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一百多年的歷史,是南北均勢逐漸被打破的過程,劉宋則處於這一過程之關鍵階段。劉宋初年的疆域範圍為南朝諸政權之最,北魏明元帝時奪得河南之地,宋文帝即位後先後發動三次北伐,意圖收復失地,均以失敗告終,尤其是元嘉二十七年北伐的失敗,招致北魏南進臨江,此後泰始年間劉宋又失去淮北及豫州淮西之地,這一系列重大軍事事件的發生,標誌著南北對立局勢向著北強南弱發展。
呂先生從宏觀層面指出了元嘉北伐的深層次影響,引導我們進一步關注並思考這些戰爭,探討諸如戰爭背景、勝敗原因以及影響等問題。王仲葷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序言”部分特別提到了“取亂侮亡”問題,他列舉了這一時期一些著名戰例,得出“只要自己內部安定團結,別人就不敢輕易欺侮”這一歷史教訓,匆可以說是相當深刻的。
誠如朱紹侯先生所言,“表面上看戰爭是軍事和將領的問題,但在深層次的戰略上就是政治家之間在洞察力和判斷力方面的大比拼,實質上是政治問題,而歷史所研究的問題往往就屬於大政治的範疇。”我們希望從軍事問題出發,通過對具體戰爭的考察,揭示戰爭背後的原因,繼而上升到宏觀層面,解釋宋魏軍事關係的過程,從而為了解南北朝的歷史提供新的視角。
關於南北對立時期的基本形勢,以及南北不能統一的原因,陳寅恪、田餘慶等前輩已有過論述。陳寅恪從經濟、武備南不及北得出北強南弱的基本形勢,同時又指出:北方之所以不能統一南方,根本原因在於北方民族關係複雜,問題遲遲未能解決;東晉南朝北伐失敗,主要是因為南方物力、武力不及北方;南北雙方人民對北伐均不熱心。
田餘慶在《東晉門閥政治》中也曾探討過類似問題。麼他從洲水之戰引出北方民族關係這一問題,認為公元450年北魏南進戰爭表現為統一戰爭和民族入侵戰爭雙重性質,又以民族入侵戰爭性質為主。他認為,民族融合程度乃統一戰爭之必要非充分因素,此時北魏矛盾依然較為尖銳,這也決定了北魏的統一戰爭不可能取得成功。可以看出,田餘慶進一步發揮了陳寅恪的觀點。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通史著作亦有涉及宋魏軍事關係的部分,此方面以呂思勉、王仲華兩位前輩的著作為代表。呂思勉認為東晉南朝“未嘗以恢復為務”,故而使“拓跋氏坐大”,指出劉宋與北魏對抗處於不利地位之原因在於內部,並認為元嘉二十七年劉宋北伐失敗“實關係南北朝百六十年之大局,非徒一時之得失也”。王仲葷《魏晉南北朝史》第六章第一節《宋初內政及北強南弱局勢的形成》在討論北魏南侵時亦認為元嘉二十七年劉宋北伐失敗是南北關係的轉折點。
從宏觀層面探討南北朝戰爭特點、性質等問題,主要成果有:許輝《南北朝戰爭特點探析》(《江海學刊》1991年第3期)認為這一時期戰爭有四個特點:南北雙方總趨勢是北強南弱;戰爭性質乃邊境略地之戰;南北雙方均積極利用降將,實施遠交近攻戰略;南北政權之間和平往來與矛盾衝突並存。
李瓊英《論劉宋時期的南北關係》討論了宋魏之間的和戰關係,進而分析南北和戰的積極影響。她認為為了在戰爭中取得有利地位,南北政權積極對內治理,“元嘉之治”、孝文帝改革均與此有關。楊天亮《論南北朝時期南北雙方的主要戰爭及其影響》則對戰爭性質提出不同看法,該文認為這一時期戰爭性質是由民族間對抗戰爭向封建割據戰爭再向統一戰爭轉化。
史念海《論我國曆史上東西對立的局面和南北對立的局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2年第1期)、胡阿祥《東晉南朝的守國形勢一一兼說中國歷史上的南北對立》二文,主要討論南北軍事防線的變化。一般認為,元嘉二十七年劉宋北伐失敗是南北關係的轉折點,自此奠定了北強南弱的格局。因此,關於戰爭的個案研究,多集中於元嘉年間劉宋的北伐。
陳金鳳《元嘉北伐新論》探討了元嘉北伐必要性和可能性,認為北伐乃劉宋面對北魏咄咄逼人態勢的被動之舉,北伐失敗加強而不是導致了北強南弱局勢。楊恩玉《略論五世紀中葉宋魏大戰》思路大體與此類似,其強調了南北雙方力量的懸殊。張知韜《權力與正統:宋文帝北伐研究》認為元嘉北伐與劉宋政局密切相關,其失敗加劇了劉宋國內政治危機。
易毅成《東晉、劉宋的北伐政策與黃淮之間的經營》一文另闢蹊徑,從文化觀念的角度找尋晉宋北伐的動機,繼而分析觀念背後的政治社會因素。晚渡北人在南不如意,激發了他們戀鄉情感,支撐著他們的北伐行動。黃淮地區因長期戰爭而殘破虛耗,是南北雙方難以吞併對方的主要原因。
宋文帝元嘉年間,宋魏兩國圍繞仇池地區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有關後仇池國與宋魏兩國關係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徐日輝《後仇池國述論》在論述後仇池國與宋魏和戰的基礎上,指出後仇池國釆取平衡外交政策是夾縫求生的必要手段,而不能認清形勢又最終導致政權滅亡。楊耀坤《仇池政權沿革考述》、《仇池政權沿革考述(續)》二文詳細梳理了仇池政權的沿革歷史。
陳金鳳《魏晉南北朝中間地帶研究》第六章《仇池立國與中間地帶》認為靈活的外交政策是仇池立國久遠的關鍵因素。張士偉《論後仇池國與劉宋、北魏的三角關係》和高然、劉兵兵《西北政局中的後仇池國初探》《西華師範大學學報》重點討論了後仇池國與宋魏兩國的關係。前者認為後仇池國滅亡的主要原因在於自身不自量力對外經略,後者則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宋魏對峙局面的形成。此外,李祖桓《仇池國志》與張維《仇池國志》蒐集並分類編排史書中有關史料,對相關研究大有裨益。
從北魏一方著眼,討論宋魏軍事關係的成果也相當豐碩。易毅成《北魏的南進政策與國勢的消長》主要分析北魏南進政策的國內政治背景,將北魏遷洛前的南進戰略分為消極南進(450年以前)與積極經略河南(450-490年)兩個階段。張金龍《北魏政治史》相關篇章則以時間為序,論述北魏歷次對南軍事行動。與之類似的還有許少林《北魏經略江淮地區述論》,該文較為詳盡地探討了北魏與南方政權之間對江淮地區的爭奪,文章用了較多筆墨分析這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及其對北魏軍事行動的影響。
從南北關係角度討論宋魏軍事的成果,以姚宏傑《南北朝時期南北政治關係研究》為代表。論文第一章《宋魏對峙時期的南北關係》通過對宋魏間軍事衝突的分析,揭示這一時期南北政治關係的演變。他認為太武帝時期的南北戰爭是北魏對劉宋的反遏制行動,直到獻文帝時北魏才有統一中國的意願。此外,陳金鳳《魏晉南北朝中間地帶研究》第四章《南北朝中間地帶的爭奪一以宋魏淮北之爭為中心》在分析宋魏淮北之爭的基礎上,指出南北關係的轉折,實在宋失淮北之後。
王金玉《422-453年間劉宋與北魏軍事衝突研究》詳論宋文帝時期南北戰爭過程,並就戰爭原因、影響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值得一提的還有李磊《“肇構神京”與“締我宋宇”:劉宋的王畿設置與疆域界定》,該文解釋了宋孝武帝時期南北大體保持和平關係的原因,即孝武帝為建立統治合法性,通過與北魏互相承認政權合法性,以維持既有疆界。
此外,有關魏晉南北朝的軍事通史著作,其中涉及宋魏戰爭的部分,亦可為研究所參考。這方面著作以中國臺灣“三軍大學”主編的《中國曆代戰爭史》、張文強《中國魏晉南北朝軍事史》以及中國軍事科學院主編的《中國軍事通史》為代表。它們聚焦於戰爭、軍制,旁涉裝備、後勤、軍事思想、謀略、人物等,多詳於戰爭過程、戰略戰術。
李碩《南北戰爭三百年;中國4—6世紀的軍事與政權》從古代戰爭戰略戰術發展變遷,戰爭與政權、財政的關係等問題出發,力圖以新的角度解讀這一時期的南北戰爭,其成果也不容忽視。回顧學術界關於宋魏軍事關係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幾點認識:首先,就宏觀研究而言,所關注的或為南北對立形勢,或為南北戰爭性質、特點等問題;
其次,就微觀研究而言,多集中於元嘉北伐,或從軍事戰略戰術角度,分析戰爭利弊得失,或從政治、經濟、文化角度,分析戰爭背景、成敗原因、影響等,這部分仍有進一步研究的空間;複次,儘管一些論著從宏觀上指出南北軍事關係的進程,但失之籠統,其觀點亦有可商榷之處。
有鑑於此,擬以《宋魏軍事關係研究》為題作為我申請碩士學位的論文。力求全面系統地探討宋魏軍事關係的過程。其目的在於,在關照南北雙方的前提下,對宋魏間戰爭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進而揭示南北軍事關係的走向,為了解南北朝的歷史提供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