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君對一個王朝而言是大腦,所以這個人必須是文武雙全的人才,否則國家滅亡只在旦夕之間。但是在歷史上卻有一個這樣的皇帝,因為喜好玩樂留下了一個成語叫做樂不思蜀,而他就是“扶不起”的劉禪。
劉禪是蜀漢的第二任皇帝和末代皇帝,但也是繼任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時間長達40年,未有寸功反而還丟了天下,備受後人的唾棄與批判。
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為何劉備要將這諾大的天下交給這麼一個平凡的兒子?這一切在40多年後司馬昭揭開了真相。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其中的故事。
劉禪的繼位
談及劉備為何傳位於劉禪,在歷史上一直眾說紛紜,比較多的人支持的是血緣論。另外,為了能夠讓獨子順利繼位,劉備先後做了兩件重要的事情。
他此前有一個義子名叫劉封,此人論起戰功、論功勞比起趙雲不遑多讓,但劉備為了劉禪能順利繼位將其殺了。話說,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劉封因沒有及時救援被劉備批評了一番。
不久之後,劉封便被賜毒酒自殺,結局比較的悽慘,許多人說是劉備為關羽報仇,其實不然。當時,諸葛亮對劉備說:“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
意思就是從關羽之死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劉封很有心計,劉禪很難鬥得過他,不如直接殺了為劉禪鋪後路,劉備為了兒子毫不猶豫地採取行動。
可悲的是,劉封在死之前都在唸著劉備的好,這讓人不禁扼腕嘆息。也由此讓人懷疑,劉備之所以這麼做就是為了給親兒子劉禪讓位,在義子和親兒子之間誰都會選擇後者。
除此之外,劉備為了劉禪的順利即位,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也要搞出一出白帝城託孤的戲碼。他跟諸葛亮說:若是劉禪不能輔佐,可以諸葛亮自行登基......
此舉看似是全盤信任諸葛亮,實則卻也絕了諸葛亮鳩佔鵲巢的心思,否則蜀漢可能多出又一個司馬懿。甚至有人猜測,在那個昏暗的燈光之下,不知道房間外究竟埋伏了多少刀斧手。
從那天之後,諸葛亮再也沒有可能搶奪劉禪的位置,只能幫助劉禪坐穩了蜀漢的皇位。可惜的是,一直到最後蜀漢滅亡,劉禪都一直給人一種不務正業的感覺。
諸葛亮北伐期間,劉禪在後方拖他的後腿,以至於北伐遲遲沒有進展,後人也給他打上了“扶不起”的標籤。
本來他可以一直隱藏下去,可直到40年後他見到司馬昭,口中說出的一番話讓眾人明白了劉禪是裝的。在那場魏國的慶功宴上,很多人都知道劉禪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也......”
可是很多人卻不知道,劉禪還曾說過這樣的話:“不要傷害蜀國的百姓(大致意思)”,這或許才是他能成為皇帝的真正原因。
大智若愚的好皇帝
《三國演義》中,劉禪在位期間諸葛亮數次北伐,調動蜀漢大陸本就不多的人力物力,短短時間之內就六出祁山,蜀漢的家底為之一空。
這個時間裡劉禪在做什麼?他躺在皇宮裡醉臥美人膝,眼前好歌舞人間來一回。身邊太監幫他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從民間搜尋美女,而且一定是翩若驚鴻之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諸葛亮拼死拼活卻只是為一個紈絝子弟在打天下,可實際情況卻不是如此。
蜀漢建立後,“荊州派”也就是蜀漢起家的老班底,和益州派在朝堂之中不斷髮生摩擦,雙方之間的矛盾幾乎不可調和。
這才是前幾次諸葛亮為何北伐無功而返的重要因素,益州派不願意看著荊州派做大,諸葛亮回去也是連殺幾人才平息了怒火,簡單來說當時蜀漢內部有著十分嚴重的矛盾。
說到這裡不免讓人奇怪,為何諸葛亮在北伐過程中從未見過一封彈劾的書信?這其中就不得不說是劉禪的功勞。
諸葛亮勞師北伐時,劉禪拼命地幫忙維持內部平衡,儘量地為諸葛亮創造了一個穩定的大後方。
他在儘自己的全力幫助諸葛亮,即便是諸葛亮數次無功而返,即便是明知不得已而為之,劉禪依然為他扛下了所有,所以說劉禪真的傻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三國演義》中將劉禪的種種不合理的所作所為,歸納為了智力受損,但歷史上的劉禪確實十分健全,在這一點上有很多的證據可以證明。
諸葛亮死後,劉禪直接永久性地取消了諸葛亮的位置,將權力收到自己的手裡,如果不是一個城府極深的君王,又怎麼可能幹出這種事情?
另外,縱覽整個三國時期,劉禪在蜀漢的皇位上呆了近40年,這樣的時間長度無任何一個帝王可比(三國時期),能夠穩固皇權40年的人,你能說他是傻子嗎?
舍小家為大家
劉禪出生在劉備起步的階段、是劉備的獨子,自然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君臣之道深入心底。再加上他從小就見慣了打打殺殺,所以很容易生成一種心思,那就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窮生奸計富長良心,劉禪自然而然會生出一種悲天憫人的想法,但身在帝王家自是薄命人,他只能將這份善良藏在心底,尤其是在做了君王之後。
縱覽劉禪在位期間的所作所為,他並沒有做什麼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的舉動,在諸葛亮多次北伐後,蜀國的國力也在他的經營之下得到了一定的恢復。
可以說比起父親劉備來說,劉禪更像是一位仁君的所作所為,所以說到蜀漢的滅亡劉禪只是一個背鍋的人。既然如此,為何蜀漢還是滅亡了?原因很簡單。
本來蜀漢就是三國裡最弱的一個,諸葛亮多年來的“以攻為守”看似是將曹魏打疼了,但實際造成的傷害根本無關痛癢,反而是將蜀漢的戰爭潛力一掃而空,由此最早滅亡也是歷史的必然。
至於說到挽救國家,姜維後期在劉禪的支持下也是有過北伐的經歷,劉禪做了自己該做的,但是天下大勢終究不可逆,面對洶湧而至的魏國大軍為了子民的安全而選擇屈服也沒什麼不對。
鄧艾打入成都後,曾找到了蜀國的戶籍冊,其中寫的內容也很明顯,大致意思就是蜀國只有90多萬人,但卻有十幾萬的士兵與官員,也就是8個人就需要樣一個公務員,其中的壓力可想而知。
劉禪在魏國受到屈辱,甚至被封為了安樂公,或許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只有自己表現得不值一提,司馬昭才會放過他。最鮮明的對比就是,姜維想要恢復蜀漢,結果卻因為敗露連累了很多人一起慘遭屠刀。
從某個角度來說,劉禪本質上也算是一位仁君,他打開城門不做抵抗,要求鄧艾善待成都的百姓,做了一個君王該做的事情——保境安民。
對於這樣的劉禪,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