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摘要:祠堂是中國人家族精神的寄託場所。潮汕地區人口密集,加上地方人的祖先觀念很強,導致祠堂在地方大量出現、非常集中。近日,筆者帶領學生探訪潮汕地區大量民間祠堂建築,發現這些祠堂除了本身具備建築之美外,還是潮汕民間藝術如木雕、石雕、嵌瓷、陶塑、漆畫和彩繪的集中場所。潮汕人為漢族中原移民後代,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潮汕地區出現大量祠堂或家廟,正是潮人傳統家風文化——宗族觀念和科舉文化反映。

關鍵詞:黃岡許氏大宗祠;大澳追遠堂;潮汕祠堂;歷史建築;研究性學習

許氏大宗祠之前

本文調查潮汕地區兩個祠堂。先說明全國背景下的潮汕祠堂文化,指出潮汕祠堂密集值得研究。之後說明潮州市饒平縣黃岡鎮的許氏大宗祠和大澳追遠堂的調查情況,在此基礎上,分析兩座祠堂體現的科舉文化和宗族文化——此兩者均是潮人傳統家風的體現。

全國背景下的潮汕祠堂文化

祠堂文化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曆史,“祠”指的是祭祀,“堂”指的是高大寬敞的房屋。祠堂文化與祠堂建築的興盛,與中國傳統的祭祀活動有著密切關係。[i]王日根、張先剛曾對山東棲霞地區進行研究並指出:

明中葉前後,山東棲霞地區墓地系統在宗族整合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墓碑上的譜系記錄著家族世系,墓地的空間分佈遵循世系排列而昭穆有序,墓地祭祀活動制度化並形成“房社會”等組織,從不同層面強化宗族的凝聚力。入清以後,族譜迅速在民間普及。清中葉以來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商業的興盛,帶動了祠堂及其物質基礎祭田的發展。祠堂延續並超越墓地系統,成為宗族活動的公共空間。[ii]

許氏大宗祠的內部

上文指出了墓地、族譜和祠堂對於家族世系傳承的重要性。在一般潮汕人看來,所謂“大事”不外乎三種:修族譜、建祠堂和築墳墓。以潮汕地區人口最密集的前潮陽縣(包括今天潮陽區和潮南區)為例,潮陽人向來對祖先抱有獲重、崇拜與報本反始之心,對族群宗祠的修繕建設十分重視,將祠堂視為代表本姓氏族的精神表徵。據清光緒《潮陽縣誌》載:“……營宮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繼絕嗣,重祀田,篤族誼……”“望族造屋廬,必建立家廟,尤加壯麗……”可見潮陽人對祠堂的重視。潮陽祠堂數量眾多,且歷史久遠,後漢乾祐二年(949)岐洪大丁第七代裔孫洪宗啟於靈山寺西側建洪氏祖祠,開潮陽建祠之先河。[iii]

然而,放眼全國,發現祠堂在一些省份並不多,北方祠堂總體數量不如南方,而祠堂出現最密集地區是在閩粵皖魯等省。山東作為孔孟之鄉,儒家文化深厚,祠堂眾多容易理解;安徽祠堂以原徽州地區最典型,明清實力雄厚的徽商在家鄉建築大量祠堂;而廣東、福建兩省的祠堂和其人民的中原移民後代身份有關。廣東地區祠堂有客家、廣府和潮汕三大系統,引人注目。大凡宗族意識越強地區,祠堂出現就越多。研究潮汕祠堂,不能無視全國祠堂文化的大背景。

當前國內學界針對祠堂的研究不少,且視角多樣。有的研究者以徽州地區女祠堂為研究對象,力圖探討它在婦女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以及它所包含的文化內涵。[iv]還有的研究者以廣州小洲村為例,研究文化創意產業介入後對其村落祠堂公共空間的影響,從祠堂公共空間的公共屬性和空間屬性切入分析。[v]比較視角也是祠堂研究中大量應用的,如對同一地區同種類型的祠堂比較研究,或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祠堂比較研究,如此等等。

筆者認為,潮汕祠堂研究可借鑑客家祠堂、廣府祠堂、徽州祠堂或山東祠堂等外地祠堂的研究思路,但不論如何研究,必須立足潮汕地區祠堂的實際調查。在對潮汕地區祠堂調查基礎上獲得大量資料,這是進行深入研究前提。筆者生活的饒平縣黃岡鎮有多座祠堂,代表性宗祠有城內餘氏大宗祠、城郊大澳村鄭氏大宗祠、城郊霞繞鄉張氏大宗祠和城郊許氏大宗祠,上述四座大宗祠,剛好和黃岡地方的四大姓氏相聯繫。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帶領學生調查位於饒平縣黃岡鎮的兩座典型祠堂,通過比較發現潮汕祠堂一般特點。以下先以位於黃岡城東郊山上鄉的許氏大宗祠說明之。

黃岡許氏大宗祠的基本情況

走近許氏大宗祠,但見這是一座“四點金”式的潮汕建築。宗祠的前面有一口池塘,這也是一般潮汕宗祠在風水上的要求。宗祠的周圍,還有一些潮汕傳統建築。進入許氏大宗祠,可見牆邊有碑文,分別講述許氏宗族的源起和許氏宗祠的重修。其中的《重修許氏大宗祠碑記》由地方許氏後人許繼發所撰,其文如下:

回顧醉翁公耿耿於懷者,蓋乎弘揚祖德,以興仁孝之義,銳意欲建祖祠,豈獨夫春秋俎豆之需,猶為培植後昆奮博之氣節。故而肇於成化間,擇地卜築,迨至五世祖雍睦公,許氏大宗祠告成,先輩之願酬矣,其祠宇卓然鶴立,雄鉅昴拔,距今約六百餘年矣。

許氏大宗祠之內

據上面記載,許氏大宗祠最初建成於明代中期的成化年間,由五世祖雍睦公完成。碑文另記載,後來宗祠破壞嚴重。重修許氏大宗祠是在近年的事情。如碑文所載的:“遂擇吉日於農歷丁亥年(二○○七)桂月朔日興工”,“斯舉歷時近三載方大功告成”。重修許氏大宗祠得到海內外許氏裔孫的大力鼎助,而主要負責機構為饒平縣許氏宗親理事會。碑文落款是“時己丑年(二○○九)陽月望日裔孫繼發敬撰”。

黃岡許氏先祖溯自唐代的許天正和宋代的許申。和《重修許氏大宗祠碑記》並列的《許氏源流》碑記載有其事:“烈公十一世孫醉翁公棄縣尹,隱逸不仕,移居黃岡,乃開黃岡始祖,生四男,履父志者唯二房處士公耳,公不慕官場,矢志創業,餘三子分創外方……”結事上述兩碑文推測,黃岡許氏實創自醉翁公。關於醉翁公,相關地方文史資料載:

始祖許光祖,字福南,號致政、萬七、一本,醉翁,謙夫長子。生於宋寧宗年間,登理宗年間進士,授武城縣正堂,升東昌府知府。因韓山為事,光祖棄官回籍。元入主中原,宋泯之後,光祖與弟光宗、光族隱居揭陽西關外,創潮臨渡頭許寨。公先定居黃崗步上鄉(現稱上林),後苦於歷年溪洪不患,移至今山上鄉(現稱山霞)。

許氏大宗祠內的牌位

大澳追遠堂的基本情況

饒平縣黃岡鎮的城郊大澳村,為地方鄭氏聚集之處。大澳村內深藏有“追遠堂”,即是當地鄭氏大宗祠。宗祠規模嚴整,工藝作品較多。宗祠也並保存一些文獻,可藉此瞭解潮汕地區鄭氏由閩入粵及在潮汕的繁衍情況。從外觀上看,大澳追遠堂是潮汕地區“四點金”式建築,包括兩條通巷。主體建築共二進,中間是四方天井。大澳追遠堂規模嚴整,體現了傳統鄉村社會對等級制度、尊卑有序的高度重視。

大澳追遠堂之內

大澳追遠堂正面,刻有對聯,“立國春秋,盛隆社稷四百載;垂澤宋明,欽譽江南第一家。”另一對聯是“新鄭故國,莆田老家”。由此對聯推測,當地鄭氏子孫先祖經由福建莆田進入本地。門口兩側的牆上,還撰有“攘西戎,續周室,經學耀東漢”和“何北徙,宣閩民,魯風諄南湖”,均由鄭氏後人所撰寫,碑文彰顯歷史上鄭氏先賢功德。

追遠堂正面

步入正門,看到入門屏風之上懸有一牌匾,上書“翰林院”三個豎體大字。繞過屏風,即是天井,天井之後,到了供奉祖先神位的後堂,後堂的上面有一橫匾,上書“追遠堂”三個大字。大澳追遠堂中,還有不少楹聯文字,如“宋元明三朝錫命”、“史官不用春秋筆”、“忠孝義百世流芳”、“天子親書孝義家”,“利國利家乃彰祖德”、“愛己愛族始克宗藩”,如此云云。

追遠堂的雕塑

大澳追遠堂中,所見精細工藝作品在所不少,例如潮州漆金木雕、牆上石刻和屋頂陶塑。從這些作品年代推測,修復追遠堂時,保留了原來祠堂遺留的一些舊物。潮汕祠堂是民間建築藝術的集中展示場所,很多人注意到這一點。潮汕農村傳統祠堂在藝術創造上以獨特的裝飾手法和題材,使建築實現了質、形、意相結合的審美追求。[vi]追遠堂和許氏大宗祠一樣,體現了潮汕民間建築之美的質、形、意結合。

追遠堂的屏風

潮人傳統家風之一:潮汕祠堂體現的科舉文化

許氏大宗祠之中,科舉文化的痕跡十分濃厚。宗祠之中出現的匾額有一塊“會元”,註明是“大明熹宗甲子科”,該匾額註明是“許氏眾裔孫立”。另有一塊匾額是“貢元”,註明是“清德宗庚辰科”,為“五房眾裔孫立”。還有一塊匾額是“魁元”,標明是“清道光丁亥”,為“明經(三大房子)孫立”。據此看,自明至清,黃岡許氏宗人都有科舉成功者出現。

許氏大宗祠內的橫匾

許氏大宗祠堂中的一副楹聯是:“源由太嶽當時甲第光宋室;派自山前子孫長此守先陛。”從上述的楹聯、牌位看來,黃岡許氏和朝廷宋室關係實在不淺。所謂“山前”,是地名,在今天潮州韓山附近。另據地方鄉人講述,黃岡許氏聚集之地,又稱“許厝”。

從許氏大宗祠中的文字不難推論,許氏先賢希望子孫走科舉之路,將讀書、修身和治生相結合。這也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要求。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惟我子孫,古訓是式”。要求子孫後代恪守儒家治家理念。另有一塊石碑寫著“光前裕後”,這是要求子孫能繼承前代的業績,傳承許氏良好家風。

再以大澳村的鄭氏大宗祠為例,追遠堂中發現傳統宗族社會對於由讀書入仕途的高度重視。大澳追遠堂的主堂後牆一角,還供奉有“先師孔夫子”的神龕。大澳追遠堂中有木質橫匾若干:其一寫著“欽點探花及第”,橫匾另有“光緒甲午科”、“臣鄭沅敬刊”的字樣;其二是“進士”二個大字,另有“宏治十一年科”、“丁亥年立”的小字;其三是“貢元”,另有“盛化十七年”、“丁亥年立”的小字。

潮人傳統家風之二:潮汕祠堂體現的宗族文化

研究人員指出,有了祠堂,就有了祠堂文化。重視血緣和宗族關係是農村社區的一個重要文化特徵,祠堂文化正是其很好的反映。[vii]祠堂文化是一個姓氏道德情操、精神風貌、文化底蘊和生產、生活素質的反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幾千年華夏文明的基礎。祠堂文化說到底是一種民俗文化,其主流是健康的、積極的、充滿福運祥和和純樸的真情。特別是一些優秀的傳統思想,已成為古代文明的瑰寶,流芳百世。[viii]祠堂是家族的中心和家族文化的載體,它踐行著家族文化的教育與傳承的重要使命。[ix]

潮汕宗祠為祭祀祖先之處,深受中國傳統宗法制度影響,宗族文化之跡非常明顯,先以黃岡許氏大宗祠為例說明之——

許氏大宗祠內的追遠堂

黃岡許氏大宗祠之中,宗族文化之跡十分明顯,堂中的最後處,懸有一塊“永思堂”黑底匾額,其下是地方許氏列祖列宗的神位。這些神位,嚴格按照傳統宗族禮節要求中的昭穆次序排列。其中的牌位之一是“顯五世祖考雍睦許公、妣貞德張氏之祖位”。神位的兩側柱上寫有楹聯:“春祀秋嘗尊萬古聖賢禮樂;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堂中還有一些紅底木牌,是先祖賢人的牌位。如:“官至刑部郎中(宋)許申公”;“大總兵馬都監、官拜左班殿直(宋)許鈺駙馬公”;“官至縣尹(宋)許光祖字醉翁”。祠堂中的牆上還有不少肖像,都是歷史上許氏著名先祖。現在潮州城內還有許駙馬府,這是許申後代之一許鈺的府第。

許申是宋代名臣,其事蹟在祠堂中有其像和相關記載,許申還是歷史上的“潮州八賢”之一。許申肖像畫中有相關記述:

公許申,字維之,號化州長,初舉賢良,宋大中祥符三年登一甲第一名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出知鄞縣,遷知韶州,更吉、柳、建三州,歷廣西提點刑獄,改轉運使兼制江西、湖南諸路,皆有治聲。神宗朝極言新法之政,仵執政,遂坐謫,官終刑部郎中。

和許申畫像並列的是唐代許天正,據稱這是輔助陳政、陳元光父子平定閩地的著名將軍。許天正畫像的全稱是“唐太尉翊忠昭應侯許天正公像”,畫像下記載,列舉其文如下:

公諱天正,字允心,號雲峰,乃陶公之子,博學能文,十五擢明經,為經善。總章二年,與陶公副使陳政平閩。政沒,佐政子元光削苗閩表。官團陳副使兼翊府紀室。敕封存殿前都太尉。至紹興二年,追論前功,晉封翊忠昭應侯,為漳州名官。唐四門學士歐陽詹為公傳。墓香州欄馬頭,坐乾向巽。

追遠堂的過道

再以大澳鄭氏宗祠為例,相關文獻提示鄭氏宗祠變遷和本地鄭氏源流——

據重建宗祠的《序言》所載:祖祠追遠堂興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至今二百餘年。世事滄桑,幾經修葺。迨至公元一九四四年(甲申年),遭“八·八”強颱風毀擊,損壞多處,破漏不堪。時值抗日戰爭末期,天災、兵禍之後,派下子孫,生計艱難,裔孫介特發起並主持,靜仁、祝三、炯庵等裔孫協助,排除萬難,苦心籌劃,於翌年(乙酉年)修復。此後,祖祠他用,歷三十年之後,堂宇失序,祭祀停歇,派下子孫深感愧對祖先,為報祖先之德,發起興修。

上述碑文表明,大澳追遠堂自清乾隆年間出現,經歷了民國後期的較大修復。但現在所看到的大澳追遠堂是近年再次重修之作,竣工時間是公元二○○一年。大澳追遠堂中保留相關記述,記錄本地鄭氏的源流。現錄其牆上文字若干:

我族自宋孝宗乾道五年賜進士及第、諱喬封鄒國公,生三子,長曰仁,次曰寅,三曰謀。謀系本宗派祖,來閩創莆開學。而邑人入廟祀,號為三先生焉。傳七世,伯仲七人,由閩入粵。或居溪南,或居澳頭、柘林,或居潮陽、昆岡、深浦、神山等處,各自創業,立宗迄今,昭穆不失雲。

由上文記述可知,大澳村之鄭氏先祖確是從閩入粵。師生們在大澳追遠堂中,發現有一幅肖像,寫著“宋狀元太師僑公像”。僑公即是上文所說的“宋孝宗乾道五年賜進士及第、諱喬封鄒國公”。

大澳追遠堂中,另有《松坡公墓碑誌》,該志落款是“大明正德十五年庚辰三月節日謹記”。墓碑誌也寫著“公之先世自宋,由莆來潮,創業饒邑,卜居宣化都漢山。”此碑誌所述之松坡公,“生於大元元貞二年丙申正月朔三日,終於至正三年八月廿八日”。據此墓碑誌推測,大澳鄉之先祖,雖然溯源於宋代,但真正進入融入潮汕本地,是在元朝年間。

大澳追遠堂中另有“四世祖平灣公世系表”,此係表對於瞭解潮汕地區鄭氏傳播有較大參考價值。由該世系表記述,四世祖平灣公娶遊氏。五世祖漢德公由遊氏祖媽帶回孃家,經查實定居開創陸豐後坎。十世祖仰松公的後代十八世祖子孫分居福建東山宮前。至於本地鄭氏情況,據世系所示,十五世玉枝公開創東寮、大澳,十五世子悟公開創柘林、碧州、楚巷。

根據大澳追遠堂文獻,師生們釐清當地鄭氏源流如下:

鄒國公——鄭謀……——隱翁公(大澳村鄭氏初祖)——處士公——松坡公——平灣公(四世)——仲僕公——伯素公——和鑫公——鈍叟公——遁實公——石川公——懷廷公——存志公——勵生公——恢如公——玉枝公(十五世)。

上述的十五世子悟公,併為第十四世恢如公所出。

餘論:黃岡許氏大宗祠和大澳追遠堂對了解從前姓氏繁衍、宗族制度、科舉文化,乃至潮汕工藝和建築特點,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兩所宗祠體現了科舉文化、宗族文化的巨大影響,科舉文化和宗族文化的背後精神力量,正是傳統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對祠堂的影響非常深刻,潮汕地區祠堂可為例證。作為了解潮人傳統家風的窗口,潮汕地區出現的大量祠堂的作用

不言而喻。

————————————————

註釋和參考資料:

[i]簡允詩:《石碁古祠尋宗之旅——石碁地區古祠堂與宗族文化探究活動》,《廣東教育:綜合版》,2012年第9期

[ii]王日根:《從墓地、族譜到祠堂:明清山東棲霞宗族凝聚紐帶的變遷》,《歷史研究》,2008年第2期

[iii]黃松書:《潮陽祠堂文化拾趣》,《潮商》,2015年第4期

[iv]吳玉廉:《香火繚繞中的規範與記憶:徽州地區女祠堂研究》,《女學學志:婦女與性別研究》,2004年

[v]周遊、鄭贇:《文化創意產業對村落祠堂公共空間的影響研究——以廣州小洲村為例》,《華中建築》,2013年第12期

[vi]徐僑妹:《澄海傳統祠堂建築的裝飾藝術》,《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年第19期

[vii]李翔:《浙江祠堂文化的比較性研究——以淳安和溫州兩地為例》,《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2年第2 期

[viii]黃秀婷:《挖掘祠堂文化資源,開創特色教育》,《師道·教研》,2015年第11期

[ix]李春霞、程麗秋:《論家族祠堂文化的教育與傳承:以博白客家家族祠堂為例》,《玉林師範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

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回憶從前的明信片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