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當我們在觀看影視作品的時候,尤其是以清朝為歷史背景的古代劇,對於“秀才”這個稱呼並不陌生。但是大家對秀才真正瞭解有少?是否只認為秀才是古代科舉考試中最低一級的,所以地位並不高。

在電視劇裡,秀才一向是倒黴的角色,看上去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樣子。其實大家都陷入了誤區,秀才真的是地位低下,沒什麼權力嗎?其實並非如此,秀才的含金量還是很高的,那麼秀才放在現在是什麼樣的身份?

想要了解秀才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就要先了解古代的科舉制度。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總能聽到,有人將科舉和高考放在一起比較,說考上大學就是考上狀元,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科舉制度自古有之,只不過不同時期、不同朝代,對於科舉取士的規則大不相同。在夏朝開始,中國古代實行世襲制,也就是兒子可以繼承父親的官位,由於當時是奴隸社會,底層的人是沒有機會接觸到上層社會的。

到了春秋戰國,士大夫開始進入歷史的舞臺,他們憑藉著聰明才智得到君主的賞識,從而鯉魚躍龍門,飛黃騰達。但是有才能的士大夫,更多的也是出身名門望族,或祖上有點兒基業,貧民出身能夠走到最後的真是寥無幾人。

而到了漢代,這是第一個啟用,平民百姓能夠入朝為官的選官政策,也就是我們常聽的“舉孝廉”。這也是統治者為了能夠選拔出優秀的人才,孝廉是由當地的長官推舉產生,再由中央的官員進行復查,才能夠確定孝廉的身份。

那孝廉就是我們所說的秀才嗎?並不是這樣,成為孝廉以後,還要在向上推舉。能夠成為茂才,才能夠在朝中擔任很好的官職,茂才就是我們常說的秀才。由此可以看出,茂才的地位其實很高,能夠成為茂才都是不可多得的棟樑。

在三國時期,其實是沿用了漢代舉薦制度,由地區長官推薦。但與漢代不同的是,那時候推薦的名額更少,一年只能推選出一個人。這樣的比例就好比是,每年每一個地區才能出來一名高考狀元,這還能說秀才的地位不高嗎?

直到隋煬帝登基後,才正式地形成科舉制度,開始運用考試的方式選拔人才。這樣的改革主要原因,就是為了防止世家大族,運用權力和金錢壟斷官位,導致朝廷裡都是酒囊飯袋,沒有真才實學。

自此以後,歷朝歷代都使用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寒門學子有了出頭之日。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科舉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逐漸地出現了鄉試,會試和殿試。這個時候秀才就成了基礎,只有成為了秀才,才有資格繼續科考。

而在古時候,學子們學習的四書五經、策論等,不比現在當的數理化要簡單,否則也不會有“十年寒窗”的說法。

在現代社會中流行著,大學是人生的敲門磚的說法,而在古代社會,只有成為秀才才有資格接著參加科考。也就是說,現在考大學要比古時候考秀才容易得多。

但是秀才的地位,也不是一直水漲船高,在宋朝他們的地位就比較低。當然宋朝大文豪比較多,也更加重文輕武,秀才更是一抓一大把。對於有資格參加科考的學子都稱為秀才,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

秀才地位真正提高的時期是在明清,原因也很簡單,就是難上加難。為了選拔優秀的人才,朝廷出的題目也是十分刁鑽,而且在明清還有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觀點。

這就導致每年參加科考的人數超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當然就要嚴把質量關。眾所周知,鄉試是隻有成為秀才的人,才有資格參加的考試。那麼成為秀才需要經歷什麼呢?

首先就是要讀書,不管是讀私塾還是自學,只要到當地官府報名,就有參加考試的資格。在清朝這叫做童子試,童子試分為三個階段也是層層考核。合格以後就能成為被官府認可的秀才,擁有了進入官府興辦的學堂學習的資格,成為真正的天子門生。

能夠歷經鄉試、會試、殿試考驗的秀才,就會成為進士,也就代表著有了做官的資格。但也不難看出,考上秀才就難如登天,更別提考中進士甚至是高中狀元了。

如果你覺得秀才的地位,在明清時期就達到了頂峰,那就錯了。秀才的地位真正達到頂峰是在晚晴,那時候能夠做官的都是讀了半輩子書的人,就是因為晚晴的官場競爭壓力大。

甚至有人讀了一輩子書,本以為滿腹經綸,到了考場上卻是強中更有強中手。如果考到五六十歲才考上,那麼接著考舉人已經不現實了,他們就會在當地開設私塾,或者被官府聘請作為學堂的老師。

就說現代社會,小學老師至少也要是本科學歷出身。所以成為秀才就能當上老師,放在今天也得是個一本畢業的大學生吧。那麼到了七老八十的秀才,還在考舉的人也存在嗎?當然存在,古人對待讀書有著莫名的執著追求,畢竟考中了就可以吃皇糧了。

因此,無論在什麼時候,讀書一直都是人們心中最執著追求的事情。只不過相較於古時候艱難的學習環境,如今的我們都能夠擁有接受教育的資格,這就是時代進步的意義吧。

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紀實:兒子在姐家借讀三年,卻被收取6千塊生活費,還能叫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