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15年12月,在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境內,發生了一場影響歷史走向的戰爭,是沒落的遼國和新生的金國之間進行的一場誰都輸不起的決戰。
當年,對遼國來說屬於叛亂者的女真人在領頭人完顏阿骨打的率領下,完成了兩件讓遼國不可忍受的大事。
其一是女真人建國了,國號為“金”,其二是金國打下了遼國北方重鎮黃龍府(今吉林長春市境內)。
正是這兩件事情的發生,讓遼國皇帝耶律延禧徹底坐不住了。
此前,女真人在首領完顏阿骨打的率領下,起兵反抗遼國的統治,已經有長達一年的時間。
但遼國並沒有真正把女真人的叛亂放在心上,畢竟雙方的實力相差太遠,且女真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兵不滿萬,佔據的地區也都在遙遠的人跡罕至的北方。
但當女真人建國以及佔據了黃龍府之後,性質就不同了。
首先,遼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在總人口數量中,主體民族契丹的人數並不佔優。
如果讓金國正常存在下去,很容易給遼國境內別的民族當成榜樣,遼國有可能分崩離析。
其次,金國佔領黃龍府,就有了繼續向南進攻遼國的根基之地,遼國的核心腹地就隨時面臨戰爭的威脅。
因此,遼國皇帝耶律延禧開始重視金國的威脅,並毅然決定親率大軍出征,解決掉金國這個麻煩。
新興的金國當然不會坐以待斃,金國皇帝完顏阿骨打同樣以舉國之兵親征,迎擊遼軍。
根據史書記載,雙方的兵力人數絕對不對等,金國部隊的人數只有2萬,“是役也,兵止二萬”,而遼國是70萬,“遼主自將親軍七十萬馳至駝門”。
不過,根據考證,遼軍70萬這個人數量有誇張。
遼國當時的總人口不過才一千萬,一場戰爭就出動70萬軍隊,顯然不可能。
而且,遼國的南面和西面,還有宋朝和西夏要防禦,也不可能把軍隊都用來打軍隊數量不過只有2萬人的金國。
遼國軍隊的正常數量應該是10萬到20萬之間。
即便如此,遼軍數量也是金軍數量的五倍以上,且以契丹人為主體的遼國軍隊同樣能征善戰,即使單體戰鬥力不如女真士兵,數量也足以彌補差距。
顯然,在戰爭之初,沒誰會想到遼國會敗,包括金國自己在開戰前,也沒有必勝的把握。這從金國在開戰之初的戰爭策略制定可以看出來。
《金史·太祖本紀》中記載:
十二月己亥,行次爻剌,會諸將議。皆曰:“遼兵號七十萬,其鋒未易當。吾軍遠來。人馬疲乏,宜駐於此,深溝高壘以待。”上從之。
金國人明顯知道自己是寡不敵眾,也沒有小看遼軍的戰力,在雙方軍隊人數差距巨大的情況下,金國準備採取守勢。
當然,這是正常情況下的戰術,可很快,情況就變得不正常了。
雙方對峙期間,金國獲得了一個情報,“知遼主以耶律章嘉努叛,西還二日矣”。
耶律章嘉努即耶律章奴,他本來跟隨遼國皇帝耶律延禧一起,也在這次出征金國的大軍中。
但他走到半路就跑回去了,並準備擁戴時任遼國南京(今首都)留守的魏王耶律淳為帝。
不過,耶律淳並沒有接受耶律章奴的擁戴,在耶律延禧緊急派回的使者的警告下,他殺掉了耶律章奴的親信,以示絕不反叛。
而耶律章奴只得在劫掠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後逃逸,並正式舉兵反遼。
耶律章奴雖然沒能成功擁戴耶律淳為帝,但叛亂依舊,對於遼國皇帝耶律延禧來說,這是比討伐金國更讓他難以接受的事。
金國到底是外族叛亂,在金國完全崛起前,遼國只當是疥癬之疾,而耶律章奴等卻是契丹貴族,不管叛亂的規模大小,這個影響都很惡劣,這是在摧毀遼國的根基。
所以,當耶律延禧得知後方發生契丹貴族的叛亂後,馬上就放棄了跟金國的決戰,帶著部分皇室衛隊就回去了。
耶律延禧的動向直接決定了遼、金這場決戰的勝負。
耶律延禧跑了,這是一條對金國相當有利的情報,這讓在前線的遼軍群龍無首。
於是,金國馬上改變防禦戰術,主動向遼軍發起進攻,“今遼主既還,可乘怠追擊之。”
反觀遼軍,因為皇帝沒在前線,失去了能統一指揮軍隊的統帥,在一片混亂中,被金軍殺得潰不成軍,慘敗而歸。
史書記載:“遼兵潰,金師馳之,橫出其中,死者相屬百餘里,獲輿輦、帝幄、兵械、軍資、它寶物、馬牛不可勝計。”
這場戰爭的結果對於遼國來說很遺憾,如果沒有耶律章奴叛亂事件,遼國未必會敗,這起意外事件決定了戰爭走向。
在這場戰爭後,遼國再無力主動向金國發起進攻,軍事上對金國開始採取戰略防禦措施。
並且,遼軍在大陸各族中的威懾力也大不如前,大陸部分少數民族也開始陸續叛遼,比如,渤海人高永昌就趁機反叛,在原渤海國存在的地區建立了“大元國”。
而金國在這場戰爭後,趁著遼國無力征討己方,抓緊時間消化戰果,並在兩年後再次主動出兵進攻遼國,又用了8年時間,消滅了雄踞一時的契丹遼國。
參考文獻:《金史》《遼史》《續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