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0年的蘇聯,有人發現了躺在莫斯科去往貝科沃機場的公路邊的一名男子,此時的男子已經陷入昏迷狀態,奄奄一息。隨後該男子被迅速送往附近的醫院進行搶救,可最終還是沒能挽回他的生命。
經過調查發現,原來該男子居然是克格勃的一名少校,名叫維亞切斯拉夫·阿法納西耶夫。
促成少校死亡的罪魁禍首是3名警員,要知道克勃格在蘇聯是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的,而這件事也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造成蘇聯高層震盪,內務部長甚至以命相抵。那麼事情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事件起因
1980年12月26日,這一天是少校阿法納西耶夫的四十歲生日,本是應該十分開心與家人朋友一起愉快度過生日的一天。但壽星在今天卻感冒了,少校身體有些虛弱,所以他在晚上下班後的生日聚會前先去了醫院看了下身體,開了些感冒藥吃。
看完醫生路過商場的時候,少校想起了自己可愛的女兒,已經很久沒給她買過禮物了,便去商場買了些禮服準備送給女兒。
晚上下班之後,少校便前往聚會地點和朋友一起慶祝自己的生日,但由於自己今天身體不舒服,所以聚會也只能草草結束,但聚會上也少不了酒肉狂歡,少校也喝了不少酒。
九點左右,聚會結束了,大家都各回各家,大多數都是乘坐地鐵回去,阿法納西耶夫也是。但和朋友搭乘的不是同一節地鐵車廂,他需要中途換乘,阿法納西耶夫就和朋友們分開了,獨自一人乘坐地鐵回家。
身體不適還喝了不少酒的少校,在短暫的乘坐地鐵途中就睡意大起,睡了一路從而錯過了換乘站。
朋友們下車後都沒有注意到阿法納西耶夫沒有下車,等到反應過來之後地鐵已經開走了。但他們沒有多大擔心,畢竟他是克格勃少校。阿法納西耶夫一路睡到了終點站,列車員發現他之後便前去叫醒他。
少校身上帶著給女兒的禮物,還有一些香腸、魚罐頭、兩瓶蘇聯人最喜歡的伏特加和白蘭地。我們知道,在當時的八十年代,蘇聯是處於禁酒時期的。這兩瓶酒還有一些下酒菜對於當時的那名列車員,具有相當大的誘惑。
他看著眼前的醉漢,便打起偷竊他酒肉的主意。但當他上手要拿去這些東西時,阿法納西耶夫卻反應了過來,他此時還是清醒的,便制止了那名列車員的行為。身為克勃格少校的他自然不會對不知好歹的列車員多麼客氣,便和他發生起了爭執。
克格勃少校之死
最後列車員強行把少校送去了終點站日達諾夫戰的警局。事情在此便發生了重大變化,此時在警局值班的三名警察也在警局裡偷偷喝酒,他們自然也不會放過阿法納西耶夫身上的好東西。喝了酒上頭的他們,不顧一切就搶走了少校身上的所有東西,少校自然奮力反抗。
但以一敵三自然行不通,三個警員見他還如此反抗,便對阿法納西耶夫拳打腳踢,毫不留情。阿法納西耶夫知道此時需要及時自保,他像往常遇到是非之事一樣,掏出了自己克勃格身份的證件。
但酒後亂事一說不是沒有道理的,此時酒精上頭的三名警察即使知道了腳下落魄的男人是克勃格,也選擇蔑視他,非但沒有停手,還更加用力地擊打他。最終結果就是這些警察失了分寸,將少校打至重傷昏迷。
此時三名警察才反應過來釀成大禍了,他們慌慌張張地報告了分局長。分局長自然知道這件事的嚴重性,他可是克格勃的人,惹都惹不起,何況把他打成這樣!他思考過後,決定將此事偽造成是搶劫殺人,他命令那三名警察將阿法納西耶夫殺人滅口,處理乾淨。
凡事必有其因,這個小小的分局長居然敢如此作為,足以說明他也不是乾淨的人。
原來當時蘇聯的警察系統內部是相當腐敗,高官為了自身利益,對於許多事情就是忽視包庇,從而得到別人的賄賂,在殺死少校這件事中,這個分局長自然想到的是這件事傳出後必然會對他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
少校之死背後博弈
當阿法納西耶夫之死爆出之後,克格勃立馬接手了這個案件的調查處理。在這種事面前,沒有一方會輕易去觸碰挑戰對方,但這件事引起了克勃格方面的極大重視。所以這背後一定是有巨大的利益牽扯,也是政治間的搏鬥。
八十年代,蘇聯政局已是動盪不安,當時的掌權人勃列日涅夫的下臺是板上釘釘的事兒,所以接替上任的最大可能就是擁有極高地位的克格勃主席安德羅波夫,但他的對手內務部部長尼克拉肖洛科夫也具有強大的勢力。
所以當自己的克格勃少校慘死路邊時,安德羅波夫自然不會坐視不管,他深知這件事沒有那麼簡單,想通過調查揭露此事背後真相來抨擊內務部部長。
少校事件發生後,原來內務部部長早就得知了真相,而警察系統就歸屬內務部掌管,為了保證這件事不給自己造成負面影響,從而避免影響自己當選蘇聯總書記,他只能替警察隊伍掩蓋少校慘死的事實。
但讓他沒有料到的是,事件在克勃格的調查下逐漸真相大白,安德羅波夫以此為證據,計劃給尼古拉肖洛可夫一個沉重的打擊。
安德羅波夫抓住這件事,把整個內務部貪贓枉法的事件全部曝光,三名警察被最高人民檢察院逮捕後,內務部部長尼古拉肖洛可夫也因此引咎辭職,內務部的諸多黑暗行為也就此暴露在人民的面前。
尼古拉肖洛可夫徹底跌入了人生谷底,失去所有的他,在極度絕望中選擇了自殺,也算是為死去的少校抵命了。
小結:
克格勃少校之死反應了當時蘇聯內部政壇的混亂還有明爭暗鬥,最終人們並不會多麼關心少校之死事件本身,他只是後來克格勃和內務部之爭的一根導火線。
而事實證明,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內務部註定失敗。而到了八十年代,還如此混亂的蘇聯,也暗示著這隻巨熊最終垮臺的命運。