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到極致便是雅,俗語之所以被稱之為“俗文化”,就是因為它與老百姓的生活相貼合,能夠反應民間的生活狀態。與之對應的便是“雅文化”,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名人名家的名言警句等。
俗文化、雅文化並沒有高低之分,只是使用的人群不同,深入瞭解後就會發現各自有各自的妙處,大俗亦是大雅,而大雅也是大俗,各有不同卻又相互依存。
我國有一句俗語名為“拜倒在石榴裙下”,許多人都知曉這句話,但卻不知道它的背後還有一個典故,更甚至對這句話有著錯誤的理解。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句話的意思與故事。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對於這一句詩詞,相比很多人都有印象,引申義為男子若是能為自己喜歡的女兒而死,即使是做鬼也心甘情願,體現了一個男子多情與深情。
此人是元朝時期很有名的官妓,也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女子,能夠很好地駕馭女性角色,也可以客串一些男性人物,尤為擅長渲染男女之間的感情。
珠簾秀長得非常漂亮,再加上讓人豔羨的才華,很多男子都為之傾慕,元曲四大家之首的關漢卿就是其中之一,兩人之間還有過各種緋聞故事。
或許經常處於這種環境吧,珠簾秀對男女之間的感情深有體會,看什麼都會觸景生情,如此才有了《玉芙蓉》這樣一首元代雜曲。它的本意是一隻黃鳥,即使生病了也要在牡丹花下死去,流不盡許多愁......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句話便演變成了男子對女子的深情與多情。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這句話是表達古代男子仰慕美女的形容詞之外,還有一句話更加的廣泛。
這句話便是“拜倒在石榴裙下”,意思就是男子為了追求佳人,哪怕跪在地上也在所不惜。可是,這句俗語的意思真的是如此嗎?答案則是否定的。
這一句俗語的出處來自於唐朝,講述的是楊玉環和李隆基的故事,兩人之間雖然有一段悽美的愛情,但“石榴裙”的故事卻並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樣。
何為石榴裙
石榴裙盛行的時代是唐朝,它是當時一種非常流行的服飾,因顏色與石榴的顏色相近,故而得名石榴裙。唐朝女子偏向於豐滿,再加上皮膚又比較白皙,大紅色的石榴裙很能襯托美貌。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曾有這樣一句話:“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血色羅裙”說的就是長安倡女所穿的石榴裙。這種裙子下至民間女子,上到宮廷貴妃都情有獨鍾,楊玉環自然也是不例外。
我們都知道,楊玉環喜歡吃荔枝,但她也比較喜歡石榴,唐玄宗便在宮裡種了大量的石榴樹,每當石榴樹開花的時候,石榴花下的楊貴妃總會讓李隆基如痴如醉、無法自拔。
為了襯托楊貴妃的容顏,李隆基還讓人給她專門定做了一條華貴的石榴裙,裙子上的一針一線、一顏一色都由專門的工匠負責,此後這條石榴裙也成為了楊貴妃的最愛,每逢宴會幾乎都會穿它。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流傳千古,留下了諸多有意思的趣事。比如,兩人經常在一起喝酒,李隆基比較喜歡楊貴妃那種醉酒迷離的樣子。
兩人經常在石榴樹下一邊喝酒一邊吃石榴(石榴有醒酒作用),氣氛到了一定的程度,皇帝還會讓楊貴妃跳一曲舞蹈助興,可謂是美女佳人、天上人間。
唐明皇對楊貴妃愛到刻骨銘心時,朝廷的文武百官自然對她恨到撕心裂肺,經常上書說楊貴妃是妖妃,甚至於對她的態度也都是“怨讟日生”。
不得不“拜倒在石榴裙下”
有一次,唐明皇與楊貴妃像往常一樣舉辦宴會,只是這一次他們還要求來了諸多的大臣。宴會之上,唐明皇讓楊貴妃彈琴助興、跳舞活躍氣氛。
楊貴妃也是一個有心機的人,文武百官對她不待見,她心中也清楚,只是隱忍不發而已。如今,獲得了一個懲罰百官的機會,楊玉環自然不會放過。
對於此事有兩種傳說,其一楊貴妃彈奏的時候,故意將一根琴絃弄斷。唐玄宗問其中的原因,楊貴妃說前來聽曲的百官沒有不專心、不恭敬,以至於分心導致琴絃斷了。
另外一種傳說便是,唐玄宗讓楊貴妃跳舞,而後者很不情願。唐玄宗問其故,楊貴妃說文武百官的神情似乎不願意看她跳舞,既然如此她也不願意跳。
總的來說,楊玉環是在變相給李隆基訴苦,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看到自己喜歡的女人受了委屈,李隆基自然不會善罷甘休,他立刻要求滿朝文武的大臣來給楊貴妃行跪拜之禮。
文武百官很不情願,但迫於李隆基是皇帝,若是違背皇命很有可能會被殺死。在此情況下,前來赴宴的大臣都誠惶誠恐地向楊貴妃行跪拜之禮。
巧合的是,當時楊貴妃穿的裙子剛好是石榴裙,如此也就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說。此後的時間裡,大臣們經常把這件事拿出來相互嘲諷,慢慢地就流傳了開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變遷,這件事情也流傳到了民間,進而流傳到了現在。由此觀之,“石榴裙”這三個字雖然表現的是女性的魅力,但“拜倒在石榴裙下”卻並非男子對女子的痴迷,而是一種李隆基對文武百官的壓迫。
當然,楊貴妃也並沒有得勢太久,安史之亂爆發後,文武百官在馬嵬坡上報了這一跪之仇,逼死了楊玉環及其親人,也算是因果循環、一報還一報吧。
對於此事,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