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某位作家講過:“每位中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揮之不去的‘北京情結’。”確實,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也是中國的文化中心,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假如一生中沒有去過一次首都,就如穆斯林一生中從沒去過聖地麥加,帶著遺憾和失望。
潮汕地區距離北京太遠,潮汕人熱衷賺錢、經商,不關心政治,平日交談,極少議論國家大事,做大官的潮汕人不多。較之江浙一帶,潮汕人對文化的熱情度也遠遠不足。故“北京情結”一說,對於潮汕人而言實屬可有可無。雖然如此,從前潮汕人卻有深深的“香港情結”。
談及從前潮汕人對香港的高度嚮往,是有深刻歷史背景的:其一,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內地十分落後,改革起步不久,深圳尚處開放之初,而香港經濟已經十分發達,早是聞名世界的國際金融、商務和物流中心,香港經濟規模、發展程度遠遠超過廣東。其二,潮汕人喜歡經商,在香港居住、活動的潮汕人在所不少,香港有幾十萬潮汕人,連李嘉誠也是潮汕人,潮汕距香港較近,因為人脈和地脈關係,潮汕人易從香港獲得商品和信息來源。
總而言之,香港對於從前中國人的誘惑自有必然,對於從前潮汕人的吸引力更非同小可。
記得八十年代,每逢過年前後,街邊有很多小販,專賣年畫、掛曆和掛圖,這些圖片的上面往往印有香港風光。雖然當時自己只是一個小學生,看多了這類東西,香港風光很是熟悉。尖沙咀、九龍、新界之類的地名,當時都可以熟悉地叫出。一些香港著名大樓在圖片中的樣子,至今仍能清晰地回憶起。
那時,港片、特別是香港製的功夫片風靡潮汕大地。成龍、李連杰、洪金寶、元奎、林青霞、張曼玉這些大名鼎鼎的演員都是人們熟悉的。當時的饒平縣城黃岡鎮有一座紅星電影院,每當新推出一部香港製的功夫片,往往觀眾如潮,座無虛席,大家只要聽說是香港生產的功夫片就認為值得一看了。
港片之外,香港流行音樂風靡多年。儘管當時很多潮汕人不會講粵語,在街頭巷尾,經常聽到人們坐在路邊,走在路上,或是騎在車上,時不時口哼幾句粵語歌詞,《東方之珠》、連續劇《霍元甲》主題曲、連續劇《射鵰英雄傳》主題曲,都是人們喜歡唱的粵語歌。
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對於潮汕人來說,猶如人間天堂一樣神秘、美妙,充滿各種各樣稀奇古怪、好玩的東西。連《龍虎豹》之類的色情雜誌,也在潮汕地區悄悄出現。大量商品經由香港流入潮汕,當時潮汕人常將經香港的走私品俗稱“水貨”。如果人們看到商品印有“香港製造”,或是“Made in HK”的字樣,就會充滿信任感。因此,很多偽劣商品也掛羊頭賣狗肉,冠上“香港製造”的字樣。
雖然香港距離潮汕不遠,且對當時的潮汕人來說,香港如人間天堂,但當時交通落後,加上籤證不易,倒少聽說周圍的潮汕人到香港的。如果某人到香港一趟,其他人就眼中充滿羨慕。等某人回家鄉,周圍會圍著一群人,大家七嘴八舌,想從他口中打聽出更多新鮮、好玩的東西。從香港回來的此公也滔滔不絕,講話時中氣十足。此時此境,真如阿Q從大城市回來後,泡沫橫飛,對鄉人大講特講大城市的新鮮事一樣。甚至連香港電車,講的人也能扯上半小時之久。
好景不再。進入九十年代,香港經濟下滑。在香港經濟力下降的同時,內地改革開放力度加大,廣東經濟發展迅速,僅以市政建設而論,今天的深圳、廣州在很多方面甚至超過香港,香港又有什麼好看的?香港對於潮汕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潮汕人的吸引力大大下降了。今天,到香港遊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潮汕人去香港旅遊的熱情反而冷卻了。
然而,香港經濟、文化對於從前潮汕人的影響很大。現在,很多中老年潮汕人,提及香港,還會有潛意識的嚮往之情,“哇!這是香港來的!”畢竟,香港是他們心中揮之不去的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