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殊不知就是這麼一塊脆甜可口的西瓜,卻能讓乾隆皇帝大開殺心。一塊西瓜便引發瞭如此一場命案,乾隆私訪路上吃瓜,連連稱讚瓜甜,走出百米後突然下令:殺了瓜農。
為何乾隆龍心大悅後,卻有突然下旨斬殺一位瓜農?這背後有著怎麼樣的故事?
微服南巡,偶遇瓜農
乾隆皇帝一生六下江南,常常喜歡穿著便裝,帶著侍衛們微服私訪,瞭解民情,視察各地政績。今天的故事便得從乾隆皇帝一次南巡途中說起。
南巡逢上酷暑,三伏天的烈日像是要把地都要烤焦,對於自小在皇宮裡養尊處優的乾隆皇帝自是不用說,早已熱汗淋漓。
鄉間田野小路蜿蜒崎嶇,還沒有什麼能遮擋烈日的建築,不多時,眾人便紛紛口乾舌燥,身心俱疲。
但手還沒未碰到瓜農衣角,便被乾隆皇帝制止。
乾隆皇帝平日裡沒少自詡自己是愛民如子的明君,加之不能暴露身份,自是沒有理由叫醒瓜農。於是眾人只好強忍口水,在一旁默默等待瓜農睡醒。
不知何時瓜農才悠悠睡醒,一睜眼便看見一群人圍在身邊,不禁嚇了一跳。
眾人頓時傻了眼,正欲發火之際,又聽瓜農說道:各位在烈日下久等候多時,並未打擾,應是我請各位吃瓜才是。
但隨著話題的不斷深入,乾隆皇帝發現此人滿腹經綸,對朝廷政事知曉的一清二楚,更是對局勢分析的頭頭是道。
瓜農侃侃而談,先是稱讚了當今聖上確實有著一代帝王所具備的才能和英明,“寬嚴相濟”的統治政策更是讓王朝走向盛世。
隨之又指出弊端,重用貪官和珅,搞得朝廷風氣烏煙瘴氣。
大興文字獄,搞得讀書人皆惶恐不敢言。這些話讓乾隆皇帝聽的是一陣紅,一陣白,但好歹不算太出格,乾隆皇帝也就沒有追究。
乾隆皇帝深感此人不俗,其見解甚至遠超朝廷之中的大臣,便想將其拉攏至朝廷。
便詢問道瓜農為何不入朝為官,施展自己的才華與抱負。
只見瓜農搖搖頭,擺手說道自己最看不慣官場那種勾心鬥角風氣。與其在官場爾虞我詐,倒不如在田間當個閒雲野鶴來得自在。
聽著瓜農這番頗有“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發言,乾隆皇帝頓感可惜,但也對瓜農志不在朝廷無可奈何,只好作罷。
但此時瓜農卻指出:瓜不能這樣從中間往兩邊吃,先甜後苦,除了原先的甜,越往後甜味越淡。要從兩邊向中間吃,先苦後甜,才能越來越甜。
路上乾隆皇帝又不禁想起了瓜農所說的先苦後甜,越想越覺得不對勁。
自已應該先苦後甜,這不是在暗諷自己不是明君,讓百姓們的日子越過越苦,這種公然挑釁皇威的行為令乾隆皇帝十分不爽。
結合剛剛攀談時瓜農對朝廷的批判之意,更何況此等人才不歸順自己,日後有很大反清的嫌疑,會對自己的統治造成威脅。
想到此,乾隆皇帝不禁心下一寒,殺心漸起,於是令還不明所以的侍衛回去將瓜農斬殺。
再說瓜農這一邊,起初見到乾隆皇帝便看出衣料雖不奢華,但又是不俗衣物,定是宮裡出來的人物。
吃瓜先從中間吃起,多半是宮裡一直養尊處優的那位。想到可能引來殺身之禍,等到乾隆皇帝走後,瓜農一刻也不敢停留,早已逃之夭夭。
回到侍衛這邊,回到瓜棚,哪還有什麼瓜農的身影,只好回去覆命。
事已至此,乾隆皇帝也只好作罷,繼續深究下去萬一瓜農暴露自己身份就得不償失了。
據傳瓜農是當年“文字獄”的一名受害者,文字獄搞得他家破人亡。妻兒被殺,唯有他一人僥倖逃過一劫。後來投奔親戚,歸隱田地,靠著種地謀生。
後來乾隆怒殺瓜農的故事便在民間廣為流傳,得以保留至今日。
雖然這件事是否為史實還有待考究,但無論虛構還是事實,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百姓對乾隆皇帝某些制度的不滿之意。
結局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從乾隆皇帝怒殺瓜農一事其實便可以看出,這位詩人皇帝也並非正史中渲染的那般寬厚仁慈。
作為九五至尊的帝王,乾隆皇帝也有著歷代統治者傲慢自大的通病,甚至自詡自己為“十全皇帝”。
所以也有猜測乾隆斬殺瓜農也多少有點惱羞成怒的成分所在,但人心難測,更何況帝王之心?
歷史上的乾隆皇帝其實功過參半,嚴寬相濟實現了“康乾盛世”,但怒殺瓜農暴露出來的喜怒無常其實也算是這位多面帝王的側面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