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社保作用真不小,衣食住行都需要。老闆員工都參保,維護穩定促公道”……

近日,一場川渝人社普法宣傳活動在重慶市巴南區木洞鎮啟動,作為聞名全國的山歌之鄉,木洞山歌在宣傳活動上令人眼前一亮,朗朗上口的山歌曲調和淺顯易懂的短句相結合,頓時讓一場普法宣傳變得極接地氣。

非遺傳承與社會熱點的結合

木洞地處長江水道要塞,背山面河,宋代以來木洞就是重慶府巴縣與涪州(涪陵)間陸路交通要道,是連接川黔的重要集散地,重要的水碼頭。“商賈雲屯,百物萃聚,萬帆並舷。”人流的往來密集,為當地的文化傳播和發散也帶來得天獨厚的條件。

當地人拉船、聚會、婚喪嫁娶等等日常生活中隨性而唱的歌曲漸漸自成一派,成為木洞山歌。2006年6月木洞山歌首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本來是記錄舊時代生活場景的山歌,在新時代的洪流中與時俱進,開始與當下的社會熱點相融合。

1943年出生的喻良華今年已經79歲,在他的記憶中,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他學唱山歌開始,就不斷有普法的歌曲在傳唱。由於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大部分山歌失去了滋養、繁榮的基礎,但隨著整個社會法治進程的推動,喻良華的普法山歌越來越多與社會熱點相結合,創作量、曝光度卻日益增多。民法典宣傳、黨史學習、防疫宣傳、垃圾分類、反腐倡廉……喻良華的眼光追隨著社會熱點,進行普法宣傳的同時,也賦予了木洞山歌新的生命力。

像這次人社普法宣傳,巴南區司法局提前與喻良華溝通,老人在家裡字斟句酌,花半個月時間創作了這首《社會保險就是好》,沒有深奧的概念,沒有枯燥的法條,喻良華用了16個押韻短句,來宣傳社保的好處並推廣社保APP。

他帶著三個徒弟和自己的夫人,五個人合唱、聯唱、說唱,加進人物表演、載歌載舞,把一個冷冰冰的普法宣傳愣是搞得風生水起。

“這首山歌的創作靈感源於我的自身感受,我就是把我生活中感受到的唱出來。”喻良華說,正在推行的社保業務“就近辦、就地辦、掌上辦”給群眾帶來了切切實實的便利,自己一個快80歲的老人不用跑來跑去辦業務,受益良多。於是他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木洞山歌,希望大家在聽木洞山歌、學木洞山歌、唱木洞山歌的同時,也宣傳好政策,讓更多人主動參保、便捷參保。

山歌劇要更多通過互聯網傳播

木洞山歌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在巴渝文化的薰陶下,經過當地群眾千百年來在勞動和生活中的不斷創造、積累和提煉,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巴渝山歌文化。其淵源可追溯到公元前戰國時代的巴人歌謠,漢代的“巴子謳歌”、唐代的“竹枝歌”,直至明清演化形成了木洞山歌。近些年來,木洞山歌與時俱進,不再單單是插秧或豐收的歌曲,題材涉及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事實上,木洞以山歌形式普法已經有近10年時間。木洞司法所所長葉烽在木洞司法行政系統工作了26年,全程參與到木洞山歌與普法宣傳的結合過程中。

葉烽介紹,木洞最開始的普法手段比較簡單,就是在街上發傳單,很單調,傳播率不高,也無法深入人心。“我就想,能不能把山歌和普法結合到一起。我們最開始是以法治文藝巡演的方式開始的,在巴南區內演出。後來區裡把山歌宣傳推廣到多個部門,像安監、衛生、工商,都採用過山歌手段。”

跟山歌打交道多了之後,葉烽也總結出很多經驗教訓:怎麼樣讓群眾更能接受?怎麼樣更利於傳播?“比如創作一部山歌劇,這部劇要讓群眾喜歡,那就必須要塑造群眾喜愛的角色,《山城棒棒軍》、《街坊鄰居》這些方言劇為什麼老百姓喜歡了幾十年,就是因為梅老坎、毛子、劉衛東這些特點鮮明的角色很受觀眾歡迎。我們在《安全走進千萬家》山歌劇中,就嘗試要塑造老百姓喜歡的角色。現在新編的《法安天下》,第一版調子比較高,老百姓誰能唱那麼高的調子?人物離群眾太遠了。所以我們現在要把調子降下來,編幾個調子低點的版本。我們也在向外地省市學習,山東的《唱唱咱們司法所》,朗朗上口,在互聯網上傳播得很多。這也給我們很多啟示,下一步我們要把《法安天下》打造成精品劇,做成木洞劇場的保留節目,同時錄製後更多在物聯網和互聯網傳播,推廣到全市全國。”

從2006年6月木洞山歌首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木洞又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如今10多年過去了,木洞山歌正在以各種形式、各種變化迅速接近各類社會熱點,迸發出強大的適應力和生命力。

編輯 陳宇

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倒裝句知識點:部分倒裝句型“so do——”在長句中怎麼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