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說起和珅與紀曉嵐,相信很多人會想起那部經典的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在劇中,他倆就像一對格格不入的歡喜冤家,互相鬥智鬥勇,發生了許多有趣的故事,被人們津津樂道。

有一回,和珅出了個上聯“三斤四兩五花肉”,想要藉機考一考大才子紀曉嵐,而紀曉嵐隨後對出的下聯竟讓和珅嚇得當場下跪。

紀曉嵐——“最大書籍”紀錄

歷史上的紀曉嵐從小就是個天才,在6歲時參加了一場童子試,獲得了優異的成績,人送綽號“神童”。20歲時參加科試,同樣第一名。

直到31歲那年,紀曉嵐終於有機會前往紫禁城,進行科舉考試中最隆重的殿試。

經過層層考核,他的總成績不錯,被選為庶吉士,從此開啟了仕途生涯。

在做官期間,紀曉嵐更多以自身才氣立於朝堂,乾隆也對其十分賞識。有一年,紀曉嵐被派去貴州都勻當知府,但乾隆聽了部議的這個安排後,認為紀曉嵐“學問優勝”,去外省當官太屈才了,於是把紀曉嵐留在了身邊,不久後又將其提拔為翰林院侍讀學士。

要說紀曉嵐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毫無疑問就是《四庫全書》這本中國古代最大的書

《四庫全書》之大,並不在於開本有多大,而在於包含的內容和冊數之龐大。

它收錄了從先秦開始,一直到清朝乾隆以前整整2000多年來的3462種書籍,共有230多萬頁,8億字,裝訂成36300多冊,如果把它們一頁一頁連起來,足夠繞地球赤道一圈還要多。

而這本曠世鉅作的總纂官,正是紀曉嵐

他和360多位學者、高官一同編撰,再加上另外的3800多人負責抄寫,前後花了整整13年的時間才編寫完成。

可以說,紀曉嵐為中國文化史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和珅——“最快升官”紀錄

如果說紀曉嵐創造了文學上的“最大書籍”,那麼和珅便是創造了朝堂上“最快升官”的紀錄。

一切還得從1775年的秋天說起。

那時候,乾隆出巡山東,在路上略感無聊,他把御轎的側簾拉開,往外一看,看見旁邊騎馬的侍衛中多了一張新面孔。

乾隆就問他:“你叫什麼名字?今年多大了?進宮多久了?”

那人回答:“我姓鈕祜祿氏,名字叫和珅,今年二十六歲,是三年前進的宮。去年才被提拔為乾清門侍衛,所以這是我第一次陪您出巡。”

這個年輕人一回答完,乾隆就開始對他感興趣了。

乾隆這輩子可是見過太多人第一次跟他對話時的神情,很多都是異常緊張,有的甚至語無倫次,然而這和珅卻是語言流利,表現得從容、得體,又不失恭敬

乾隆於是把他留在身邊,做貼身侍衛,此次山東出巡的一些事也交給他去辦。

結果幾件事辦下來,乾隆發現這小夥子確實不錯,不僅頭腦靈活、思路清晰,辦事也考慮周全

乾隆大喜,三個月後便給他升了官。

而就在乾隆與和珅初次交談後的第二年,和珅憑藉著自己極高的能力和情商,徹底贏得了乾隆的歡心,從此開啟了“開掛”一般的升官之路。

短短一年之內,27歲的和珅從皇帝身邊一個小小的三等侍衛,一躍成為軍機大臣兼內務府總管,在之後的幾年裡更是同時擔任——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吏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保

和珅就此成為乾隆帝身邊的第一寵臣,其升遷之快兼職之多權勢之廣、總攬之巨,在清朝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極為罕見

“三斤四兩五花肉”的下聯

看似精明能幹的和珅,隨著權力與地位的增長,卻暴露出一個致命的缺點——貪婪

如果你問紀曉嵐有什麼理想,他可能會答“多寫些名篇流傳於世”;問三朝老臣張廷玉,可能會答“為大清鞠躬盡瘁”;

而到了和珅這兒一定是“吃最好的東西,穿最好的衣服,玩最好的珠寶”。

和珅在位期間,利用職務之便,給自己聚斂了大量的錢財,如果說和珅有底線的話,那麼他的底線就是——“沒有底線”。

而與和珅相比,紀曉嵐可謂一派清流,為人剛正不阿,本是書生出身的他,打心底瞧不起和珅那副唯命是從、貪贓枉法的嘴臉。

有一回,乾隆正在吃飯,碰巧和珅與紀曉嵐前來上奏。

和珅看到桌上放了盤五花肉,突發奇想,他笑盈盈地說:“臣突然想到了一個上聯,聽聞紀大人才思敏捷,不知紀大人能否對出下聯。”

“好!說來聽聽。”乾隆也饒有興趣。

和珅的上聯為“三斤四兩五花肉”,聽到這個上聯,隨侍的人都笑了。

原來,和珅的上聯雖然字面上在指五花肉的重量,其實是在拿紀曉嵐獨特的飲食習慣開玩笑

紀曉嵐平時不怎麼吃米飯一類的主食,就愛吃肉,飯桌上經常只擺了十盤豬肉和一壺茶水。有一次他跟朋友吃飯,更是一個人吃掉了三斤的五花肉

紀曉嵐也是聰明人,肯定讀懂了和珅這上聯的用意。不過他並沒有生氣,而是用禮貌的笑容迴應著。

對紀曉嵐來說,運用對仗的技巧給出下聯並不難,難的是要回擊和珅的隱喻,這樣才算一個完美的下聯。

可是這怎會難倒聰明絕頂的紀曉嵐?

只見他思索片刻後,指著桌上一盤蔥花豆腐,答道:“五兩六錢七把蔥。”乾隆乍一聽,這下聯對仗工整,節奏相應,便連聲叫好,但很快也發現了其中的問題,便反問紀曉嵐:“不對,你這是在瞎對,五兩六錢才買了七把蔥,哪有蔥這麼貴?

“回皇上,還真有。”

乾隆一聽變了臉色,對紀曉嵐說:“紀昀,你這是把朕當猴耍呢?朕雖沒去過菜市,但起碼知道五兩六錢是士兵兩年的軍餉,那照你這麼說,當兵兩年才夠買七把蔥,這可能嗎?”

“皇上,御膳房的蔥就是這麼貴。”

乾隆還是不信,對手下人說:“快去把御膳房的賬本拿來!朕倒要看看是什麼蔥這麼貴!”

而此時站在一旁的和珅緊張得像塊石頭一樣,額頭直冒著汗。

御膳房隸屬內務府,是專門給皇帝還有其他皇室成員做飯的地方,所以和珅作為內務府總管肯定難辭其咎。

等到賬本送來,乾隆一看,小蔥的採購價果然高得離譜。

乾隆大怒:“豈有此理!怎會有如此天價之蔥!荒唐至極!”

和珅見狀,趕緊下跪認錯,說:“皇上,臣罪該萬死!是臣沒有管理好下屬,臣定會徹查此事!”

其實,和珅對這件事早已心知肚明。御膳房買東西時需要一層一層地上報,而每一層負責的官員都會加一點價,那麼最終採購的價格自然也就變高了。至於其中的最大利潤,當然是流進了內務府總管和珅的口袋。

和珅是怎麼也想不到啊,本來想借五花肉嘲諷一下紀曉嵐,沒想到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最後,心機深沉的和珅找了兩個管事的,把御膳房貪汙這事給攬下來了,自己只是以失察的罪名交了點議罪銀,便了事。

何為議罪銀呢?說來有趣,也是與和珅有關。

議罪銀製度化——史無前例的“賄賂皇帝”

議罪銀,說白了就是“威力加強版”的罰俸。

之前,官員如果犯了點小錯,就會扣他幾個月“工資”,這就是罰俸制度。而到了乾隆中期,乾隆覺得罰俸的數額還是太小,起不到警醒作用,於是決定以後改罰“議罪銀”。

議罪銀的起點很高,上萬兩白銀起步

而當和珅身居高位後,他卻發現了議罪銀的妙處。

罰俸制度古已有之,都在史書上有明文記載,所以大臣們都很清楚它的整個過程:罰的錢要歸國庫,再由戶部進行管理,並不是說什麼直接給皇上

議罪銀呢,是乾隆自己創建的,史無前例,根本就沒人記載過,所以整個過程就變得不公開、不透明——大家都不知道這個議罪銀,究竟是歸入皇帝個人的金庫,還是別的什麼地方。

所謂制度化,就是指大臣們只要犯了不至於坐牢的罪過,不管什麼大事小事,哪怕在奏摺上寫錯幾個字,都可以一罰了之。

議罪銀製度化後看上去更嚴厲了,但是那些大臣們可是發現了其中的奧秘,開始“反其道而行”:只要自己犯了錯,哪怕小到離譜,也要自罰議罪銀,一來說明自我要求嚴格,二來就是在變相給皇帝送錢,再說得直白點,就是在賄賂皇帝

比如說,河南巡撫畢沅有一次上奏乾隆,說自己有一個案子,案犯一直沒抓到,他羞愧難當,所以願自罰議罪銀兩萬兩。

還有一次更誇張。此人也是地方巡撫,說自己寫奏摺時不小心把香灰撒在上面了,覺得這是對皇上的大不敬,心裡實在過意不去,只有自罰三萬兩議罪銀才心安。

乾隆一聽,也有點不好意思了,說你這手筆也太大了,朕免你兩萬,交一萬即可。

據《密記檔》記載,在乾隆晚年的13年間,大臣們人均交了30000兩議罪銀,其中最大一筆達到了38萬4000兩。

和珅所創造的這個議罪銀製度,給乾隆晚年的私人金庫注入了幾百萬兩的“零花錢”。

但是問題來了,等到大臣們真的犯錯了,這時該怎麼辦?

乾隆一想到他們送給過自己很多議罪銀,想想還是算了,於是高抬貴手。

就像那句俗語說的“吃人嘴軟,拿人手短”,是的,現在這話居然用在了皇帝身上,著實有趣。

所以,議罪銀製度不但沒有起到懲罰的作用,反而成了犯罪的保護傘、免死牌,反而促使官員去貪汙腐敗,去大膽地做壞事,因為只要事後找和珅通融通融,交點議罪銀就沒事了。

至於後來發生的幾起貪腐大案,乾隆認為,它們只是個例,他的大清王朝,將永遠處於全盛之象,永遠屹立於東方而不倒……

1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五星紅旗”僅得15票,而三號作品得了185票,為何最終選了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