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秦漢時有民謠:阿房,阿房,亡始皇。果然阿房宮未成,而始皇、二世皆亡。坊間一直有項羽焚燒阿房宮一說(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實屬訛傳。謠言肇始者就是唐代的杜牧。他的名篇《阿房宮賦》是高中課本的教材,流行之廣,難以復加。但語文老師不懂歷史,歷史老師不講語文。最後項羽就背鍋了,有點冤枉。
畫家筆下的阿房宮
阿房宮名字的由來說法一:秦王嬴政出生在趙國的邯鄲城,愛上一個邯鄲女子,名叫阿房。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想立她為皇后,卻遭到眾大臣反對,只因她是趙國的女人。阿房為了不讓嬴政為難,自殺殉情。秦始皇為了紀念他深愛過的女子阿房,因而起名阿房宮。
這個說法有野史的風範,有點不靠譜。
說法二:阿房一名是由於宮址靠近咸陽而得名的。"阿,近也,以其去咸陽近,且號阿房。"
阿的解釋是對的。但是如果是因為距離咸陽近,應該叫阿陽才對。
說法三:阿房一名是根據此宮"四阿旁廣"的形狀來命名的。阿,亦可解釋為曲處、曲隅、庭之曲等。阿房宮"盤結旋繞、廊腰縵回、屈曲簇擁"的建築結構就體現了這種"四阿房廣"的風格和特點。《史記·秦始皇本紀》索引中解釋此宮為何稱阿房宮時說:"此以其形命宮也,言其宮四阿旁廣也。"
史記索引是唐代史學家司馬貞的大作,所以"四阿旁廣"的說法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另外後世流行的廡殿頂,在宋代以前稱為"四阿頂",是建築最高的規格。阿房宮的規格很高,肯定也是這種屋頂。這也印證了司馬貞的說法。
說法四:之所以被稱為阿房宮,是因為上宮宮殿高峻,若於阿上為房。這一觀點出自《漢書·賈山傳》,傳中的註釋曰:"阿者,大陵也,取名阿房,是言其高若干阿上為房。"
換言之,阿房宮是由於宮殿建築在大陵上而取名。從考古發掘來看,阿房宮就建在高峻的臺基之上,如《漢書》所言。但秦漢之時,宮殿都是高臺建築,阿房宮也是如此。所以這個命名也有待商榷。
說法五:《長安志》解釋為"阿"是因宮殿與山相鄰,未有名,先稱在阿房。這種說法出自《史記》中,阿房未成,宮成就會命名的說法。
《史記》的說法見下文。
綜合看,司馬貞和司馬遷的解釋最靠譜。
司馬遷筆下的阿房宮《史記》中,關於阿房宮的記載如下:
"先做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
詩人和書法家眼中的阿房宮唐人杜牧有阿房宮賦: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柳侯祠中的杜牧像
這是對阿房宮建築的描述。後面還提到了楚人燒燬阿房宮之事: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杜牧是詩人,旨在借古諷今。阿房宮只是個引子而已,藉機表達他的思想才是本意。至於一些細節,比如阿房宮的規模,建築形制等等,都是誇大其詞。
項羽焚燒阿房宮,史書中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另外,按照現在的考古和建築學界的意見,阿房宮當時並未建成,只有夯土高臺,未有木結構屋頂,那怎麼燒?
《史記 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開始修築阿房宮前殿,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就把修建阿房宮的勞工調到驪山修秦始皇陵。到了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四月,秦二世又繼續修築阿房宮。一直到秦二世去世,阿房宮始終沒有完成。
班固的《漢書 五行志》中,明確說阿房宮沒修完,秦朝就完了:"秦復起阿房,未成而亡"。
劉敦楨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也採取了上述說法,認為阿房宮並未建成:"現在阿房宮只留下長方形的夯築土臺,東西長約1公里餘,南北長約0.5公里,後部殘高7~8米。臺上北部中央還殘留不少秦瓦。"本書成書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書中的"秦瓦"並未標明考古或者文獻出處,有些疑問。
2002年10月到次年12月,阿房宮考古隊在前殿遺址進行勘察,搞清楚了夯土臺基的準確尺寸。但是沒有發現秦代的文化堆積層,如果確實存在過秦代建築,被毀之後肯定有堆積層存在。考古發掘中,倒是發現了漢代文化堆積層,其中有秦代的板瓦片,筒瓦片。但是,始終沒發現秦代瓦當。所以從考古發現來看,阿房宮也沒有建成!
另外,在阿房宮前殿臺基的鑽孔勘探和挖掘取樣來看,沒有火燒過的痕跡。
綜合看來,阿房宮並未建成,項羽也沒有火燒阿房宮,也根本沒辦法燒。
項羽背的黑鍋,可以甩給杜牧了~
參考文獻:史記,司馬遷
漢書,班固
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二版,劉敦楨
阿房宮賦,杜牧
中國建築畫,樑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