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美國”(這裡特指國名)是用漢語翻譯過來的名字,也就是譯名,而翻譯參照的對象自然是英文了。因此,要探究“美國”由來,就要考慮美國的英文名字和漢語翻譯兩個層面的問題。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從西班牙巴羅斯港出發,向西尋找到印度洋的路線,卻意外發現了一片新大陸--美洲大陸。當然,哥倫布對此並不知情。

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在遠航印度途中從巴西登陸。隨達·伽馬一起出行的有意大利商人阿美利哥·維斯普西(也稱亞美利哥),他發現了一塊新大陸,並繪製了地圖。

回國後,阿美利哥針對這次發現,寫下了《新大陸》和《第四次航行》兩封信。受此影響,德國地理學家馬丁·瓦爾德塞彌勒在《世界地理概論》中,將這塊大陸標為“阿美利加”。“阿美利加”就是今天的美洲。

“阿美利加”的拉丁文形式是“Americus”,後來演變成英文中的“America”。美國建國後也沿用了這種書法。“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由此成為各種翻譯中的源語文本。

“美國”的漢譯

歷史上我們對“美國”的翻譯也有一個從分歧到彌合的過程。由於對美國一無所知,一開始自然是以我為中心的稱呼。

鴉片戰爭之前,我們統稱歐美人為“紅毛”或“紅毛番”。洋人的船來了,各種旗幟也出現了,我們便以旗為藍本取個概念,用來稱呼各國不同的洋人。

比如,美國旗幟是星條旗,且色彩豐富,我們稱其為“花旗國”。

後來就是音譯。當然,這音譯也說法,畢竟當時沒有普通話的規範。廣東人楊炳南根據同鄉的口述,將“America”翻譯成“咩哩幹”。這明顯具有貶義,“咩”不就有羊叫的意思嗎?

除了“咩哩幹”,廣東人對America”的叫法還有“咪唎堅”“米利堅”“彌利堅”等等,後來直接簡稱為“米國”。

而在中外知識精英圈子裡,“美國”的漢譯名則是“亞墨利加”、“墨利加”和“美理哥”,這也是音譯的一種表現。

魏源在《海國圖志》中就說“案粵人稱曰花旗國,其實彌利堅,即墨利加。又作美理哥,乃洲名,非國名也。”

魏源還是比較嚴謹的,隨即他又對“United States”進行翻譯,譯為“兼攝邦國”。當然,這也不是權威的說法。在《望廈條約》等條約中還出現了“亞美理駕”“大亞美利駕”等譯名。

總體來看,美國的譯名還是比較混亂的。

洋務運動後,中國掀起了向西方學習的熱潮,英美等國自然成為文人士大夫們學習的對象。這個時候再貶低美國就不合適了,於是清政府的官員主動將“美國”與“美”字掛鉤,開始出現了“美利堅”“美”,甚至“美國”的譯名。

同時,人們深入瞭解了美國的政體後,將“ United States”翻譯為“合眾國”。連起來,“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漢譯已與現在無二了。這一譯法流傳開來,並屢屢出現在官方文本中,為大眾所接受。

結語

總體來看,“美國”一詞是在中國近代文化背景下生成、演變和確立的。從一開始的貶詞醜化,到客觀中性,再到後來的褒義美化,反映了人們對“美國”認識的加深,也反映了人們思想上認識上的變化。

當然,我們稱“美國”是在洋務運動中學習的大背景下產生的。從近現代國際事務中美國所作所為來看,它既不美麗,也不漂亮,有時也會給我們帶來深重的災難。“美國”真是意味深長。

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探訪潮汕祠堂的歷史研究性學習:兼論潮人傳統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