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鄧小平同志的南方談話好似一個砸進水池的巨石,引起全國軒然大波,也讓很多對改革不知所措的人們心中產生新的動力。其中有個“膽大的”,不僅大踏步推進國企改革,甚至為了改革把國企“賣了”,最後居然朱鎔基副總理都來表揚他。他就是陳光。
歷史和時代的選擇
1978年,改革開放的大幕正式拉開,很多國企都自願或者不自願地加入到了這場改革洪流中。但新進中總有問題,很多國企的改革淺嘗輒止,只是對政府和企業間的利益關係進行調整,對於整體的大框架則是分文不動,所以,很多改革後的國企根本不能面對市場挑戰,依然艱難維生。
但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後,山東諸城的市長陳光決定要大膽走出第一步,對整個國企改革來記猛藥。
當時的陳光才36歲,到諸城上任也才一年多,但是這一年多財政報告讓他瞠目結舌,150家企業103家虧損,虧損額1.47億元,整體負債率90%左右。並且,就算沒虧損的企業也是艱難度日,靠停產的方法減少成本,職工生活保障嚴重不足,政府財政收入慘不忍睹,甚至很多的幹部教師的工資都沒法發放。
後來陳光就感慨:“坐在辦公室裡我掰著指頭就算,改革開放這麼多年,改來改去也都十幾年了,可經濟還是老樣子,我真是打心眼裡感到著急。”
就在這個時候,陳光學習了南方談話的重要精神,並且從中明白了國企改革的要點是產權改革,兩者不能再像以前一樣糾纏一起,要想發展就必須產權分離。於是,陳光就把國企“賣了”。
這個“賣”字並非陳光一開始的計劃,他最初想的是“租出去”,在幾個試點改革後,才將“租”改成了“賣”。但是這個“賣”,不是賣給國外企業或者其他公司,而是賣給自己的員工。
剛開始時,陳光的兩個方案是,一,國企的20%的產權賣給員工;二,全部資產賣給員工,但國家還會出資入股。兩個方案都沒有徵得員工的同意,所以陳光就讓員工自己做個方案,結果讓他大跌眼鏡:國企的全波資產均由職工買斷,國家完全不控股!
當時所有領導都被這個“激進”的方案嚇住了,但陳光卻覺得可行,因為他的腦海裡牢記著照鄧小平同志的“三個大膽”精神。於是連夜開會討論後,最後決定按照員工們的方案改革,按照職位階梯來依次控股,保證所有職工都能參與裡面!
就這樣,從這一家國企開始,諸城全城的“賣國企”浪潮正式開始,在兩年時間裡,全市94%的鄉鎮以上企業得到改革。當時有《人民日報》的記者去採訪諸城職工:為什麼人數一樣,設備一樣,技術一樣,你們的產量卻比其他企業高一倍?
職工們無不洋溢著笑臉表示,這企業我們都有股份,乾的多就能賺的多,而且還能自己當家做主。所以大夥的積極性就高了。
但是,就算改革成果斐然,這麼一大步的改革,必然會引起爭議和質疑。
“賣光”國企,“臭名遠揚”
由於那個年代的信息通訊還是不夠發達,所以陳光“賣國企”的事情依然沒有傳播開,並沒有引來中央的注意。但是1994年,香港的一家媒體不知道是怎麼知道了這一回事,就把他的事蹟刊登報紙,宣揚給全國,還為了增加知名度,把陳光稱作“陳賣光”。
就在外界質疑浪潮逐漸起來時,諸城內部也開始出現不同聲音。有一些守舊的老幹部覺得這是在“違法犯罪”,所以從一開始就極不配合改革步伐;有些市民覺得把企業賣給職工,肯定是企業遭到嚴重虧損,政府就是在“甩鍋”給百姓。
1996年,央行派了一個調查小組過來查賬,發現期間沒有什麼貪汙;後來中央又派了調查團,從頭到尾對這場“賣國企”風波和兩年來的改革進行評估,最後確信,陳光的這套改革是可行的!
最重要的是,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在聽完回報後決定親自調研。在對幾個企業實地調查和連續幾天的座談會後,朱鎔基對陳光“賣國企”改革的行為表示鼓勵和支持,並且對改革提了一些可以修改的地方。
在受到中央肯定後,反對的聲音也消失了,各地也派遣大量考察團來學習諸城改革的經驗。但陳光的改革之路還遠沒有結束。
新時代,新改革
1997年,陳光被調到菏澤當市長。在面對比當年諸城經濟情況更糟的的菏澤,陳光大手一揮,要把菏澤的企業都“送出去”,就是把困難企業“送給”優勢企業,由優勢企業牽頭,整合兩家企業資源,增加原有的企業競爭力。
這次改革依然受到很多人的反對,特別是被“送”的企業高管,他們的意見最大。面對這種情況,陳光一家家的上門做心裡疏通。由於諸城成功的改革經驗,很多人在聽到勸說後也都轉而支持改革。後來陳光不負眾望,在來到菏澤五年後,就將原來企業90%的虧損率下降到了12%.
在進入21世紀後,陳光也逐漸老了,但是他為人民,為百姓謀福利的心卻還在燃燒。2014年,陳光在淄博、煙臺、德州等城市進行調研,率先提出“企業是混合經濟的基石”這一要點。2016年到2018年,陳光依然堅持實地調研第一線。2018年後,則又開始致力發展山東特色酒行業,要將山東的芝酒做大做強。
改革之路永遠是艱難的,行走在這條險阻道路上的每一個先行者都是值得我們欽佩的。陳光用他的身體力行、用他的那股衝勁,為整個山東帶來了改革的春風。這股改革春風,還將繼續吹滿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