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李成棟部副將、南明兩廣總督、江寧伯杜永和於1651年年末在瓊州帶領部下官兵投降清朝,跟隨他投降的有博興伯張月、總兵吳文獻、總兵殷之榮、東莞總兵張道瀛等,總共大小軍官二百八十一人。這些再次降清的將領大多數人仍然在沿海任職。杜永和後來任福建水師總兵,張月則成為了高州守將。
1654年二月份,南明西寧王李定國調集四五萬官兵從廣西柳州出發,發動了第二次廣東戰役,意圖和在福建活動的鄭氏義軍匯合,李定國從柳州到橫州再到靈山直至廉州,擊敗了二次降清的總兵郭虎,郭虎領殘兵敗將逃走。李定國的軍隊迅速向前推進,直至張月守衛的高州,尚可喜害怕高州被明軍攻破,派遣遊擊陳武、李之珍帶兵來到高州援救張月,而張月卻早就和李定國搭上了線,在石城青頭營之戰中暗中協助明軍擊敗了陳武和李之珍。
當李定國的前鋒即將到達高州時,張月和他的手下再次剪去了頭上辮子,迴歸了明朝,陽春、陽江、恩平、東安、西寧五縣也向李定國投降,李成棟的殘部終於再次走上了反清的戰場,陳武和李之珍拒絕和張月一起反正,帶領部隊退出高州,向廣州方向撤退。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二月李率泰在揭帖中說“亦有張月始終思(缺字)迎百里”雖然說思和迎兩個字之間缺了字,但是還能猜出具體寫了啥,並且能明白李率泰想要表達的意思:張月自始至終都是“身在清營心在明”,頭上的辮子雖然是有形的,但心中的大明卻是永遠的。
難得李成棟的小跟班們有這麼一位“忠誠之士”。但是咱也不要忘了,當初杜永和降清的時候,成為光桿司令的老東江軍李明忠不願意再次受剃髮之辱,堅決拒絕投降,張月居然直接把李明忠抓了起來,然後和瓊州眾將一起投降耿繼茂。耿繼茂之父耿仲明當年和李明忠一起在皮島總兵毛文龍手下做事,毛文龍死後,李明忠回到了關內,耿仲明、孔有德等人後來在山東發動叛亂,被明朝政府鎮壓之後投降清朝。當初這哥們幾個關係不錯,此時,耿仲明因為收留逃人惹怒了滿洲貴族,嚇得自殺身亡。年輕的耿繼茂想用父輩之間的感情勸說李明忠投降,李明忠長嘆一聲“我當初如果願意真心投降的話,早和你父親一樣分藩開府了,你不用多說了,我作為大明朝的臣子,是不會投降的”,最終李明忠被耿繼茂處決,用自己的生命為昔日的皮島抗金義師畫上了句號。
不難看出,以張月為代表的一批將領,他們對於明清之爭的本質的認識是很清楚的,但是由於自身兵力的窘迫,面對實力遠勝於自己的清軍時,就不得不暫時投降,而一旦明軍再一次大規模反攻,這些人就會再次主動回到明朝的陣營之中,並且願意用自己的行為洗刷降清的恥辱,他們其實很難被定義為“牆頭草”,主要是因為他們是積極響應南明軍隊的反攻,一年多之後的台州副將馬信也是這樣的。
所以在李定國大軍再次攻入廣東之後,張月不僅打開城門迎接李定國,而且在三月初四,他還自告奮勇帶領部隊追擊陳武以及李之珍的部隊,陳、李二人每人手上最多隻有千把人的部隊。陳武為尚可喜麾下的遊擊將軍,十分頑固,面對張月數倍於己的“賊兵”的追擊,仍然帶領部下的千總把總等軍官負隅頑抗,身受重傷之後,還在砍殺明軍,最後被亂刀分屍,根據一名逃回清方陣營的清軍俘虜曹養心的說法,陳武在被擊斃之前,破口大罵,仍然揮刀抵抗,可見其對清朝之忠心。
陳武死後,與其一同作戰的遊擊李之珍逃往電白縣,曾經在贛州大戰之中為擊破李成棟而立下汗馬功勞的雷州總兵先啟玉也向李定國投降,雷州被明軍收復。張月,這位昔日的李成棟部將在之後就沒有留下什麼過多的記載了,或許他最終死於抗清鬥爭之中,也或許在雲貴崩潰之時,再次選擇了降清。
說完張月,再說一個有趣的傢伙,這個人就是郭虎,郭虎原來是高傑的部將,高傑餘部投降清朝之後,郭虎被調到李成棟麾下聽命,在1648年跟隨李成棟一起反正,郭虎再次投降清朝的時間不詳,但肯定是在耿、尚二人包圍廣州之前,此人投降清朝之後,先配合清軍攻破廣州,然後又配合惠州的總兵黃應傑消滅了明朝提督薛進的部隊,在李定國大軍再次發動對於廣東的進攻時,郭虎在廉州吃了敗仗,領兵逃走,後來派使者向李定國投降,李定國分給他一些船,但他很快又跑回清方陣營,帶著自己的殘兵敗將到高明據守,李定國聽說過郭虎再次反叛,勃然大怒,命令總兵周金湯發兵攻打高明,活捉了郭虎,清將杜豹被明軍捕殺,城中清軍全軍覆沒。就是以軍閥們的角度而言,這種行為只能說是自討苦吃了,畢竟這種左右反覆橫跳,手下還沒幾個人的傢伙一向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在張月瘋狂追殺陳武的同時,李定國本人也已經到達了高州,號召廣東各地起義反清,各地義軍以及打散的明軍紛紛來歸附,尚可喜、耿繼茂二人在廣東的主力只有兩萬餘人,其餘各地大多數的守,都是由明軍的降兵改編成的綠營兵守衛,這些人對於清方來說,毫無忠誠度可言,而且戰鬥力脆弱不堪,尚可喜向北京朝廷要求派遣“真正滿洲”來粵助戰,同時集中精銳主力守衛廣州地區。到這一年的六月份,李定國部1000人和廣東義軍4000人向新會縣城發了進攻,慘烈的新會之戰就此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