則,黃帝臣,草履曰屝,麻皮曰履。”古人最早的“鞋”是草鞋,應該符合實際情況。

《儀禮·士冠禮》說:“夏用葛,東皮屨可也。”古人經歷過採集狩獵階段,這也說得通。

《方言》曰:“絲作者謂之履,麻作者謂之屝”。中國古人訓蠶繅絲紡織,這亦說得通。

這一階段所用材質制的鞋,大概很難會“前端翹起”。

應該承認,古代很早的確有“前端翹起”的鞋,這就是前面說到的“”。

《說文》:“,角,鞮屬。”

《廣韻》:“,履頭。”《廣雅》:“,角履。”

“”,含義近“卬”或“昂”,即“履頭昂起”之皮革製鞋。

從殷商遺址出土器物看——

男性貴族多穿高幫或低幫平底翹頭履。

女性貴族則著平頭高幫履。

貴族孩童,穿一種寬鬆軟鞋,平底寬頭。

貴族親信或近侍,多穿素面高幫平底無跟圓口鞋,疑為葛麻所制。

商代遺址中,發現一種“粗屨”,用草繩編成,當為低層人士所穿。

“低層”還不是“底層”,據學者們考證,當時亦流行“跣足”,穿鞋者大約不超過百分之二十。

著名商代史學者宋振豪先生認為,殷商男性貴族穿“前端翹起”的鞋,應該只是為了顯出“練達英豪氣概”這方面的審美原因。

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學歷史:亂成一鍋粥的春秋(三百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