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是對世人評價做人境界的寫照。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這是對世人評價做事境界的寫照。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平時做人原則也很正派、善良,但是在做事原則上,卻沒有與做人原則保持一致,只求不違背做人原則,不在意做事原則。

這就說明,很多人是把做人和做事分成兩個問題看待的,其做人原則和做事原則也是分別確立的。

其實,世界上可以有一時的脫離做人原則的做事,但是哪有長期的脫離做事原則的做人呢?

做事,如果不考慮做人原則,就會淪為純粹的做事俠,為成功不擇手段,雖然一時目的達到了,但是未來在社會上必定寸步難行。所以做事,不僅要考慮做事原則,還要考慮做人原則,離開了做人,哪裡還有隻做好事的人呢?而做人,同樣也要考慮做事原則。這是因為,人,就是由一系列做事構成的。離開了做事,哪裡還有做人呢?

考察做人如何,主要就是看做事如何,不是光聽怎麼說,也不是光看怎麼想。考察做事如何,主要也是看做人如何,不是光看事情成敗。

所以做人原則和做事原則一定要保持一致性,也就是說,不能孤立地看待和評價做人原則或做事原則。因為做人和做事是密切相關的事情,做好人是為了更好地做好事,做好事是為了更好地做好人。

做人原則是一個人內心秉持的出發點,也是一個人的言行道德規範的根本。無論事情大小,都會直接與內心的原則相比對而定取捨。合乎內心原則就做,不合內心原則就不做,可以說,每個人每天都在運用自己的三觀原則,即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標準。但是,做事原則不是頻繁檢驗的,只有在關鍵的時刻才會彰顯。

從做事原則上說,只要能把事情做成了,沒有必要區分是你的分內還是我的分內,這在合作關係中甚為重要。也沒有必要區分是讓白貓抓老鼠好還是讓黑貓抓老鼠好,這在靈活變通中甚為重要。

唇亡齒寒的歷史故事,大家都知道。

公元前661年,晉獻公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擴張,先後吞滅了很多弱小的諸侯國。晉國的國土面積和軍事力量得到了迅速發展。隨後,晉獻公又把目光盯在了虞、虢二國上,以便掃除障礙,向中原地區發展。晉獻公準備先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於是晉國派人送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給虞國請求借道。虞公準備讓道,一向力主聯虢拒晉的大夫宮之奇急忙勸阻道:“虞虢唇齒之鄰,久已結盟,方得國泰民安。俗話說得好:唇亡齒寒。大王千萬不可答應借道!”但是虞公貪念美玉寶馬,沒有聽進諫言,答應了讓道給晉國。最後晉國借道滅了虢國,又在班師回朝之際順手消滅了虞國。

這個故事說明,虞公不諳唇亡齒寒的道理,把虢國的安危看成是分外的事,沒有認清維護虢國安全也是分內的事。

我們看一個人的做人境界,不光看他秉持的理念有多麼正統公平,更要看他對分內與分外是如何界定的。因為分內與分外,更多是動態劃分的,不是靜止不變的。

很多時候,別人的事情就是你的事情,你的事情也是別人的事情。這是因為,雙方處於同一個利益統一體中,過於分清你的我的反而會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做人原則與做事原則一定要注意不能脫節。

在別人困難的時候,主動幫助別人,其實就是現在的你佈局幫助未來的你!

有的人認為,自己過去也幫過不少人,可是最後總有一些人不知報恩,你有困難時他卻不幫你。

這很正常,其實你不需要所有人都回報你,但總會有人在你困難時出手幫助你,這就夠了。好比你一路上多種果樹,雖然不能保證每棵樹都能成活,但也比你從不種樹有收穫。因為總有人能夠在關鍵的時候幫助你,你的人生也將有更多的逆襲機會。

一個人如果把分內與分外劃分得太嚴格,實際上就是分不清分內與分外,也就不可能到達做人的最高境界!

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為什麼宋朝以後開始流行起“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