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忙於搬家,翻箱倒櫃,不經意間翻出壓在書箱底的十多張明信片來,上面的字跡或潦草,或清秀。看著這些發黃的舊明信片,不由回憶起從前學生時代互換明信片的情況。
據說明信片起源很早,是從國外傳入中國的。但我讀小學時,根本沒有明信片的概念。到了讀初中時,適值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市場上的明信片突然多了起來。一天回家,父母告知,“你收到同學的一張明信片了。”記憶之中,這是第一次收到同學寄的明信片,也倍感興奮。寄信片的同學和我本是同班好友,之所以用郵寄的方式,是想讓我有一份意外欣喜。我也禮尚往來,很快寄了一張明信片給對方。
從前的明信片上面往往有風景照,例如桂林山水、黃山風光或加拿大風光,也有香山紅葉、溫馨居室之類。明信片呈長方形,有的附郵資,有的就沒有。明信片之上,往往印有一些勵志性的格言或警句,有的同學就將明信片當成書籤來用。
寄明信片時,有的同學用信封包上,有的直接將明信片投遞。同學們贈送的明信片,價格只有幾角,很是便宜,簡簡單單的幾句問候,寄託了學生時代的純真友情。有時某位同學對另一異性同學表示交往之意,也會偷偷藉助郵寄或暗中贈送明信片的形式。
一九九〇年,進入饒平二中讀書,同學們之間仍然流行互贈明信片。臨近高中畢業時,一些同學甚至買了很多明信片或賀卡贈送同學。較之明信片,賀卡就複雜了,有的同學為進行攀比,贈送各種複雜的賀卡,以示闊綽。
一九九三年考入大學,沒想到,大學生中仍然流行互贈明信片。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年元旦前後,大學中區的郵筒塞滿了形形式式的明信片,甚至周圍地上也堆了一大撂明信片,上面用大石塊壓著,這可想像當年利用明信片進行新年祝願是如何的盛況。大學期間,我也收到一些遠方朋友寄來的明信片。
好景不再,公元二千年前後,不管是學校之內,還是學校之外,很少再看到別人送明信片了。推想原因:其一,物極必反,送明信片是一種流行潮流,潮流過後,人家就不再熱衷了;其二,明信片只是表祝願的一種形式,本身並不利於環保,也不合“低碳”理念;其三,後來電話、手機大量興起,人們習慣用電話問候,或用手機發短信;其四,網絡時代,可藉助軟件製作形形色色的電子明信片,紙質明信片遠不如電子明信片來得經濟、快捷和豐富多彩。
雖然如此,我還是懷念從前寄送明信片的歲月。畢竟用筆將祝願寫在紙上,再小心翼翼地將明信片塞入信筒,這份心情遠非用手機發短信進行問候可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