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在文體上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
對聯言簡意賅,對仗工整,講究平仄,韻律優美,有兩處相同——字同形同,實乃中華語言藝術之瑰寶。
隨著歷史的推移,對聯也在不斷衍變,從一字聯到多字聯不等。
同時對聯在形式、聯律、禁忌等方面有諸多要求。
古往今來,諸多學士雅客舞文弄墨,通過對聯來切磋學術造詣,體現自身文學修養,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對聯。
說到經典對聯,清高宗乾隆和他的臣子紀曉嵐,最有發言權。
讓我們回到清朝,走近乾隆和紀曉嵐,在歷史的長河中,一探究竟。
“對王之王”紀曉嵐
若論對對聯,紀曉嵐可謂不折不扣地“對王之王”。
一次乾隆起了玩心,想出一個很難的上聯,藉此刁難紀曉嵐,滅其威風。
冥思苦想,他出了上聯:“鼠無大小皆稱老”。
七個字的上聯,乍看簡單,實則暗藏玄機。
首先是十二生肖中的鼠,體型雖小但排在生肖首位,故稱“老鼠”。
其次難在“皆稱”二字,這是一個俗語,而不是文學術語,能對應的詞很少。
不出所料,紀曉嵐被難住。
乾隆喜不自勝,不可一世的才子紀曉嵐,也有被朕難住的一天!
沉默片刻,紀曉嵐偶然看見了大殿上的鸚鵡,他一拍腦門,隨即回覆乾隆道:“鸚有雄雌都叫哥。”
在古代,人們俗稱鸚鵡叫鸚哥。
此對與上聯遙相呼應,天作之合,周圍的人聽後無不拍手稱妙。
那此幅對聯妙在哪呢?先看“雌雄”對應“大小”二字,巧妙化解了這個難題,同時呼應了句末的“哥”字。
再看紀曉嵐用“都叫”破解“皆稱”,人云大俗即是大雅,你用俗語那我比你更俗,這樣一對真可謂滴水不漏,實在高明。
這下連絞盡腦汁出題的乾隆,也被紀曉嵐的機敏和文采折服。
這則對聯,是當之無愧的經典。
很多人好奇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紀曉嵐,是如何爬上高位,又與乾隆及其他大臣之間,發生過哪些趣事呢?
神童有“神通”
故事要從紀曉嵐兒時說起。
紀曉嵐名紀昀,雍正二年(1724年)出生於河北滄縣,為紀容舒次子。
在這樣一個官宦世家中降生,紀曉嵐的命運註定與“官”結下了不解之緣。
紀曉嵐才思敏捷,天資聰穎,小時便展現了極強的學習天賦。
他師從及孺愛先生,四書五經作伴,深受孔孟之道的影響。
當別的孩童自由自在玩耍時,他在私塾苦讀,別的孩子目不識丁時,他已出口成章。
紀曉嵐六歲那年參加童子試,他年齡雖小但本領大,不僅考取了優異的成績,還獲得了“神童”的稱號。
一時間紀曉嵐的名聲傳遍十里八鄉,大家無不欽佩一個垂髫小兒,看著自家還蹲著玩泥巴的兒子,著實是人比人氣死人。
在這要強調一下,童試可不是小孩考試,而是一大批幻想考取功名,平步青雲的學子,科舉考試的“初體驗”。
通過考試的學子被稱作“生員”,俗稱“秀才”,這才算撿起了科考的“敲門磚”。
有很多人考到花甲古稀之年,也入不了門,只能當一輩子童生。
這樣對比之下,紀曉嵐神童之名可不是浪得虛名,而是真才實學,實至名歸。
看過《鐵齒銅牙紀曉嵐》的朋友知道,紀曉嵐巧舌如簧,風趣詼諧,常懟人於無形之中,俗稱“不帶髒字罵你”,你還得陪臉笑嘻嘻。
這樣的特徵在紀曉嵐小時便嶄露頭角。
據說紀曉嵐有一老師,是個花白鬍子,脾氣古怪的老學究。
一日紀曉嵐上學時撿到一隻小鳥,他如獲珍寶,歡天喜地的拿到私塾去,怕老師發現,將它藏到了磚牆縫隙間,經常去逗弄它,上課時也無心聽講。
誰知老師不解風情,發現此事後,為了懲戒紀曉嵐,竟對一隻小鳥痛下殺手,用磚頭堵住縫隙將它活活壓死。
這還沒完,老師咄咄逼人,出一上聯:“細羽佳禽磚後死”。
紀曉嵐本就為小鳥之死哀痛,這可惡的老學究還火上澆油,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拍拍聰明的小腦瓜,突然靈光一現,靈感迸發,對出下聯:“粗毛野獸石先生”。
此對瞬間讓施老頭氣血上湧,頭暈目眩,更可氣的是還不能發作。
紀曉嵐看到施老頭豬肝色的臉,估計要開心的手舞足蹈。
此對妙在何處呢?其一,細羽佳禽對粗毛野獸,施老師殺害這樣的佳禽,那和野獸有何區別?其二,小鳥是被磚頭壓死的,施同石,變相罵你不通人性,不近人情,妙哉!
俗話說“三歲看老,七歲看小”,紀曉嵐的未來已經明瞭。
跌跌撞撞入仕途
十一歲時,紀曉嵐隨父入京,在北京度過了他的青春歲月。
京城的繁華熙攘,讓紀曉嵐大開眼界。
他立志要考取功名,在朝堂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通往成功的路都是坎坷崎嶇的,神童紀曉嵐也不例外。
從二十歲到三十歲,從弱冠到而立,紀曉嵐始終挑燈夜讀,懸樑刺股。
這期間他還經歷了喪母之痛,對他造成了不小的打擊。
小的成功後接踵而來大的失敗,紀曉嵐沒有放棄,他相信曙光終會到來。
皇天不負有心人,乾隆十九年,紀曉嵐參加會試,順利通過。
會試後的殿試,乾隆皇帝親自面試,紀曉嵐中二甲第四名,賜進士出身,授庶吉士,正式開始了他的官場生涯。
若論年齡,紀曉嵐在“公務員”編制中,屬於大齡青年。
況且他的科舉名次不算高,想青雲直上,除了靠真材實料,還得靠為官之道,紀曉嵐深知其中奧妙。
一番運作,紀曉嵐終於在朝中安身立命。
如何討取“顏控”皇帝歡心
長久以來,因張國立老師飾演的紀曉嵐形象深入人心,導致大家對歷史中真實的紀曉嵐認知,有失偏頗。
清史中記載紀曉嵐的長相“貌寢短視”,解釋下就是不僅醜還是個深度近視。
按理說相貌由父母基因決定,自己沒法做主,這沒什麼好說的,可你架不住皇帝是個“顏控”啊!
這可不是空穴來風,據史料記載,乾隆帝任用的官員,如和珅、劉統勳、董誥等人,無不是玉樹臨風,儀表堂堂的美男子。
這樣一想,便知曉紀曉嵐為何始終未得乾隆重用。
真是應了那句話,想看的是臉而不是你那一肚子墨水。
紀曉嵐聰明,既然先天不足,那後天補回來唄!為了贏得乾隆的信任,討取乾隆歡心,得劍走偏鋒,另闢蹊徑。
紀曉嵐剛入朝做官,恰逢元宵佳節,紫禁城中張燈結綵,喜氣洋洋。乾隆下令讓文武百官出燈謎,以便懸掛,也增趣味。
紀曉嵐上下打點,疏通關係,作一幅對聯為謎,將其掛在各處顯眼位置,並標註從上下聯中得出二字作橫批,即為謎底。
上聯:月圓月缺,月缺月圓,年年歲歲,暮暮朝朝,黑夜盡頭方見日。
下聯:花開花落,花落花開,夏夏秋秋,暑暑涼涼,嚴冬過後始逢春。
這幅對聯字同形同、對仗工整、措辭嚴謹、音符和諧、面底呼應,紀曉嵐文學功力可見一般。
元宵節當天,乾隆夜遊燈會,將其餘大臣的燈謎一一解出後,唯獨猜不出這幅聯謎。
他詢問侍臣此謎何人所作,得知是紀曉嵐後,召他面見回覆,得知答案後對他大加讚賞,自此開始重視紀曉嵐的文采。
乾隆平日愛寫詩,是個不折不扣的文藝青年,經常出題考較紀曉嵐。
某一年的除夕,天降瑞雪,紀曉嵐陪伴乾隆外出看雪景。
乾隆望著漫天大雪下,仍傲然綻放的梅花,突發感慨:“老叟扶持觀梅花,唉!青春已過。”
紀曉嵐悟出這是乾隆在出題,他毫不遲疑,脫口而出:“幼童側耳聽鞭炮,呦!又是一年!”君臣相視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與和中堂相愛相殺
在影視劇中,紀曉嵐與和珅是一對歡喜冤家,傳出許多風趣軼事。
當然了,藝術形式的加工與史料肯定有所出入,在史實上也有失偏頗。
不過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大家多是圖一樂,不必吹毛求疵,也不必過於深究。
相傳乾隆召和珅紀曉嵐赴宴,席間君臣吟詩作對,把酒言歡,不亦樂乎。
和珅一看這氛圍到了,那不得想辦法哄乾隆更開心?
席間有一道用五花肉做的菜,和珅突然想到用對聯博君一笑。
“三斤四兩五花肉”,這純粹是和珅有感而發,看上去平平無奇,實則在數字和二者的對應上,都十分巧妙。
此聯一出,和珅看向紀曉嵐,心裡想看你如何對答。
倘若答不出,可在萬歲爺面前鬧了笑話。
乾隆也樂於看二人明爭暗鬥,為自己的生活添點樂趣。
紀曉嵐微微一笑,指著桌上的小蔥說:“五兩六錢七把蔥”。
紀曉嵐所對,無論是從體裁還是數字上,都有所對應,實在是精妙絕倫。
乾隆連連稱讚紀曉嵐應變之快,才子之名當之無愧。
和珅還在鬱悶被紀曉嵐輕描淡寫擊敗,再仔細琢磨下聯,竟給他嚇出一身冷汗!
原來這個下聯可不是字面意思這麼簡單。
首先看數字,“三斤四兩”
形容的是五花肉分量,無可厚非,“五兩六錢七把蔥”則顯得不對勁。
如果買七把小蔥要花費五兩六錢,那這個物價也太高了。
這其實是紀曉嵐給和珅挖的一個坑,和珅作為有名的大貪官,掌管著宮中一切採購之事。
和珅通過做假賬的方式,中飽私囊,例如購買御膳房食材,便宜的往貴了寫,貴的往天價寫。
通過對聯,紀曉嵐暗中諷刺了和珅,也間接提醒乾隆,這份才思和反應能力,著實令人讚歎。
紀曉嵐,年少成名,入仕不順,大起大落,幾度沉浮。
乾隆對他的評價是:“昀讀書多而不明理,惟誥在直勤勉。”
客觀來說,他是一個好文人,而不是一個能臣。
在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對他而言,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自遭貶回朝後,他律己修身,堅定信心做一個清正廉潔,恪盡職守的好官。
相傳他臨終前,告誡子孫:“貧莫斷書香,富莫入鹽行;賤莫做奴役,貴莫貪賄贓。”
他的後人們將他的醒世名言整理成“紀氏家訓”,教導後人安貧樂道、耕讀傳家。
嘉慶十年,紀曉嵐病逝,享年八十二歲。
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諡號“文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