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秦叔寶和尉遲敬德二人是現代人最為熟知和喜愛的唐代開國名將,早先也是李世民最寵愛、最得力的麾下大將,二人為大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人對這二人有著這樣的評價:“雙銅打出唐世界,單鞭撐住力乾坤”。但是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登上帝王的寶座之後,對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的態度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前期有多少寵愛,現在就有多少冷落。那李世民的態度前後為何會發生如此之大的轉變呢?

​​

秦叔寶與尉遲恭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把其根本原因歸咎於李世民不是一個明君,心胸狹窄,容不下功臣,上臺之後卸磨殺驢、鳥盡弓藏。認為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而當時的史官為了迎合歷史,就把李世民塑造成了英明神武,文治武功的明君形象。

實際上李世民確實是一代明君,除了早先的弒殺兄弟、逼迫父親登上帝位和晚期沉迷於丹藥而去世之外,再找不出任何的黑點。要是李世民真有這麼不堪,怎麼能夠容忍魏徵一次又一次地直面衝撞,搞得自己全無面子?所以這個說法明顯是站不住腳。而李世民態度變化的原因有三個:

​​

《隋唐英雄傳》秦叔寶劇照

根本原因:冷落秦叔寶、尉遲敬德,重用李氏大將,鞏固皇權

王朝自古以來都是馬上得天下,而不是馬上治天下,作為一個明君,李世民當然也明白兵權的重要性。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登上帝王之位靠的就是手中掌握的兵權和對將士的忠心。所以他當然明白兵權掌握在他人手裡會對自己產生多大的威脅。因此才故意冷落秦叔寶和尉遲敬德二人,讓他們明白李世民的忌憚。

重用李靖和李績更能體現出李世民的外姓將領的忌憚,自從登上皇位以後,除了在滅高昌的時候派侯君集掛帥以外,其他的大多數時間都是自己掛帥親征,而其餘的戰爭都是由李靖和李孝恭、李道宗這樣的李氏子弟負責,可見李世民對外姓將領的防備。

​​​

《隋唐英雄傳》尉遲敬德劇照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文治和武功都能夠排進第一檔的君王,李世民出生於世家大族,自小讀書習武,參與政事,自然也明白王朝的建立要依靠武將,但是王朝建立以後,武將就成了王朝不穩定的根源,文臣才是盛世的根基,因此就要對武將進行打壓。

主要原因:保全悍馬功臣,給予一條生路

再者,自古以來,開國文臣可能有一個安度晚年的機會,武將基本上都是“狡兔死,走狗烹”,而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是純粹的武將,哪能明白這個道理。而同為武將的李靖和李績都是文武雙全之人,早已明白自己所處的境地,因而常年夾著尾巴做人,迎合統治者的心思,向李世民表明自己的態度,讓李世民放心,才能夠繼續受到李世民的重用,就算是這樣,李世民還時常敲打李靖和李績,更不要說看不清形勢的秦叔寶和尉遲敬德了。

​​​​

玄武門之變

秦叔寶早在大唐建立之前就因為單雄信一事和李世民有了隔閡。早先討伐王世充時,秦叔寶捉拿了王世充麾下大將單雄信,秦叔寶和單雄信是至交好友,因從希望李世民網開一面,放他一條生路,但是李世民並未答應,秦叔寶從而對李世民有所怨言。如果再不進行打壓,說不定還會生出何種事端。

比起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的圓滿結局,侯君集可謂是不幸當中的不幸者,侯君集的功勞遠在這二人之上,可是這至高的功勞換來的卻是命喪黃泉,其原因除了侯君集自己謀反作死之外,還有李世民的意志,要不是為了政權穩定打壓,也就不會有謀反這一事件。因此李世民對二人的打壓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是對二人的保全,給予二人一條生路,不至於落得一個“兔死狗烹”的下場。

​​​

李世民

次要原因:李世民更加喜愛儒將,而不是純粹的武將

雖然李世民有非凡的包容之心,但這都是對於大唐的文臣來說,對於武將,李世民可沒有這個待遇。而李靖、李績等將領能夠不被打壓,受重用的原因除了有自知之明之外,另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們都是儒將,除了將才之外還有治理國家的相才。

在政局穩定之後,其他人都受到重用,唯獨秦叔寶和尉遲敬德二人成了李世民的門神,說得好聽一點就是皇帝的近衛,保護皇帝的安全,說的不好聽一點看門的。可見李世民登上帝位之後對純武將的冷落。

總結:李世民上臺前後對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的態度反差之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二人自身的原因倒是其次,主要原因還得歸咎於李世民身上。李世民的態度也再一次論證了歷史的真理——鳥盡弓藏。

227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崇禎剛登基時用東林黨組閣,為何短短二年後,就徹底拋棄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