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聽過“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方天畫戟,專捅義父”這句話,那麼歷史上的呂布真的是這樣嗎?在武力方面他真的是三國第一人嗎?
下面我們結合《三國志》、《後漢書》的記載,來跟大家聊聊歷史上真實的呂布。呂布字奉先,幷州九原縣人,《爾雅·釋天》說“祭星曰布”即在祭祀的時候將祭品分開佈置的行為叫布,所以呂布字奉先。九原縣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以西,東漢時這裡是胡漢雜居的邊疆地區。《三國志呂布傳》這樣介紹呂布的武力:“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是天生的武將之才;但由於出身不高。起初他只能在同樣出身寒家的幷州刺史丁原手下任職。
丁原也是個僅識文字、性情粗豪的武夫,他欣賞呂布的驍勇,提拔他當自己的主簿,但是主簿是文職,相當於秘書。這工作對呂布並不合適。但我們知道,秘書跟領導的關係總是比較親近的,說明丁原確實很喜歡呂布。史書原話是“大見親待”,不過並沒有任何史料提及呂布曾拜丁原為義父。他們只是單純的長官跟部下,並不是義父義子。
後來呂布投靠董卓後跟他“誓為父子”,也就是說呂布只認過董卓這一個乾爹,所謂拜丁原為義父的說法,和“三姓家奴”的稱呼,都是小說家虛構的。同樣對於呂布為什麼背叛丁原,史籍也只說他受到了董卓的引誘,但對於董卓是怎樣引誘呂布,呂布又是怎樣殺掉了丁原則一概失載。
《三國演義》中“饋金珠,李肅說呂布”的名場面自然也是虛構的。包括赤兔馬的來歷也是一樣,《曹瞞傳》雖然記載了“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這樣一句謠諺,但沒有證據說明赤兔馬是董卓所贈。不管怎麼說,呂布確實是親手殺掉了丁原。而這,也就成了他一生都無法洗刷的汙點,他們雖然不是義父子,但是在東漢人看來,刺史、郡守這類地方長官跟僚屬之間的關係,某種程度上就是君臣關係,君為父。
當時的規矩,州郡長官的掾屬對長官要稱臣,長官去世下屬要服喪。比如公孫瓚早年當郡吏的時候,郡守因為犯法被流放越南,他就曾經像伺候自己的親爹一樣,一路護送。在這種風俗之下,丁原雖然不是呂布的義父,但卻是他的“君”,何況他還對待呂布很好,而呂布竟然為了自身利益親手弒君,當然也就會被視為忘恩負義、不忠不孝的小人。更何況這樣的事情他還幹了兩次,儘管他可以辯解說殺董卓是為了漢室,但是有丁原的事在先,這種說法顯然沒有任何的說服力。
所以說殺丁原就是呂布的原罪,正是這件事導致了他信用破產,後半生一直在付出代價。再加上呂布本就是出身邊地的武人,處在官場鄙視鏈的底端。這就讓他走到哪裡都不受人待見,在白眼中度過了受人嫌棄的一生。王允雖然利用呂布殺了董卓,還跟呂布是老鄉,但他卻瞧不起呂布“以劍客遇之”,把他當成只會好勇鬥狠的莽夫。李傕、郭汜之亂以後,呂布去投奔袁術,按理說他殺董卓是給袁家報了仇,袁術卻“惡其反覆,拒而不收”。後來他又去河北投袁紹,袁紹自然接納了他,但一旦發現呂布不願受自己管束,就想把他殺了。索性事蹟洩漏,呂布在袁紹下手前逃走,去投奔了河內太守張揚。
在漢末的諸侯當中,張揚大概是唯一自始至終,都能善待呂布之人。因為他跟呂布出身一樣,都是丁原手下的幷州武人,兩人同病相憐,利益也比較一致。而且史書還說張揚這個人“性仁和”,是個仁厚和善的老好人,所以當李傕、郭汜用朝廷的名義懸賞,叫張揚殺掉呂布的時候,張揚表面上答應,私下卻把呂布保護了起來。後來呂布在徐州被曹操圍困,張揚也有救援之心,不過他兵力太少,只能遙相呼應。最後他反被部下楊醜所殺,河內郡也被曹操吞併。
所以如果說呂布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朋友,那這個人就只能是張揚。而除了張揚,其他人都是拿他當棋子當工具,陳宮、張邈在兗州叛曹,雖然是奉呂布為主,但正如陳宮所言,他們利用呂布“善戰無前”的本事,權且迎之。是為了讓呂布去擋曹操。後來劉備收留呂布,無非也是因為他在徐州勢單力孤,想借呂布為援,誰料想呂布勾結曹豹奪了徐州。
至於曹操、袁術和陳登更是拿呂布當傻子耍,需要利用他的時候呢就給點好處,用不著的時候就一腳踢開,而呂布自己則搖擺不定。跟袁家這樣的高門大族聯個姻,或者曹操分給他一個左將軍的名頭,就能誘惑他改變立場,時而聯曹、時而聯袁,屬實的牆頭草,隨風倒,最後落得個吊頸白門樓的下場。
劉備一生,也投靠過不少諸侯,那麼為什麼劉備風評和呂布完全不一樣呢?劉備自出道以來,確實先後投奔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這些大佬,長期寄人籬下,算投靠人數,比呂布只多不少,其中公孫瓚、曹操、袁紹這三人呢,還是他主動離開的。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此,劉備這種主動的離開與呂布的背叛,在本質上有兩點不同。
一是劉備跟他投奔的這些人之間,並非長官與掾屬的關係,公孫瓚是他的師兄。陶謙、袁紹。劉表都是拿劉備當賓客。至於曹操,更是代表漢獻帝策封劉備前將軍,兩人是同朝為官的同事關係。這跟呂布與丁原那種擬君臣關係,與董卓那種擬父子關係啊,根本是兩碼事。
二是劉備主動離開的時候,可沒有拿前任的腦袋給現任當見面禮。所以呂蒙頂多說劉備反覆,卻不能說他無義,這才是劉備跟呂布的本質區別。也是劉備瞧不起呂布的根本原因。另外呂布之所以在後世被人嘲笑,還有一點是因為他貪生怕死,在被俘以後,十分諂媚地向曹操求饒。這與求仁得仁的陳宮,恰恰形成了鮮明對比。
蘇東坡在詩裡寫道:“而今太守老且寒,俠氣不洗儒生酸。猶勝白門窮呂布,欲將鞍馬侍曹瞞。”意思說自己雖然非常潦倒,卻比呂布更有骨氣。如果不是因為小說家給他杜撰了一段與貂蟬的羅曼史,那呂布徹頭徹尾就是個“反覆無常、無情無義”的小人形象。
再來看呂布的武力值,眾所周知,在三國愛好者中一直流傳著“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的武力排名。而不管怎麼排,因為“三英戰呂布”的硬尺度存在,呂布都是第一,但可惜的是,“三英戰呂布”只是戲劇和小說中的虛構情節,歷史並並無此事。因為真正的戰爭不是演戲,一般來說很少出現武將捉對廝殺、大戰三百回合之類的場景。
再就是著名的“轅門射戟”了,在百步開外,一箭射中戟上小枝。那除此之外,就只剩下“曉猛”、“善戰無前”等抽象性的描述了,根據這些材料。能斷定呂布的武力值就是三國第一嗎?恐怕不能。但至少我們可以說,歷史上的呂布確實是一位“精於騎射、善於突陣”的猛將,小說中把它塑造成武力第一,無非是情節需要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