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時期,秦國就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國家,為了擴大自己的領土,增強自身的實力,不僅不斷擴充軍事力量,而且對其他國家的資源也虎視耽眈。雖然秦國經歷了商鞅變法,國力有所增強,但是其經濟實力和軍事實遠遠無法與其餘的六個諸侯國持平。秦惠王更元九年,就統一六國的戰略問題,張儀和司馬錯曾在惠王面前展開了爭論。惠王贊成司馬錯佔蜀伐楚的想法,由於當時的政治形勢對秦國非常不利,蘇秦的合縱思想已深入人心,秦國如果採取張儀的建議,對六中國產生威脅,就會促成六國的聯合。
秦惠王
此時的巴蜀之地沃野千里,物產豐裕,素有“天府之國”美譽,有良好的資源,物產豐富。秦國對這樣的寶地自然是虎視眈眈。因為對於秦國來說,領蜀地能夠大大增強秦國的國力,巴、蜀成為秦統一戰爭中主要依賴的地區,對楚之國都和西部廣表地區構成了東西夾擊之勢。可惜的是,關中與漢中、巴蜀之間,陡峭,地形複雜,於是成為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交通非常困難。早在秦未南下之前,楚威王就因“秦有舉巴蜀並漢中之心而“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因此,對於楚國來說,加強其西部防禦勢在必行。
楚威王
對於秦國來說,吞併六國的戰爭,所需要的物資是巨大的,光靠關中供應遠遠不夠,一旦打起仗來,即使秦國的軍力強盛,也難以支援很長時間。完全戰勝其他六個諸侯國,需要充足的準備,不僅是在軍事上,而且是在經濟力量和物資供應上都應充分準備。而巴蜀、漢中豐富的物產,很難運往關中。物資的缺乏,使秦國難以在東部戰場向其他諸侯國採取大規模行動,這就大大遏制了秦國的東向發展。秦國自然不願意自取滅亡,但是由於關中與巴蜀、漢中間的交通沒有得到改善,極大地阻礙了秦國兵力的調動以及巴蜀物資的外運。
關中與巴蜀、漢中間的交通阻塞
於是,因為政治、軍事和經濟的迫切需要,秦國開始考慮在這條必經之路上修棧道,以便統一六國,實現統一天下的雄心。秦嶺、巴山之中山脈眾多,層層疊疊,並且多是陡壁懸崖,地形複雜所以在這裡修建棧道是一項艱鉅的工程,必須具備一定的科技條件,否則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秦國自身的鋼鐵資源和冶煉技術都很欠缺,只有獲得大量的鋼鐵,才具備修棧道的條件。秦國自身缺乏的東西只能到其他國家去“取”了,之後,秦人佔有了楚國的鋼鐵工業基地,這才基本解決了鑿山的工具問題,為開鑿棧道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秦人佔據楚國的鋼鐵工業基地
秦昭襄王(公元前266年即位)的相國范雎修築過棧道,時人蔡澤稱:“棧道千里,通於蜀漢,使天下皆畏秦。“可見棧道的修建對於秦國的意義是何等重大!我們知道的這幾條秦朝修建的艱險的古棧道,是一個早於萬里長城的巨大土木工程,也是中國古代的國家級“高速公路”。這條棧道修成後,關中與巴蜀、漢中之間的交通得到了很大改善,巴山、秦嶺天險變成了通途,棧道猶如一條連結南北的大動脈,把巴蜀、漢中豐富的物產,源源不斷地運往關中和山東前線,滿足了軍需供應的需要。同時也保證了秦軍在關中與巴蜀間的快速調動和集結,加強了這些地區間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聯絡。
秦人修築的棧道
由於具備這些條件,秦昭王二十六年,採用了司馬錯的決策,使其順利實施。於是,昭王二十七年,秦國終於開始對楚國進行了大規模的夾擊。在短短的四年之中,楚國西部遼闊的肥沃國土基本落入秦人之手,楚國百萬大軍也被殲滅得只剩下“十餘萬人”。自此之後,秦朝的大一統也在交通線路上實現了統一,秦的控制能力不再受限制于山脈河流的阻礙。將疆域的控制力作為前提,秦朝又逐步實現了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等其他實現統一的措施,開創了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制度。秦朝建立之後,秦始皇(前259-前210年)為了加強中原和西南地區的聯絡,開闢了一條由今四川宜賓市經今雲南鹽津、昭通市至今曲靖市的一條棧道,全長超過1000公里,因道路險峻,路面僅寬五尺左右,故名“五尺道”。
秦五尺道
漢武帝時唐蒙對秦五尺道加以修治,改稱西南夷道。至隋、唐時,又對秦五尺道和漢西南夷道加以修治。因該道經過四川高縣境內的石門山,故在隋、唐時又稱此道為“石門道”。隋、唐後的石門道可由曲靖市再通往昆明、大理等處。唐與南昭之間的交通多經由此道。五尺道、西南夷道、石門道都是古代四川和雲南之間的交通要道。秦王朝雖然存在的時間短暫,只有15年的歷史,秦朝的苛政和對人民的殘酷統治也是罕見的,但是它對中國歷史的貢獻不可忽視,是中國真正實現統一的開始。在後來幾千年的歷史中,中國曆朝歷代有過興衰榮辱,但是統一的基本格局沒有根本改變。
參考資料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