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清政權來說,多爾袞的功勞大於過錯是毋容置疑的。他可以說是清朝政權的實際締造者,為滿清政權入關立下了汗馬功勞。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他也是個頗具爭議性的人物,在生前貴為攝政王,而死後甚至被追認為皇帝,可是,轉眼之間又被順治皇帝剝奪了封號,還掘其墳墓鞭屍。但是多爾袞對大清政權建立所作出的貢獻,是確實存在的。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對其評價“定國開基,以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併為其平反,恢復了封號、爵位。
一、追隨皇太極,建功疆場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多爾袞的父親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繼位,他為了制約大貝勒代善,將年僅十五歲的多爾袞封為“貝勒”按其排行稱“九貝勒”。到了天聰二年(1628年),十七歲的多爾袞就跟隨哥哥皇太極出征蒙古。初次走上疆場的多爾袞在敖穆楞大捷中,就表現得很勇猛,立下了傲人的功勞,皇太極賜其為“墨爾根戴青”,意為“聰明王”。
天聰三年(1629年),多爾袞又隨皇太極率軍進入明朝邊境,並在廣渠門外大敗明軍。在天聰五年(1631年),多爾袞在攻打錦州時,親自上陣,差點被守將祖大壽的大炮擊中。後來祖大壽投降後,多爾袞曾向其談起當時的為險,祖大壽很是惶恐。
隨著多爾袞在戰場上的磨鍊,其作戰勇敢,謀略過人的表現,使其逐漸成長為軍隊的主要統帥。而最令多爾袞名聲大振的是征服蒙古察哈爾部。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率軍清剿察哈爾不林丹汗殘部,多爾袞先是招降了林丹汗的妻子囊囊太后,又趁大霧包圍了林丹汗的兒子額哲,最後成功將其收降。這一次多爾袞兵不血刃就完成了皇太極交給的任務。隨著蒙古和朝鮮的歸服,解決了後金的後顧之憂,開始全力對付明朝。
二、輔佐順治、力排眾議定都北京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皇太極突然病逝,他在生前對後事沒有任何安排。於是新的“皇位爭奪戰”又開始了。具備競爭資格的有三個人:大貝勒代善、豪格和多爾袞。因代善年事已高,基本上屬於放棄競爭的狀態;剩下的豪格和多爾袞兩人旗鼓相當,身後都有強大的勢力做支撐,如果處理不好將有發生內亂的可能。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情況下,多爾袞放棄了自立的打算。在綜合多方意見後,擁立了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多爾袞此舉避免了各方勢力為爭奪皇位發生內亂,危及剛剛建立政權的可能。
在順治繼位後,多爾袞和右真王濟爾哈朗分掌兵權,輔佐年幼的順治帝。多爾袞見明王朝在李自成的打擊下已是搖搖欲墜,於是親率大軍南下,開始了爭奪明王朝天下的計劃。恰在這時,吳三桂派人聯絡多爾袞共同對付李自成,多爾袞趁機率清軍入關,並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攻佔了北京。為了穩定人心,多爾袞下令嚴禁清軍擾民,逐漸穩定了局勢。
在是否建都北京的問題上,滿清大臣內部意見極不統一。濟爾哈朗等人主張,只留下重兵駐守北京,其餘清軍退回瀋陽。但多爾袞對此予以駁斥,他說:“先皇在世時曾經說過,如果得到北京,馬上遷都,以圖進取,況且現在人心為定,不可輕易放棄北京”。多爾袞力排眾議,堅持在北京建都,並派人將福臨迎接到了北京。這一決定也為下一步清政府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當年的十月,福臨在北京登基,即順治帝,成為了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順治皇帝登基後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多爾袞也成為了清政府的實際掌權者。多爾袞派多鐸和豪格統帥大軍,清剿李自成和張獻忠起義軍的殘餘勢力,隨後又消滅了南明政權,逐步統一了全國。所以說多爾袞是清期入關建國的真正奠基人,如果沒有他的運籌帷幄,滿清政權有可能仍然是偏於一方的地方割據勢力而已。
多爾袞不僅能征善戰,在治理國家方面也是一把好手,在皇太極建國之初,就將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給多爾袞管理,多爾袞將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在管理六部的過程中,也鍛鍊了多爾袞處理問題的能力。他在清政府建都北京後,採取重用漢族官員,在明朝的各項制度上加以改進,實行六部滿漢分任制度。使剛剛入關建國的滿清政權,逐步走上了正軌。
三、多爾袞的過錯
多爾袞的過錯主要是過於專權,他在爭奪帝位中失利後,轉而求其次,成為了攝政王。在攝政以後,多爾袞權力慾望愈來愈強,朝中大小事情基本上都由他做主,而順治皇帝實際上成為了他手中的傀儡皇帝。他為了控制年幼的皇帝,甚至採取阻止順治接受教育的手段,企圖讓順治荒廢學習,以致玩物喪志,來達到他繼續把持朝政的目的。但逐漸長大的順治,也越來越想擺脫多爾袞的控制,對多爾袞也有了更多的恨意。
為了專權,多爾袞大肆排除異己,對不利於自己專權的皇族成員、朝中大臣進行打壓、迫害。順治四年(1647年),多爾袞以“府第逾制”罷了濟爾哈朗的輔政權力,次年又以同樣的罪名,革去了濟爾哈朗的親王爵,降為郡王。順治五年(1648年),多爾袞將與他爭奪皇位的豪格,以“圖謀不軌”的罪名逮捕下獄。在順治皇帝哭泣以絕食相威脅下,才免除豪格的死刑。但僅僅三個月後,在多爾袞的授意下,豪格還是在監獄中被折磨致死。多爾袞還藉此牽連打擊了不少曾反對他的大臣。
至於廣為流傳的“太后下嫁”一事,有人曾說,這可能是多爾袞死後遭到清算的主要原因。這件事是真是假的主要證據是,多爾袞曾被封為“皇父攝政王”。但據相關史料分析,此事的真實性尚有存疑。最早記載“太后下嫁”的是南明魯王政權的大臣張煌言的《建夷宮詞》,張煌言是南明舊臣,對清政府懷有敵意,難免有誹謗多爾袞的嫌疑。另外,“皇父攝政王”一說,也並不能就證明太后真的就嫁給了多爾袞,順治稱呼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應該可能和秦始皇稱呼呂不韋為“仲父”,劉禪稱呼諸葛亮為“亞父”意思差不多。
順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爾袞在古北口外打獵時,不慎墜馬,於當年的十二月初九死於喀喇城,終年三十九歲。在多爾袞死後被追封為“清成宗”,多爾袞也終於在死後成為了皇帝,可是,還不到兩個月,順治就開始對多爾袞進行清算,抄了他的家,並剝奪了他的爵位,連其母親和妻子的封典也一同被剝奪。當時有外國傳教士記載:“多爾袞的屍體被挖出來,用鞭子、棍子抽打,甚至砍掉他的腦袋示眾。”可見順治是多麼恨多爾袞了。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給多爾袞進行了平反,乾隆評價其“定國開基,以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並恢復了他的爵位,多爾袞過繼的後人,也成為了滿清八家鐵帽子王之一。功是功,過是過,乾隆充分肯定了多爾袞為滿清政權建立,以及統一全國所立下的功勞,對多爾袞的評價還是比較公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