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眾所周知,牛頓自1687年發表了劃時代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在書中,牛頓在總結提煉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礎之上,結合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感知理解,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學三定律,掀開了櫛風沐雨了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到達了一個新階段:科學時代。

科學時代來到了人世界,對人類文明的推動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弗洛里斯科恩在《世界的重新創造》開篇中感慨的那樣:在沒有科學的幾千年人類文明史中,人類終生勞作在土地上卻活不過45歲,養了一大群孩子卻眼睜睜看著其中的大部分只能先於自己離去;而有了科學的近2-300年間,人類不僅能夠養活自己,而且還有時間去旅遊、休閒、度假,商店裡的商品足夠多,在自己還未做出決定選擇哪種商品之後,它們很快又被新的商品取代……

由此可見,科學對於人類而言,不似多一件或少一件衣物那樣可有可無,而是如同打開的潘多拉魔盒一般,對這個世界產生了顛覆性影響。

人類文明發展至今,已有近7000年曆史,但絕大部分時間裡,作為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卻活得不如狗——對內養不活自己,對外害怕猛獸,總是絕對大自然是一個人令人生畏的大神,自己只能匍匐在大神腳下跪舔。直到近300年來,掌握了科學利器的人類才開啟了一個又一個科技革命,也終於朝著打了雞血的道路上猛烈狂奔。

所以說,雖然科學帶來的物質財富暴增使得人類堅持已久的道德信念滑坡了不少,但積極意義還是非常顯著的:它使得人類由原來匍匐在大自然腳下的螻蟻一躍翻身成為了大自然的主宰。

為何幾千年來人類都活得不如狗,近三百年來卻能一躍成為大自然的主人?理由很簡單:幾千年來,人類太“自以為是”,所以科學橫空出世了。

因為科學能夠達到今天之巨大成就,很有說服力地說明了一點:牛頓以及前人總結提煉的科學探索方法切中了我們這個世界的命門。

那牛頓切中了什麼命門呢?以實踐為判別標準的絕對真理。

眾所周知,自古至今,作為有思想的唯一智能型生物人類,自出現之日起就沒有停止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思考,從而提出了很多自己的學說理論。東方的有孔孟之道、陽明學說,西方的有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黑格爾的辯證法。

這些這名學者眼界寬、頭腦靈活,故而提出的學說還是“蠻有道理”的,信奉的人也不在少數。但問題是每個人感悟都不一樣,對世界的認知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導致他們一見面就吵架,爭得面紅耳赤,誰也說服不了誰。

比如我們熟悉的儒家聖人孔子,就對韓非子、李悝等晉法家的學說極其厭惡,並且公然進行了反駁:“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齒有格。”

在孔子看來,如何治理百姓不能靠刑罰去恐嚇,而應該以道德禮法去感化,這樣激發出了老百姓的羞恥心,讓老百姓心甘情願聽自己的話,為自己服務。

諸如孔子、黑格爾、王陽明等著名學者的學說,為何不可能成為科學?因為他們的學說僅有些道理卻不是真理。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有沒有道理?當然有道理,但晉法家的學說就是歪理學說嗎?顯然不是,也一樣有道理,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被感化的,就如董仲舒所說的“斗筲之人”,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對待他們就不要多費唇舌了,直接幹就是了。

再來看科學,就大不一樣了:科學的言論絕不是某個權威人士拍拍腦袋、靈光一現,“自以為是”提出的個人經驗,而是必須要放在實踐中進行多次、重複性檢驗才能生效的絕對真理。比如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就是在實踐中重複檢驗得出的“絕對”真理,一千年都不會改變。

所以說有道理的東西不一定是真理,要想上升到真理層面,絕對不能“想當然、自以為是”的有點道理,而應該放在實踐中進行充分、全面地檢驗。檢驗通過了,才能作為真理寫在科學教科書上傳承與後世。

也正是因為古往今來文人先賢提出的學說未有在實踐中充分檢驗,只是“一廂情願、自以為是”地覺得自己發現了世界的真諦,這就註定了他們站在一起絕對會爭得面紅耳赤,誰也說服不了誰。這最終導致他們所言不是真理,只能作為人生雞湯慰藉慰藉內心了,更不可能產生科學那般顛覆世界文明走向的巨大作用。

估計正是因為幾千年來,人類太過“自以為是”,提出了很多看似有道理卻又不是真理的心靈雞湯,自始至終未有切中這個世界的靶心命門,所以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低等文明階段反覆徘徊,最後科學實在看不下去了,才在300多年前橫空出世。而諸如孔子、黑格爾、王陽明等著名學者的學說,為何不可能成為科學?因為他們的學說僅有些道理卻不是真理。

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一哥“俗人讀水滸”之——武松與孫二孃的“肌膚之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