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里等於1000米這是人們所熟知的常識,不論是公里還是米都是陸地上計量長度的單位。
到了海上,人們卻不用公里,而用海里來描述距離,為什麼海上要用海里而不用公里呢?
海里的由來
在人們最初的大海航行上,由於沒有參照物,人們無法準確得出船隻航行的速度以及自己航行的距離。
這樣的困擾一直持續到,有人提出地球是個球體的說法,聰明的人們便開始對地球規劃經緯線。
經線出現之後,為人們測量海上的距離奠定了可能性。
其實,早在公元前就有人猜測地球是個圓形的球體,並且對球體規劃好了初步的經線圖。
後人在經線的規劃當中,根據古人遺留下來的經線圖,將地球劃的周長分為360度,每一度又細分為60分,每一分對應的長度也就是一海里的距離。
由於地球是一個不規則的球體,它呈現出中間寬大,兩邊略小的特徵,在海里的計算上,不同的位置計算出的海里距離標準也有所不同。
通常,在赤道的海里長度最短,兩極地區的海里長度最長,兩者相差了大約有20米左右。
具體的計算公式為“子午線長度的2倍÷360÷60=1海里的距離”,按照中國標準的海里距離來講,一海里等於1.852公里,等於18520米。
由於經緯度位置的差異,各國對於標準海里的距離有所差異,美國一海里等於1.85101公里。
海里標準距離最短為1843米,最長的為1862米。
依照這個計算方式,人們也可以推算出地球平均半徑為6371300m,這是一種非常便捷且通用的計算方法,能夠推斷出地球上許多距離單位。
海里的朋友:節
光是有了海里不夠,在輪船的航行上,人們仍舊無法得出自己航行了多少個海里,尤其是晚上的時候,所有人都進入了夢鄉,第二天誰也記不清航行了多遠。
最開始的時候,人們為了解決這種問題,水手們通常會在船繩上打一個結,一個結就代表了一海里的距離。
等到航行結束,水手們通過數繩子上的結來判斷航行的海里,這種古樸的記錄方式被保留下來。
隨著人類技術進步,航船記錄儀以及時鐘的發明,讓節計數的地位變得岌岌可危。
雖然人們已經不再用節計數,但是作為人類智慧的象徵,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節作為計量單位沿用至今,同時也被國際社會所認可。
1790年法國組成的科學家委員會正式決定起議,將公里作為國家通用的衡量單位,其定義為“光在真空中一秒所行走距離的三十萬分之一”。
後來,人們出行工具的完善,人類所能達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人們發現,公里對於現代社會來說,是一個不錯的計量單位。
相對於其他計量單位來說,如果要計算飛機的速度,米為單位的數字顯得太大,但又達不到光年的長度,公里的單位恰好適中,也就在世界範圍流行了起來。
在全世界統一標準之前,各國計量距離的單位都有所不同,不同的計量單位有礙於航海等其他行業的發展進程。
所以當中世紀歐洲的船隻在航行的路上,急需一個統一的單位度量來測量海的距離和船隻的速度。
海里就應運而生,它有著自己獨特的計算方式,不管在地球的任何一個地方,海里單位都是相同的,廣泛的通用性也就讓它流傳了下來。
一直到世界統一長度單位之後,考慮到歷史文化因素,海里仍舊是重要的海上距離單位之一。
兩者沒有明確的界限劃分,只要能夠表達出距離的概念,無論是用誰都可以。
已經習慣了公里計數的新生代們,也許會因為不瞭解海里單位,而將它淘汰。
事實也正是如此,新時代下,測量大海寬度距離的工具有很多,比如聲波探測、航天器探測、飛行探測等技術十分成熟。
只是想要了解海中船隻航行的距離極其速度,僅僅是用一個航海記錄儀已經足夠,海里的計算方式似乎顯得落後。
不要忘記的是,海里代表著人類的智慧,即便有一天它成為了冷門的計量單位,但它所含有的歷史文化底蘊永垂不朽,並且伴隨著時間的增加,歷史文化底蘊也在逐漸增加。
其他計量單位
在瞭解海里以及公里的出現極其概念之後,其他計量單位也是人們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存在。
與人類最貼近的,還是以米為單位,米不僅是人類自身最好的計量單位,而且還是最適用的單位。
米單位的來源,是定義“通過巴黎的子午線上從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千萬分之一”
1688年英國的哲學家提出,人類社會需要一個統一的計量長度單位,來衡量時間萬物的距離,讓人類更好地有一個距離的概念。
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首次提出了米的定義,並在意大利科學家的一篇論文當中採用metro cattolico詞語的概念。
這一詞語由古希臘語衍生出來,意義為“通用的測量單位”,古希臘作為古代人類歷史上數學最為發達的文明,它的意義具有權威性。
古希臘不僅是數學發達的文明,也為未來數學界奠定了最基礎的算法,比較著名的作品有《阿基米德全集》《圓錐曲線理論》《幾何原本》。
三部著作代表了古希臘數學的最高成就,在近代科學還未來到之前,三部著作的位置難以撼動。
法國套用古希臘語的概念之後就將米的單位縮寫成m,根據當時對十位進制的演算,一千米就等於一公里。
公里是基於光年之上定義的,那麼光年又是一個什麼神奇的存在,能夠有著如此大的權能?
光年在人們日常生活當中很難用到,但在天文學上卻是一個十分通用的計量單位。
雖然光年當中帶有一個年字,但它是一個距離的測量單位,光年顧名思義就是光一年行走的距離。
此前人們一直認為,光的傳播是不需要時間的,直到1676年丹麥的科學家提出了光傳播需要時間的假想,人們才開始將重點逐漸轉移到光的傳播上。
由於技術水平有限,一直到18世紀才被大量的科學實驗證明,光傳播確實是需要時間。
1728英國的天文學家首次測出光的速度在30萬公里每秒,後來經過人們反覆測定,得出結論,光在真空當中傳播的速度為299792.458公里每秒,是人類目前發現最快速度的存在。
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當中認為,物質是無法超過光速的,當一個物體的速度越接近光速,這個物體的時間流逝也就越慢。
光年單位在天文學當中顯得神乎其神,而且這一單位的測量距離也大得驚人,但是對於宇宙來說,光年單位似乎也有些不夠用了。
目前人類可觀測宇宙的半徑是456億光年,而宇宙的邊界正在以超光速膨脹。
也就是說當人類技術能夠探索更深的宇宙之後,光年這一距離計量也顯得足夠渺小。
屆時人類也許會找到比光移動得更快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