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相信看過《小李飛刀》的人,都應該對李尋歡家門口的那一幅“一門七進士,父子三探花”的對聯印象十分深刻。這一副對聯並非古龍所虛構的,而是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其最早出自於清朝人之手,意指北宋蘇氏一門,蘇洵、蘇軾、蘇轍三人,都是我國曆史上鼎鼎有名的大文豪,也都各自在廟堂上有過一番作為。

北宋蘇氏一門中,最為有名的便是東坡居士蘇軾。蘇軾在歷史上以豪放灑脫著稱,即使在今天我們也可以在他的文學作品中領略一二。可是這樣的性格卻並不適合北宋的朝堂,蘇軾做官幾年之後便被貶謫到外地。而蘇軾的弟弟蘇轍生性謹慎,在廟堂中可謂如魚得水,為了撈哥哥回到京城,蘇轍勤勤懇懇,一路晉升,最終做到了宰相的位置。那麼具體發生了什麼呢?

三父子中的父親蘇洵,年近三十方知發奮讀書,寫出了《六國論》等名傳千古的文章,可惜在當時無人欣賞,他也未能考取半點功名,無法報效國家。蘇洵對此十分失望,便將修身齊家治國的願望放在了自己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身上並悉心教育他們,希望這兩個孩子能夠有朝一日在朝中有一番作為。

十年後,蘇軾和蘇轍已經學有所成,到了參加科舉的年齡,可蘇洵認為自己的兒子們還太年輕,不放心他們單獨進京趕考,便帶領著兩人負笈遊學,前往開封遊歷。到了北宋京城之後,蘇洵特意拜訪了當時的文壇名家歐陽修,不曾想,歐陽修在讀過蘇洵的作品後讚不絕口,一時之間蘇洵名動京城。

可惜好景不長,兩人過了幾年的安穩日子後,蘇洵在開封病重去世,蘇軾蘇轍二人只好向朝中告假,跋山涉水回到蜀地,只為將父親安葬在家鄉。這一走便是三年,三年間,朝中風雲變換。等到兄弟二人重返廟堂時,發現朝中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不久後,宰相王安石上書推行變法,舉國皆驚。

王安石變法是北宋年間震動朝野的大事,廟堂之上的各大官員紛紛為是否支持變法而分成了兩派,就連蘇氏兄弟也因此產生了分歧。蘇轍認為新法雖然有著不夠完善的地方,但是仍然不失為一種好的嘗試,而蘇軾作為哥哥更加穩重,認為新法根基尚不牢靠,想要變法必須慎之又慎。

當時的宋神宗剛剛即位,作為一個年輕的皇帝他更願意嘗試新鮮的事物,於是便在朝堂上無條件的支持變法派,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在京城一時風光無兩。為了能夠更好的推行新法,變法派的官員開始秘密結黨,勢要將與自己意見不合的人排擠出京城,蘇軾見此光景,只得長嘆一聲,親自向宋神宗請求貶出京城,就任杭州通判。

因此蘇轍開始在朝中大力支持變法,甚至多次向宋神宗建議推行新法,因此很受宋神宗的器重,同時蘇轍也與王安石辯論新法,為其查漏補缺,王安石在聽了蘇轍的建議後,也深知自己所推行的新法中仍有不足,也十分欣賞這個心思縝密的年輕人。最終在王安石的推薦與宋神宗的賞識下,蘇轍終於一步步走到了宰相的位置。

宋神宗見自己的宰相為了親人做到這一步,也就順了蘇轍的意。於是就以蘇氏家族兄友弟恭為由將蘇軾從大牢中放了出來,同時也剝奪了蘇轍的官職,將兄弟二人接連貶出京去,號稱永不再用。兄弟二人從此之後也對官場心灰意冷,此後便退隱山林,潛心研究學問與文章,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常言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蘇軾蘇轍二人的兄弟情深,便是對“齊家”二字的最好詮釋。試想蘇轍若是為了自己的權勢,不肯放棄宰相一職,任由哥哥蘇軾遭受牢獄之災,即便蘇轍日後位極人臣,又有誰能夠相信他真的可以治理好國家呢。兄友弟恭從來都是我們中華傳統美德之一,後人更應當向蘇氏兄弟二人學習這種美德。

1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古人睡覺老愛用瓷枕頭,不難受麼?對女子也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