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由於瓦剌部落的挑釁,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朱祁鎮決定親征。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出發了,而等待他們的卻是滅頂之災。大軍行進到土木堡一帶,遭到了瓦剌騎兵的突襲,幾乎全軍覆沒。
史料記載“辛酉,次土木,被圍。壬戌,師潰,死者數十萬。”
這一切的緣由是王振的錯誤指揮,讓原本戰力很強的明軍落入敵人的包圍圈,加上奔波勞累、給養不足等原因,讓敵人給包了餃子。最讓人鬱悶的則是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堂堂大明皇帝陛下,落入早已衰敗的蒙古部落之手,實在讓人難以想象,而事實就是如此。
再次令人意外的是,朱祁鎮在被羈押一年後,竟然完好無損地歸來。自古以來,做俘虜的基本沒有什麼好下場,更何況當時沒有什麼《日內瓦公約》,做了俘虜很有可能被撕票。為何瓦剌就輕易放回了大明皇帝朱祁鎮呢?
北京保衛戰瓦剌被擊敗瓦剌太師也先成功在土木堡擊潰明軍之後,便有攻滅大明的想法,雖然不切實際,但他們確實實施了計劃。在京城得知土木堡兵敗之後,很多大臣都已經打包好行禮,準備逃跑了,可見當時的情況已經相當危急。
甚至有的大臣建議朱祁鈺南遷,在此關鍵時刻,于謙站了出來說道:“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建議南遷的人,該殺,京城是國家的根本,一旦南遷,那麼一切就都結束了,你們難道不知道宋朝南渡的事嗎?在於謙的鼓勵下,大明上下才鼓起勇氣、萬眾一心,一同抗擊瓦剌騎兵。在很短的時間內,于謙組織了二十多萬明軍,於是所有人都恢復了信心,誓死抗擊侵略者。
于謙以一文官身份,統領軍隊,命令九門外列陣迎敵,如果不能擊敗敵人,那就只能死在城下。出城之後的部隊,不會再有援兵,不成功便成仁。也正是在於謙的鐵律之下,明軍拼死殺入敵陣,瓦剌騎兵被殺得大敗。北京保衛戰報了土木堡的仇。
瓦剌部落損失慘重,只能帶著朱祁鎮,逃回老巢。北京保衛戰成功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挽回了大明的信心。瓦剌太師也先雖然俘虜了朱祁鎮,但因為戰敗,他們也不敢對朱祁鎮如何,不僅不敢虐待,還得好吃好喝供著。只等時機到來之後,把朱祁鎮送回去。
朱祁鎮失去利用價值也先俘虜朱祁鎮之後是十分興奮的,在那蠻荒的沙漠地帶,除了沙子就是草原,蒙古部落的生活極其艱苦,他們不僅沒有手工業,也缺衣少穿,所有東西都得靠搶來解決。
朱祁鎮無疑是個長期飯票,用這張王牌可以威脅大明交贖金、給糧食、給東西、給金銀財寶。在朱祁鎮被俘初期,他們的確勒索來一些好東西,而之後就再也沒有什麼所謂的贖金。因為明朝廢掉朱祁鎮的皇位,變成了太上皇。
朱祁鎮被俘
所謂社稷為重君為輕,哪怕朱祁鎮再重要,被俘之後就一文不值,皇帝這個位置永遠不會缺少競爭者,只要大明換了皇帝,就朱祁鎮也就無所謂了。正統十四年,九月,朱祁鈺登基繼位,成為景泰帝。
國不可一日無君,哪怕再不靠譜也得找個人頂上,而當時朱祁鈺代理監國,是當皇帝的不二人選,在於謙等人的強制要求下,朱祁鈺也就勉為其難地答應了。至此,朱祁鎮失去了利用價值,瓦剌再也無法從朱祁鎮身上榨出油水。
放回朱祁鎮對瓦剌有利在朱祁鎮廢為太上皇之後,瓦剌太師也先就開始考慮如何處置朱祁鎮的問題。朱祁鎮在瓦剌軍營待了一年,除了吃了不少糧食,再也沒有什麼價值。當然朱祁鎮的人格魅力也征服了不少人,比如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
在北京保衛戰中,也先見識到了明軍的可怕,征服中原的夢想破滅了,而瓦剌部落也只能呆在大漠裡。假如殺掉朱祁鎮,就會和大明結下死仇,這對瓦剌一點好處都沒有。國與國的較量就和兩個人一樣,哪怕關係再僵,緩和的餘地也是有的,哪怕是口心不一也沒什麼,打架則會傷人又傷己。
北京保衛戰
放回朱祁鎮,可以緩和和大明的關係,甚至還能撈到一點好處,獲得大明的好感,這對貧窮的瓦剌部隊是有好處的,所以也先早就同意放回朱祁鎮。要不是朱祁鈺堅決反對接回哥哥,朱祁鎮早就回國了。
大明國力依舊強盛正統年間的明軍戰鬥力很強,此時並非明末,在仁宣之治的基礎下,理論上朱祁鎮做好守成之君就可以了。要不是朱祁鎮搞出個土木堡之變,大明根本不會落到差點滅國的危險境地。北京保衛戰前夕,于謙僅僅用了兩個月時間,就調集了二十餘萬部隊,且糧草、物資一應俱全。
明英宗朱祁鎮
這就是大明的實力,哪怕土木堡的精銳全軍覆沒,很快就能再次組織起龐大的力量,戰鬥力同樣很強。國家之前的博弈是以實力來說話的,為何也先不敢對朱祁鎮如何,那是因為大明很強大,在一個強大對手面前,也先是不敢輕舉妄動的,放回朱祁鎮才是最佳選擇。
參考資料:《明史·英宗前紀》、《明史·列傳第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